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的纸衣     
纸,发明于汉代,到东晋时取代了简帛,成为书画的载体。到南北朝开始制纸衣,唐宋时期。制纸衣、穿纸衣更为流行。由于战乱,加之官府横行暴敛,人民缺衣少食,只好以纸为衣,渐渐的,贫民用纸衣蔽体,僧隐用纸衣修身,士兵有衣纸套穿甲胄的,士大夫出行也有穿纸衣的。  相似文献   

2.
古代文献中有一个"中衣",历来的研究者对其处理比较混乱:1.在线性序列中"缘"与"中衣"常常连用,有处理为断开的,有处理为不断开的;2.在"中衣"前面的"缘"字,有认为应该是"绿"字。据研究,我们发现"中衣"在古代礼制中有其特殊地位,"领""袖"的边缘颜色很受重视,常见"颜色+缘+领袖+中衣"或"颜色+领袖+缘+中衣"的用法,据此,我们得出结论,线性序列中的"缘"与"中衣"不应该断开;本字是"缘","绿"字因与"缘"字形相近,且在"中衣"之前而致误。  相似文献   

3.
开心屋     
节省的妻子一对夫妻坐在自家客厅里,妻子说:"我要去娘家一趟,你把大衣穿上吧。"丈夫感到很意外,惊喜道:"亲爱的,你要我穿上大衣,是要带我  相似文献   

4.
正中医开的是"时"方,时变则变,"衣养""衣疗"亦当与时俱进。是否人人适合"秋冻"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这是在阳历三月和九月常出现的一种乱象。尤其是金秋时节,此时在人群中打眼一望,会发现有穿长衣长裤的,还有露胳膊露腿的,衣裤长短厚薄不一。有些人跟着身体感觉走,有些重视养生的人则主张"春捂秋冻",即春天不要急着脱掉厚衣裤,"不吃端午粽,不把寒衣送":到了秋天不要急着穿上厚衣裤,要适当地"冻一冻"。可自古  相似文献   

5.
杨志玲  杜卫东 《南都学坛》2002,22(4):120-121
<正> 古代,人们把上装叫衣,下装称裳。从《说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上衣下裳的服制在商代以前就已出现,至汉代时仍采用这种服制。在上衣下裳的服制中,上衣被称为襦。汉代女伎所穿襦的规格与一般女性所穿的规格不同,在表演中女伎的襦有两种长度,一种是短襦,长度只到腰部,例如《南阳汉代画像石》[1]图版96翘袖折腰而舞的女伎,穿交领、右衽的长袖短襦,衣长至腰。另一种是长襦,衣长垂至膝盖,在唐河针织厂汉墓[2]中,图版20画面中间有一长袖舞女伎,身著交领,右衽的长襦,衣长至膝。女伎  相似文献   

6.
正都说女人的衣橱里永远缺件衣服,时尚爱美的女性更有这样的烦恼:品牌时装价格不菲,几千元买来穿不了一年半载就过时了,可又控制不住自己对新款潮衣的追慕之心。如今,时尚APP"衣二三"给出了解决方案:大牌时装共享。花几百元包月,即可享受无限次随心换衣服务,每天都有普拉达等品牌时装穿!请看其创始人是怎样在整理衣柜时发现商机,并搏得惊人财富的。  相似文献   

7.
蟒衣考源兼谈明宫廷演剧的武将装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望馆钞本古今杂剧》中的“穿关”是研究明代宫廷演剧的重要材料。作者考察这些“穿关”时发现尽管剧本描绘的武将往往是“披甲戴铠”的“武扮”,但武将的“穿关”却主要采用蟒衣等“文扮”。通过对蟒衣渊源和形制的考察,作者认为明宫廷演剧中武将的蟒衣装扮,主要和明代的赐蟒及宦官演剧有关。  相似文献   

8.
"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探索学习者心理发展动力的理论工具,可以使我们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探索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判明语言学习者心理发展状态、确定学习者在发展中已经达到的东西和正处在成熟过程中的东西。语言是认知发展与思维的工具;是社会交往与活动的工具;是人们自我调控与反思的工具。语言知识构建的过程是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外部交往活动,外部言语逐渐内化和思维相结合的过程。因此,语言知识构建机制应包括创设"最近发展区"、提供概念支架、促进知识内化等环节。  相似文献   

9.
王友元 《社区》2011,(3):60-60
初到广州,找工作是我最迫切的事。朋友告诉我求耳只的秘诀:简历要制作精美,最好附个人彩照,穿低胸衣。拿不稳的事,可采取模棱两可的语言搪塞。另外,求职时最好不要提及薪水。  相似文献   

10.
从"穿"衣到"写"衣,张爱玲与服饰的关系由身体滑移至文字,成为她本人生存体系和生命图景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散见于张爱玲创作中的服饰书写,表明其对衣服的迷恋已然超越了一般女性的物质装饰意义,这些文字既有个人的生存智慧,也蕴含着人类普遍的生存哲学。她的小说艺术又是其服饰理论的美学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她的服饰美学与小说美学"互相发明",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相似文献   

11.
如果天生体形不佳。又懒于运动,那么束身内衣就成了最便捷的选择了.它可以让你顷刻之间再现凹凸有致的曲线。不过,皮肤科专家却警告那些钟情束身衣的女士:束身衣不宜长期穿,否则不仅会诱发很多疾病,更可能让人皮肤松弛。  相似文献   

12.
居住在湖北鄂西深山的土家人,素来讲究礼仪。譬如为死人丧葬,憨厚、朴实的土家人就有一套独特的礼仪,它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土家长者临终前,孝家男女老少都要伺候于床前,为其"送终",直到其停止呼吸。在长者安然离开人世的一刹那,众孝子便跪在床前,用"钱凿"(土家人打纸钱的一种工具,其印签恰似明清时的铜板或元宝)打好的纸钱,为死者烧"落气纸"。"落气纸"烧毕,便由家中长子带领家人为死者穿衣,装入棺材;有的地方是让其子女先穿一会儿,"暖衣"之后再穿在死者身上。旧社会,由于大部分土家人穷困潦倒,死者仍只能穿生前的补丁衣服。鄂西山区解  相似文献   

13.
如今,上海人的消费档次越来越高了,简单的“衣、食、住、行”标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衣:不是穿得暖就好,而要名牌;食:不是吃饱了就好,还要吃出氛围,吃出情调;行:不是有辆轿车就可以了,还要看牌子,最好是世界名车;尤其是住:自然也不是有地方睡就OK了,要住得雅致,才不失面子。于是,近年来,家居饰品店开始纷纷亮相于上海的街头巷尾,让追求时尚创新的上海人在此找到了“住”的格调。  相似文献   

14.
为拓展学生在服装专业创意立裁课程中的设计思维,从当下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现状研究出发,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学生对空间逻辑思维的理解含糊,知识点之间难以形成系统性关联,照搬教师讲授方法难以形成个人设计风格等。通过折纸手法创意立裁、一衣多穿创意实验及多种工作流程的立裁等途径,尝试在立裁课程中加入折纸手法下的一衣多穿类服装专题训练,培养学生的立裁造型设计思维,提升学生的服装空间造型能力。  相似文献   

15.
模因论视域中的"低调陈述"修辞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语言模因理论将进化论的思维方式应用于语言发展的分析,对低调陈述修辞语言中的许多现象具有独特的解释力,为我们探讨低调陈述修辞语言的进化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探讨以往研究中尚未涉及的、关于如何通过"模仿"形成低调陈述修辞的各种表达方式,可以揭示低调陈述修辞语言模因变体对低调陈述讽刺幽默交际意图的贡献;以"模因—模质"之间的"互推—链接"为分析模型,可以进一步剖析低调陈述深层的认知过程,解释低调陈述在进化中出现的一些突变及重生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先锋戏剧20世纪80与90两个年代"先锋性"的差异,可以从戏剧语言艺术手法比对中得出。从语言修辞看,80年代中国先锋戏剧语言较严肃,语言更加雅化和红色政治化,体现出强烈的交流、教育、启蒙倾向;而90年代中国先锋戏剧语言,则大量出现审丑语言,在语言手法上使用升格、降格来变态语言面貌,呈现出庸俗化、游戏化的语言现象,在语言狂欢的背后隐藏的是精神意义的匮乏和抛弃。20世纪最后20年戏剧语言的发展变化,也反映出世纪末中国当代先锋戏剧的发展态势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7.
台湾"国语"与大陆普通话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层面均同早期国语存在明显继承性,两岸语言存在确切的同源关系.它们是汉民族共同语在不同时空发展的两个平等语言变体.肯定两岸语言同源关系时需注意:两岸语言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始自国共两党成立初期;两岸语言的同源关系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影响;台湾"国语"在发展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语境下,"教"总是关涉口头语言,"教者"总是企图让"被教者"接触、理解、认同并践行某些思想。"学"者希望获得现成的指导思想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这种现成的指导思想可以是别人讲的,也可以是自己阅读的,还可以直接效法他人的做法。作为一种客观现象,"教学"是在教育机构中,师生以口头语言为主要手段来传授、传递、传承课程思想的社会行为;是具有权利与义务的一种语言交往活动。其本质特征可归结为:三方参与性,动机目的性,语言交往性,话题限定性,权利义务性和社会活动性。因此,应在学校教学中高度重视(口头)语言问题。同时,由于教育机构的参与性、中介性和管理性,"教"、"学"二者的主动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弱。  相似文献   

19.
傣语“神”、“衣”等同试释朱德普本文所言的“神”,指在傣族祭坛上被视为主宰现实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受人们崇拜的虚幻物,它源于祖先崇拜,寨神、勐神即是;“衣”则指人们穿在身上遮蔽躯体和保暖之物。既然如此,“神”和“衣”怎么等同呢?笔者多年考...  相似文献   

20.
李白一生中曾有过短暂的侍君生活,在待诏翰林时,他凭着自己那支生花妙笔而深得唐玄宗的恩宠,不仅被允许骑上飞龙厩里的“天马,还得到玄宗所赐的“御衣”,即他自己所说的“千金裘”或者“紫绮裘”,后人所指的“宫锦袍”。“骑马穿裘”便成为李白后半生念念不忘的骄傲;尤其是李白所得到的“御衣”,成为后人歌咏他时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