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使型女性:男性自我拯救的道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玲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79-84
中国现代男性叙事中温柔、纯洁、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天使型女性形象,不过是男性启蒙、革命时代依然蒙昧从夫的封建妇德典范。她们所尊奉的奴性化的爱的哲学,慰藉着受难中、奋斗中的男性主人公;她们受难甚至于死去的悲惨命运,成为男性叙事控诉罪恶社会、封建家庭的有力证据;她们的出走、新生,表达的也只是子辈男性、受压迫阶级男性拯救自我的希望。文学作品中天使型女性形象的存在,独独遮蔽了女性自己的生命经验,失落了女性的主体意识。这从性别意识角度暴露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不足的价值缺陷。 相似文献
2.
《齐鲁学刊》2017,(1)
"真善美的极致"一直是孙犁执着坚持的文学追求。在这样的文学观念影响下,"阶级"和"革命"等意识形态话语在他的小说中被"装饰"成优美的田园风光,变成了一幅有待发现的"风景"。在孙犁笔下,风景并不是仅仅存在于审美层面,而是包含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内容,而这样的意识形态内容是作家主动渗透和主观建构的。"革命风景"在孙犁小说中真正成为了主体和客体相互建构,个人与时代相互纠缠,自然、历史、时代相互渗透的文学景观。在孙犁笔下,看似云淡风轻的田园风情、温情脉脉的人性人情,其实都包含着抗战背景下多种话语的张力书写;看似革命话语统编一切,但人性话语却在张力书写中成为风景的一极,最富艺术的生长力和时代的穿透力。这样的书写范式,主观上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客观上开拓了革命话语的书写空间,使得孙犁小说的风景书写呈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剖析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所反映的男性文化心态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文章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鲜明的、自相矛盾的双重个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哈代既有传统的男性思维,又有鲜明的女权主义意识.而这既是作家本人精神冲突的表现,更是19世纪以来英国和整个西方社会人们精神与思想上所经历的种种动荡与危机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4.
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思想家德里达认为西方文化中存在着语音中心主义的传统。以他的理论为镜子,可以反观出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一些特点。和语音中心主义相比,中国文化表现出书写中心主义的倾向,它对中国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如勾线中对书法用笔的追求,中国古代画论中术语的使用,丹青到水墨的变化过程,诗书画印传统的形成等等。这些使得中国画表现出强烈的书写意识,体现出中国画的独特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6.
方方作品《奔跑的火光》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作家方方不是一位女性主义作家,她作品中的女性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女人。但是方方的近作《奔跑的火光》中却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女性意识,体现了女作家对处在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中的女性生存境况的关注与同情;同时也挖掘出女性自身的弱点,审视着女性的灵魂,显示出其女性意识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从宏观上对"五四"时期的女性书写进行了整体审视,辩证地分析了她们在话语主体和社会主体建构上所作的努力和开拓;并指出,因历史文化的原因,她们在传统角色逻辑制约下形成的无意识回归而导致的迷失. 相似文献
10.
张静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4):116-118,124
"女性"一词的产生,代表着对女性独立和男女平等的追求.文学中的女性是时代的缩影,体现着时代特征,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女性角色的文学价值是无可取代的,本文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历程、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征、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和主体性建构、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四个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与女性意识的体现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12.
王超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6):99-103
张爱玲在塑造女性群像的同时也造就了女性话语霸权下男性系列的独特的精神蕴涵和人格张力,事实上,其传奇式的生命体验对这种形象的性别化处理有着隐约含蓄的指涉和衍生意味,寻找作者在对这些男性群像进行创造时的情感走向和话语态势,可以窥视到男性形象作为一个符码表征,在张爱玲小说中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和意义指向,进而从一个新的视阈介入小说的文本内核。 相似文献
13.
以1927-1930年“革命+恋爱”小说中的革命女性形象为例,从男性视阈出发,对革命女性的女性气质呈现出的“去女性化”倾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革命女性在“革命+恋爱”的叙事模式中情爱主体性阙如,具有情感体验简单化的特征。这表明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文化对女性性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男性视阈的局限也成为当时“革命+恋爱”小说在叙述上出现矛盾和简单化书写的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1920年代女性小说文本中的男性形象主要呈现出三种精神人格:阴柔的“父亲”、浪漫的情人、柔弱的“孩童”,反映出1920年代女性作家在致力于自我塑造的同时,也在真正开始思考两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完成了在审美视域中对男性角色的想象与初步建构. 相似文献
15.
荷马史诗对女性形象的评价有一定的标准,正如佩涅洛佩、克吕泰墨斯特拉等人都有明确的定位。但这种评价是片面的。在荷马史诗的原始素材中,那个时代的动乱环境使男性保家卫国的能力成为女性选择配偶的重要标准,而荷马之后的男权社会根据男性的需要,忽略了客观环境,建构了史诗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论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鲍西亚与简·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作主体的性别铭刻和折射在文本中构成文本的不同性别内涵:鲍西亚和简·爱两个经典女性形象的外貌差异是作者不同性别意识的流露,其反抗精神体现着不同性别内涵,其对传统性别关系模式的接受程度也是作者性别观念的反映,此外,在不同性别文本中,视角以及叙述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浅析八九十年代女性小说中男性形象的解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寻找男子汉到驱逐菲勒斯,八九十年代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经历了一个消解的过程,这既是女性写作对男子汉形象的再造,又是对传统的男性形象的解构,对父权制神话的颠覆。同时,它也是女性意识日渐增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意识可以说是自然流露于文本之中。她通过塑造肢体残废和精神疾患两种类型的男性以及焦虑压抑、缄默无助的女性来达到批判男性世界的文学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性别是与"弱者"的身份认定和"贤妻良母"的角色设置相联系的。宋代女性词却体现出对此现实身份的漠视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人化,即以文人的精神和艺术追求来冲破"弱者"身份对女性的束缚;二是情人化,即女性词人在创作中有意回避作为母亲和妻子的真实身份,代之以"情人"这一非伦理的角色。这说明女性词人对自我的角色期待与社会定位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体现出她们已初步萌发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20.
人文关怀的注入与女性意识的凸出──苏童小说女性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昕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4)
苏童是当代独具风格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以叙述的优美、精致、诡谲,想象的奇特和舒卷的美学气韵而引人注目,他的小说开拓了当代文学的视野。本文从苏童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的角度,思考其创作中人文关怀的注入与女性意识的凸出,以此洞悉苏童小说的女性世界,探讨其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