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阮文鸿  覃丽芳 《创新》2007,2(2):125-12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和越南都遭受着列强的侵略,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自强发展的道路,成为包括中国和越南在内许多亚洲国家学习的榜样。本文讲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和越南的进步人士到日本游学,寻求救国道路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导致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及中越两国学习日本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同是亚洲国家,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但进入近代后,两国却分道扬镳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改革走上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却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国的近代化程度相差悬殊.特别是甲午战争前后中日关系的转化,说明近代教育成功与否对近代化的影响.我们通过甲午战争前中日近代教育发展的不同轨迹,来剖析其背后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3.
程永明 《日本研究》2013,(2):119-123
受中国以训治家传统的影响,日本至少在奈良时代就出现了家训的萌芽。到江户时代,逐渐普及至庶民阶层。其中,商家家训以其突出体现了商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及经营理念而独具特色,不仅是日本家训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制定、贯彻、类型乃至具体内容,对现代企业以“社是”、“社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经营理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中日两国陷入殖民地危机。然而,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历史遭遇不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二战以后,日本经  相似文献   

5.
金仁淑 《日本学刊》2011,(1):147-149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中日两国陷入殖民地危机。然而,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历史遭遇不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二战以后,日本经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 ,养老、医疗保险问题已成为与每一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虽然中日两国文化、国情不同 ,但在向社会保障制度进程中 ,又有许多相似的社会现象及问题。本文试图从中日养老、医疗保险问题上进行比较 ,从中摸索、借鉴日本的经验 ,以促进我国养老及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一、中日养老、医疗保险的社会背景   (一 )老龄化状况及其趋势  日本老龄化的速度在世界是非常罕见的。 195 0年 ,老龄化的比率还不到 5 % ,1970年就到了 7%。特别是进入 90年代以后 ,日本老年人口比例每两年便上升 1% ,1990年为12 .10 %、1992年…  相似文献   

7.
众多的学者注目于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日两国发展道路的不同,有的学者以两国的国际环境不同作为主要原因;有的学者以当时国内政治格局不同作为主要原因;我认为还有一个值得开掘的领域,就是在这之前两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商品济经发展的不同。商人资本的存在和一定的发展水平,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的历史前提。日  相似文献   

8.
日本和美国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两雄。尤其是日本,战后以较短的时间,通过本国传统经验与欧美工业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相结合,实现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发展,一跃成为国际舞台激烈角逐中的佼佼者。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欧美国家相比较,日本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柔软性”,是其异军突起称雄于世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一、日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比较的依据各国企业有着不同的主客观发展条件,因之对其市场营销活动的好坏,一般是难以做出恰当的比较的。而日美两国每年都组织一次市场营销优秀企业评选,且评选标准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9.
狂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汉诗创作,在日本近世诗坛上有着突出的表现.江户明治时期狂诗的盛行,印证了汉诗扎根在不同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其形式及表现内容都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从而演绎出汉诗风格样式的丰富多样性.在长期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日本汉诗人不仅创造出了传统形式的日本汉诗,而且还在努力探求汉诗与日本俗体诗的结合之途.日本狂诗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滑稽和俚俗两大要素的巧妙融合.日本狂诗的演变过程中出现过三次创作高潮期,对市民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近世日本汉诗的一大新变,对近代东亚汉诗发展贡献独特.  相似文献   

10.
中日佛教入世精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佛教入世精神的比较研究郭青生中日两国的佛教同属东亚佛教文化圈,建立在相同的基本经典的基础上。公元六世纪以来,日本的佛教就开始受到中国佛教的影响,其主要宗派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中国。因此,中日两国佛教有许多共同之处。然而,由于两国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11.
1999年4月30日至5月2日,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召开了题为“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关系的回顾及对21世纪的展望”学术研讨会。会议在回顾近代以来中日两国文化关系的历史及其教训的基础上,特别就当前中日两国文化关系、日本文化研究中的倾向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且着重讨论了发展中日两国文化关系的意义、各种相关因素以及21世纪的发展前景。中日各主要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学者近50人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会议依照广义文化的范畴,分9个单元开展了研讨。这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密切结合中日文化关系的现状,与会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许多建设性…  相似文献   

12.
张勇 《日本学刊》2006,(1):5-13
中日关系目前正面临着困难、复杂的局面。小泉纯一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对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力。有日本人认为这是因为历史观不同和中日两国都存在民族主义而形成的矛盾。其实,历史观不同只是表面层次的原因,深层原因则是新形势下日本做出的新的战略选择。民族主义固然在中日两国都存在,但两国的民族主义有着根本性区别。显然,中日两国学者之间就上述相关问题展开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人员与日本冈崎研究所、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的主要成员进行了坦诚的观点交流,加强了了解。本刊特刊出这两次交流的研讨会纪要,其中介绍的日方的观点供读者研究时参考。另外,关于中日东海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等机构召开了一次学术研讨会,现将该研讨会的主要内容一并刊出。本刊欢迎各位读者来信函或发电子邮件发表评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印度同属发展中国家,国情有许多类似之处。在过去的40多年中,两国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走向21世纪的现代化道路上,两国又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中印两国如何根据各自的条件摸索出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  相似文献   

14.
战后60年来,中日关系的道路艰难曲折,是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后,经历约23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72年9月29日实现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使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后,虽然出现过一些矛盾和问题,但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长足的重要进展.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两国关系却未能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出现一个新的飞跃,实际上却在不断恶化,陷入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低谷,两国政治关系紧张,两国部分国民在感情上产生对立.对此,所有热心于推动中日关系的人都深感忧虑,希望这种不正常状态尽早结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回顾过去,全面总结迄今发展中日关系的经验教训,克服困难,尽快推动中日关系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是摆在两国人民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在此,我仅想结合自己同日本的友好交往经历,特别是担任驻日大使近五年的经历,谈谈个人对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日本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维宏 《日本学刊》2007,(1):127-135
新农村建设在西方国家和中日两国早已提出。日本通过走合作化、工业化的道路以及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积极保护和扶持政策,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目标。日本的新农村建设经验,有许多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日两国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中日两国都采取了积极的危机对策。由此,中国经济率先摆脱危机,实现了内需拉动的经济复苏,日本经济形势虽依然严峻,也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由于中日两国危机对策的背景、危机对策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危机对策的内容不同,凯恩斯主义对中日两国经济的有效性也不同。尽管如此,日本危机对策仍然有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一、日本近代社会问题的意义 日本自从上一世纪中期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之后,经过短短100多年时间的发展,到本世纪7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实现近代化的历史任务。在这个近代化的进程中,随着近代工业经济的成长,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也  相似文献   

18.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分期的意义。日美两国都由此向国家资本主义过渡。不同的是,日本加速法西斯化,美国则保持了资产阶级民主体制。日美两国政治走向不同,有诸多因素,不宜简单论之。本文试图对两国当时的反危机政策(“高桥财政”与“罗斯福新政”)略作比较。  相似文献   

19.
日本近代天皇制军国主义的确立云南大学历史系徐康明日本是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欧北美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刚刚踏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候,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生产的集中程度,都远较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  相似文献   

20.
近代社会转型期日本对华观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日本对华观的基调是仰慕和学习,但在晚期封建社会的江户幕府中后期,仰慕型对华观遇到挑战。中国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至甲午战败期间,日本的对华观又经历了从仰慕到平视、再由平视到蔑视的转化过程。本文依据基础史料,以日本近世至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期间对华观的演变为“纵轴”,系统地考察梳理了近代社会转型期日本对华观变动的轨迹,并以两国工业化、军事近代化等影响其对华认识的主要因素为“横轴”,分析了不同阶段对华观的特征及其变化的深层动因,进而探究了近代日本对华行动选择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