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羌人的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羌族的宗教建立在万物有灵的基础之上,是多神崇拜.他们所信奉的最高神是天神阿爸木比塔.诸神间存在隐约的等级关系,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和职掌,神灵世界也有初步的组织体系.在羌民对神的观念中已有"神…'鬼"的区分.在羌族人对神的观念中有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白石崇拜".  相似文献   

2.
纬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关于汉代民俗文化的记载.纬书中的民间诸神有天神、自然神、动植物神、器物神、器官神等.纬书中的民间巫术有辟邪、驱鬼、求子、除害等.纬书中保存了不少民间生活信仰与禁忌资料,如衣饰、饮食等.纬书中的这些资料对于研究汉代民间神灵信仰、思想理念、生活习俗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神对立与人神对话--中西文化差异的神话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和欧洲的史前神话系统所关联的原始母题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中西方塑造了两个本质上并不相同的神话世界.中国神话强调的是秩序性和等级性,所架构下的神界和人界,相互对立(隔离),无法展开实质性对话.西方神话强调的是人的自由性和人的本性,所架构下的神界和人界具有对话性,可以展开实质性对话.中西方不同的神话特征,通过各自民族记忆和集体无意识的传递及强化,最终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论彝族的自然神与自然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日有日神,月有月神,举凡山、川、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万物有灵”是彝族自然崇拜的主要观点。自然崇拜是彝族原始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北方人》2007,(8)
1753年7月的一个早晨,瑞典王后乌尔里卡接过一把金光灿灿的钥匙,惊喜万分。那是国王送给她的生日贺礼,一座藏在林中的中国宫。据说,当时的工匠们仿照王后哥哥普鲁士国王的中国式楼阁,建造了这座宫殿。10多年前,  相似文献   

6.
略论古代小说中的人神恋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中国人性格是核实的,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实际而不善玄想的,民族。仅仅审视一下我国古代小说中以婚姻恋爱为题材的篇什,我们就可以看到大量不可思议的人与鬼、神、妖等异类恋爱的故事。在西方,虽然古希腊神话中有宙斯爱上人间少女伊娥的故事,欧美传说中有美人鱼的故事,但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灿若群星的人与异类的恋爱故事  相似文献   

7.
帝王神话是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的产物。一个不能主宰天下的帝王是没有资格被神化的。只有那至高无上、至尊无匹的独裁君主,才是真正的神。夏商周三代血缘组织与行政组织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列国纷争的政治局势决定了三代人王只能是肉体凡胎的人间统治者,而不能跻身神界。  相似文献   

8.
<神乌傅>第20简上的双行小字,并非作者或传写者的题款,它只不过是赠物者的一个签名.<神乌傅>的主题,仅就神乌故事本身立论是不够的,应该充分重视作者自己的意见,即<传>中所宣扬的弃利避害、全身远祸.结合当时的思想背景来看,这一主题的形成与武、昭之际文学、贤良上仁义、疾权利的思想行为不无关系.神乌所负载的文化含义,论者多以仁、孝求之,然而赋的主要故事情节是乌与它鸟相斗而致死.乌与它鸟相斗致死这一现象,在汉代人的观念中却不是视为吉祥,而是视为黑祥,统治者及五行家出于强烈的政治目的往往把它与当时所发生的重大的反叛事件牵合在一起,因此,此赋所具有的政治倾向性是不言而喻的.至于<神乌傅>的形式,不能简单地因其写了一个乌的故事就把它看作民间俗赋或民间故事赋,从该赋在各个方面显现的特征来看,它还是属于汉代典型的文人赋的形式.可以初步判定<神乌傅>的具体写作时间当在汉昭帝元凤元年稍后.  相似文献   

9.
汉代器物赋是汉赋长河中的一个支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大量散佚。本文在统计汉代器物赋留存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器物赋的内容,进而探讨这些作品与汉代民俗、汉代人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汉代器物赋的修辞手法及其在赋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神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中西方争论的热点问题,中西方对人神关系的不同认识基于不同原因。不同的社会意识是基于不同的社会存在,西方以"神为中心"的人神关系和中国以"人为中心"的人神关系的形成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国对于人神关系的认识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及土壤,这甚至会影响其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融合程度,影响当今人们对宗教的认识。对中西方人神关系进行整体性的概括和呈现,使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形成以"人为中心"的人神关系的渊源,将为人们正确认识宗教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流行的观点认为,"畅神"说是晋宋以后产生的自然审美观.我们认为,全面考察汉代有关文献资料以及相关的时代特点和哲学文化背景,即使依据最严格的标准来衡量,也可以认定汉代已经萌生了"畅神"自然审美观.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期存在着若干跨地域的信仰圈。这些信仰圈以与本地域有关系的历史人物为崇祭对象。本地域的民众通过对该神的献祭、歌舞等仪式活动,实现了相互间的文化认同。汉代人神信仰在促进地域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汉代骚体赋之"游",在《楚辞》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新变。汉代骚体赋最早将神界与仙域融合在一起,拓展了游仙文学的艺术想象空间,这与汉人神仙信仰的特点密切相关。从屈原的忧宗国到汉人的悲不遇,抒情主体思想境界的这一变化,是汉代士人盛世不遇处境中悲哀与无奈心理的反映。汉代骚体赋游仙与玄思相结合,表现出独特的理性之美,起因于作家现实困境中的人生感悟,是汉代文人儒道调和、交融的产物。汉代骚体赋把退隐作为最后归宿,并以此来否定游仙,是作家人生观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所致。这些新变的发生,使得汉代骚体赋成为游仙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宋代山水是我国山水画法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里程碑,宋代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把形和神作为评判画面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都可以被称为神品。这些作品中无论什么题材,构图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传神。从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到南北朝范镇提出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都强调了形神的统一。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形和神是辩证关系,形是神的器具,是手段,而传神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艺术创作中,之所以不满足其形似而强调于神似,主要是因为神似的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物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古代埃及从王权国家产生伊始到新王国期间王权与神权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侧重分析了古王国时期神被视为国王的保护者、中王国时期国王变成神在人间的代理人、新王国时期国王因神的意志而动三个方面,试图说明这些特征在时间上先后生成的历史原因,同时揭示王权与神权之间彼消此长的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宋代山水是我国山水画法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里程碑,宋代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把形和神作为评判画面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都可以被称为神品。这些作品中无论什么题材,构图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传神。从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到南北朝范镇提出"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都强调了形神的统一。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形和神是辩证关系,形是神的器具,是手段,而传神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艺术创作中,之所以不满足其"形似"而强调于"神似",主要是因为"神似"的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物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7.
《搜神记》的主要内容是"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这些内容包含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巫术文化。在巫术活动中要使用一定的工具作为一种沟通人神的媒介,这种工具一般被称为巫术灵物,也叫巫术实物。大多数灵物是被用于驱鬼辟邪由此而体现了深邃的文化意蕴。《搜神记》中所记录的神鬼巫术故事中运用最多的巫术实物是植物和动物。这些作为巫术实物的动植物体现着中国早期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所凝结的文化蕴涵,也反映出中国早期人类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8.
《神乌赋》以鸟为题材,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文化积淀;隐喻社会矛盾,与古代民歌,特别是汉乐府民歌有很多相似之处;作为俗赋,其叙事性、拟人化手法和朴实的风格表现出了与文人赋截然不同的、鲜明的艺术特征。《神乌赋》的出土,对研究汉赋及汉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青铜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鼎是人和神相通的器物,即青铜艺术"礼器".它经历了滥觞期、盛期、转机期和晚期4个时期.青铜艺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的开始,其代表作品有"司母戍大方鼎"、"四羊方尊"等.  相似文献   

20.
以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清商曲辞里的神弦歌18首为研究对象,横向考察神弦歌作为民间创作,产生与流传的社会环境及其地位;纵向探讨神弦歌作为祭祀歌谣,在巫觋淫祀的文学发展史上的作用和意义,由此可为神弦歌作出中国文学史上较为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