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褚丽 《兰州学刊》2005,(4):156-157,212
执行救济制度对于保护执行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强制执行的严格依法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执行救济包括程序上的执行救济和实体上的执行救济,具体方法包括执行过程的异议、债务人异议和第三人异议,这在大陆法系国家已经形成共识并有较成熟的法律规范.而我国民诉法仅笼统地规定了执行异议制度,无论理论、实践还是立法上都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执行救济制度对保护执行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执行程序严格依法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大陆法系,执行救济有着严密、系统化的规定,包括程序上的执行救济和实体上的执行救济.而我国在这方面尚缺乏完善的规则体系.通过对大陆法系执行救济制度的解析与把握,借鉴其有益的立法经验,可以促进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行政争议的不可避免性 ,决定了“有侵权必有救济”的法制原理。本文对我国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救济现状从立法、执法层面上进行分析与反思 ,努力为国家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听证制度的立法发展轨迹,经历了一个从确立到逐步发展的过程。此项制度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不完善,还存在着诸多立法缺陷。为有效地规范公权力,拓展私权空间,在行政领域需完善宪法有关听证制度的规定、扩大部门法有关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完善听证程序的救济机制等制度。  相似文献   

5.
劳动教养制度违反了宪法等相关法律关于人身自由的立法规定以及立法目的,具有违宪性.在现行体制下由公民来启动违宪审查不论是在程序设计上还是在制度层面上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障碍.从根本上解决公民宪法权利的救济问题,就必须建立独立的违宪审查机构和比较规范的宪法解释制度.  相似文献   

6.
消费者集体救济机制在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者集体救济的日益重视标志着欧盟消费者政策的核心从以实体权利为中心向侧重法律实施的转变。目前,许多欧盟成员国已经建立起各种形式的集体救济制度安排,其他成员国也正在考虑是否引入集体救济机制,集体救济制度在成员国层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在欧盟层面,禁令救济诉讼非常普遍,但损害赔偿集体诉讼尚处于萌芽状态。最近,欧盟进一步采取行动打算为欧洲创建一套独特的集体救济新模式。我国应该借鉴欧盟消费者集体救济立法与实践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起消费者集体救济机制,提升我国消费者保护水平,增进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维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知情权在中国是一个备受尊重而又模糊不清的概念,其立法严重缺失,法律救济步履维艰。本文从法律制度层面分析知情权救济缺失的深层原因,并借鉴国外公益诉讼理论,提出如何在中国构建公益诉讼的知情权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8.
略论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原则及其实践中提出的三大难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应遵循公开、平等和不收费的立法原则 ,并从政府信息权利、法律救济和立法模式等方面 ,对正在实施中的有关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建设小康社会、创建城乡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为了配合这一制度的实施,国家制定了相关政策,但是通过对各地试点情况的分析,也暴露出立法层次低、主体权利义务不明确、管理机制不协调、救济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应当有法律作为保障,加强对主体、管理机制、救济机制等方面的规范,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农村医疗法律制度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论野生动物致害之法律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野生动物的保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事件频繁发生,也严重影响了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因此,对野生动物致害进行法律救济是野生动物保护机制不可忽视的环节。我国的现行立法对野生动物致害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救济,但是这些救济仍然贫乏,相关规定存在着诸多的漏洞与空白。国外的立法经验为我国野生动物致害救济制度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我国野生动物致害的救济制度应从统一立法、明确野生动物的归属状态、建立专项赔偿基金、建立有效保险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基于“以民为本”思想,我国古代历来有政府救助的优良传统,并形成了相对系统的政府救助思想。这些思想涉及灾害牧助、特殊救助等方面,并有严格的政府救助管理、监督制度和程序。我国古代政府救助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足,但在历史上确实为维护政治稳定、社会安宁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当今我国政府救助制度的建立、政府救助体系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任云兰 《兰州学刊》2009,(8):205-208
天津救济院从1929年变为官办救济机构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组、扩充,增加院外救济,从硬件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软件上制定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到1937年前天津救济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救济院的改组与经营有着积极意义。首先,救济院采取积极的救济政策,教贫民以工艺,安排其未来,使之回归社会,为社会减轻了救助负担。其次,救济院制度性的建设也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不仅便于管理者管理,而且还有益于贫民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及其贫困者,以什么样的法律理念来支撑社会救助制度设计的大厦,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系统论的视角看,中国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不平衡性,无论是法律制度层面,还是政策制度层面,甚至是法律理念层面,都有一个进一步进行整体性建构的重要任务.社会救助制度的法律理念首先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权利保障,社会贫困群体及其个体需要从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获得救助,因此,国家义务和社会义务在社会救助中的功能将被凸现出来.现代社会的贫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现象,而且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现象,致贫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社会救助制度的终极目标是运用消极性和积极性的救助制度和机制,达到减少社会贫困、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冲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保护、发展型社会政策等理论的影响下探索出了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工作福利和社会养老金三种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路径,这些改革路径中所包含的投资人力资本、重视劳动力市场在减贫中的作用,以及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引入社工服务等做法对我国未来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杨鹏程 《阴山学刊》2003,16(4):70-74
中国古代每遇自然灾害,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为维护政权长治久安,不能不对灾民加以赈济安抚。古代赈灾类型从灾因上分为水灾赈济、旱灾赈济、虫灾赈济、疫灾赈济;从赈源上分为朝赈、官赈、民赈;从施赈方式上分为急赈、蠲缓、平粜、工赈。尽管各种赈济方式均存在弊端,但对救民于垂危还是颇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16.
论宋代义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秀文  阎荣素 《河北学刊》2006,26(5):115-118
义仓是宋代救荒仓储制度的主体之一,虽历经多次置废反复,管理体制和救荒职能仍在前代基础上有所发展与完善。在宋代救荒活动中,义仓发挥了积极作用,对社会稳定、民生安泰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环境侵权救济机制是环境侵权救济的一系列方式、程序和规则的总称。我国当下没有专门的环境侵权救济机制,环境侵权救济是通过对传统民事侵权救济机制的拓展适用来实现的,其中诉讼机制是现行环境侵权救济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民认知视角考察现行环境侵权救济诉讼机制的绩效,是机制有效运行的内在诉求。从实证角度分析,当公民自身环境权益遭受侵害时,普遍认为现行环境侵权救济诉讼机制在实体制度、程序制度以及责任制度上均存在不少法律难题,因而不会首选诉讼机制。这为更新环境侵权救济机制提出了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8.
灾害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维护经济社会发展长治久安,以及实现"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和优越性充分展现的战略部署。根据治理理论与协同学理论,通过对汶川、玉树等高原地震应急救灾的问卷调查和案例资料,探讨了政府主导社会基于支持保障体系的应急救灾协同机制实现路径,阐述了破坏性地震应急救灾何以协同、为何协同以与如何协同的内在逻辑及其现实要求,提出了加强灾害应急管理及科学引导社会参与救灾等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9.
证券市场的民事赔偿制度 ,被看作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最有效的法律手段 ,也是最后的救济手段 ,理应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中国具有“重公轻私”的法制传统和资本市场本身发展的不完善性及现阶段具有的体制性缺陷 ,使得这一问题在中国显得尤为突出。同时 ,诸如红光实业、银广夏等股市大案的发生 ,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注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本文对于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比较、我国目前立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司法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作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已被纳入国家人才发展战略。民政部门作为重要阵地,其服务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系统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试验田。现阶段,我国救助管理领域的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已取得不少实效,但仍存在速度缓慢、动力不足和方向模糊等问题。要破解救助管理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瓶颈和障碍,必须从社会建设、社会福利制度转型和社会工作本土化三个视角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