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习语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9
“飞白”是一种修辞格,“白”就是“白字”,“故意运用白字,便是飞白。”(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得具体些,有意运用读白写白或产生了歧义误解的字词,以收到某种表达效果(如讥讽、谐趣),就是飞白修辞。 相似文献
2.
陈永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Z1):38-39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是人的需要.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表达与交流"为标题,替代以往大纲中"写作"、"写作教学"的表述,将其作为必修课程的一个目标提出,体现了作文理念的转变."表达"、"交流"是生活的需要,是人的需要,更能使人产生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术成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2)
在修辞的百花园中,各式各样的鲜花争妍斗艳,绚丽多姿。比喻这座小花台上也是万紫千红,鲜艳夺目。什么明喻、暗喻、借喻、引喻、对喻、博喻、妙喻、逆喻、曲喻、详喻、虚喻等等,数以十计。这些修辞方式,早已为人们所注意,并多有论述。但是“A象B,B象C”及“A象B,B象A”这种综合性的修辞方式,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夏扬标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一我们常说的“顶真”就是上句的末尾和下旬的开头用相同的词语来顶接的一种修辞格式。如: ①② (1)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A B B C ③④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 C D D E (晁错·《论贵粟疏》) 这个语言片段共有四个分句,第一分句与第二分句用“不足”顶接,一在尾,一在头。其余仿此。这种格式的特点是: 第一、单线。从内容上看,这种“顶真”只反映一种连锁关系,从首至尾形成一条线。第二、“单起,单顶、单收。”从结构上看,这种连锁关系通过“单起、单顶、单收”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起”是反映这种连锁关系的首句开头的词语,“顶”是上句末尾与下旬开头相同的词语,“收”是末句收结的词语。所谓“单起、单顶、单收” 相似文献
5.
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释"正名"实际上是将"正名"("纠正名义")错解为"以名正实","辨其受命之名"应该是对"正名"最为合理的解释。孔子的"正名"主张是针对卫国特定政治格局而提出的,意在强调卫君(辄)并未受灵公之命,"正名"语境中的孔子首先是以一个政论家的形象出现的,"正名"的逻辑学意义似乎应属后人的添加。孔子的"正名"能否成为一种"主义",进而成为"中国名学的始祖",这都是令人怀疑的。 相似文献
6.
“飞白”辞格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淦铭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2):78-80,90
修辞学中的“飞白”辞格是一个留有较多研究空白的课题。“飞白”作为辞格的名称来源于“飞白书” ,而其中“白”的内涵是指中别字、俗语等 ,“飞”指凭空而来或故意使用的含义。书法的“飞白”与修辞的“飞白”在修饰作用上有沟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席臻贯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0,(3)
敦煌舞谱表象谱字所体现之形象思维,有着极其缜密的序列逻辑,既章法谨严,又曲折条畅。若对其推演程序的审美特征进行审视和观照,可发现动态表征的思维模式,有着逻辑规则的某种“观念横移”。或可以说,能看到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思维元素的互为渗透。其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舞容序列的“顶真格”,迭字格”、“迭映格”等,原本为修辞诸格形式之互相横移。本文拟从“三位一体”视域,就此试作一些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吴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杂剧曲本的末尾,一般都有一个或两个对句,叫做“题目、正名”.“题目、正名”不是曲本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剧本名称.对句一般为六言、七言、八言,亦有多至九言、十言、十一言者.如《黑旋风》杂剧作:及时雨单责状,黑旋风双献功(《元曲选》本);《汉宫秋》作:沉黑江明妃青塚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元曲选》本),或作:毛延寿叛国开边衅,汉元帝一身不自由,沉黑江明妃青塚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古名家杂剧》本);《小尉迟》作:老尉迟鞭对鞭当场赌胜,小尉迟将斗将认父归朝(元曲选》本). 相似文献
9.
许光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单数“我”、“你”、“他”都有其相对应的复数形式,那么,第二人称单数敬称“您”有没有“您们”这种复数形式呢?林祥楣先生认为“书面上虽然偶尔也有人用‘您们’,恐怕不能认为是合于规范的。”吴洁敏先生认为“因为‘您’本是表复数的,所以不能用‘您们’,只能说‘您俩’、‘您几位’。”黄伯荣、廖序东两先生虽认为“‘您们’是第二身复数敬称”,但又说“应提倡用‘您几位’、 相似文献
10.
11.
12.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
“正名”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相当的地位。孔子为了维护贵贱有等的社会制度提出“正名”的思想。鲁哀公七年,孔子和子路有一段对话:“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 相似文献
13.
马家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9,(3)
本文就三段论的格提出两个问题,一是第一格算得上“审判格”吗?二是三、四两个格应确立哪些规则? 一三段论第一格,传统逻辑称之为“完善格”或“典型格”,可有人还称它为“审判格”。对后一种说法,我们不敢苟同,认为命名根据不足。 相似文献
14.
潘知常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31-40
“塔西佗陷阱”是国内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是,首先在“塔西佗陷阱”的命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读、误解。事实上,在“塔西佗陷阱”的命名上,潘知常的贡献是无可怀疑的。其次是在“塔西佗陷阱”的内涵方面,“塔西佗陷阱”针对的也不是公信力的问题,而是公信力背后的公权力问题。它揭示的是文明的进程必然包含着“饥饿”与“恐惧”这两种挑战的秘密。而且,“温饱”的最大化甚至还不如“恐惧”的最小化。因此,化解社会风险的能力也就与“塔西佗陷阱”的跨越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叶德书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2):1-4
土家地区普及的"摆手舞",土家语叫se53 pa53 zi55(舍把日),早已约定俗成,历史文献多有记载.将"舍把"讹传为"社巴",是搜集者的随意性所致.应给它正名,是"舍把",不是"社巴",因而土家族的"摆手节"是"舍把节",不是"社巴节",才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6.
黄瑞云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中国人名地名的罗马字母(即拉丁字母)拼法,过去极为混乱,读音也往往与汉语原音相距甚远。一九七五年,我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对中国人名地名采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作为罗马字母拼法的统一规范,要求凡使用罗马字母的文字,对中国人名地名按汉语拼音转写。(见《中国人名地名汉语拼音拼写法》《中国人名地名拼写规范化问题》二书,文字改革出版社,一九七五年出版)这一措施,消除了中国人名地名在罗马字母的各种文字中写法的歧异,读音也与汉语原音较为接近,大有利于我们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我因此想到,中国人名地名的罗马字母拼法有此规范,我们国家民族的名称更应该在世界上有正确的写法和读法。 相似文献
17.
尹贵斌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这个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力不是商品,理由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直接结合。“主人”怎么能成为商品?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才能以商品的形式出售给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另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力是商品,理由 相似文献
18.
杨柳青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98-101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通称的"无罪推定原则"名不副实,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困惑.为消除混乱和困惑,应尽快彻底摘除其假面具,还之以"无罪假定原则"的真面目,以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武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58-163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可谓围绕着正名来展开。首先是为文学正名,回到文学本身成为上世纪80年代现代文学研究的主潮,但仅仅依靠纯文学理念本身显然还无法建构一个系统而又完整的现代文学史观;接着是90年代以来的为现代正名,从走向世界的现代文学研究到用繁复的现代性言说,有关现代的讨论越来越充分,但却离中国的历史和文学史实越来越远;新世纪以来为中国正名成为新的热点,民国文学及其相关概念的价值和意义凸显出来,且亟需不断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0.
杨恩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4-69
史学界对梁武帝统治基本否定的观点有失偏颇.其实,梁武帝的治绩不亚于宋文帝的"元嘉之治",他统治时期是东晋南朝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期.他严格选拔官员、赏罚严明,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减轻剥削、重视发展农业、大力提倡节俭等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繁荣与国家富强;积极兴办教育、推崇儒学与文学,促使文化昌盛;他的运筹帷幄使对北魏战争取得卓越战绩.当时对外交流的空前繁荣证实梁朝经济文化与国力的繁荣强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