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祝荀 《国际公关》2012,(4):94-95
在当代,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在获得新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体系的支撑下,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以各种新的媒体形态出现。新媒体的“新”不仅是媒体形式的创新,也是媒体和受众关系的新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新技术的挑战:电子信息存取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技术在信息管理部门的利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开通,对信息的管理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本文仅就新媒体带来的信息保存寿命、信息技术过时与电子信息诚实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为保证信息的长期存取,必须对数字媒体进行迁移处理;利用数字时间标记法保证被存取信息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王云松 《今日南国》2006,(10):41-42
我们当前所处的是一个信息丰富的时代,各种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和新兴媒体(互联网、手机等)展开了激烈地竞争。不能否认,网络媒体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衰亡,相反,传统媒体正在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蓬勃发展着。可以预测,今后媒体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谁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传播新闻、教育大众、提供娱乐、服务社会”这是大众传媒的共性。而广播不但具备这些媒体普遍的功能,更有方便快捷、覆盖面广、互动性强、高保真等独有的特点。广播如何发挥自身特点,以创新思维拓宽发展空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思想决定出路,只有坚持“开放创新”,既有“开放”的胆识和魄力,又有“创新”的智慧和招数,把“开放创新”的思想落实在工作中,广播事业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4.
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着新技术的诞生。进入新经济时代后,社会生活随即进入了新媒体交流时代。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兴媒体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平台,成为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集散地。在这样的信息交流形势下,利用新兴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新兴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宣传,能够起到前所未有的普及效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把握。要从体制和机制上全面建设和完善,形成新媒体时代的新的教育过程。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运用新兴媒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产生的具体效果。  相似文献   

5.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舆论异军突起,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逐渐确立了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网络成为中国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以及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关键渠道。通过媒体网络实现公众的政治参与,不仅推进了民主法制进程,而且通过影响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实现了民众的公共利益,促进了社会和谐安定发展。本文以2010年的“天价过路费案”为例,试图分析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报媒是互联网时代媒体的最大输家,其传统经营模式面临彻底崩溃危机。基于PEST分析模型,采用最新数据对报媒组织外部环境进行研究,探讨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如何改变报业的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以《华尔街日报》为例,详细分析其数字化生存路径:品牌内容的延伸和整合、推出多样化视频服务、数字平台建设及多元化营销战略。最后,文章提出国内报媒应该从树立“内容第一、数字第一、受众第一”理念、品牌融合经营以及重视平台融合等几方面应对来自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新技术在信息管理部门的利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开通,对信息的管理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本文仅就新媒体带来的信息保存寿命、信息技术过时与电子信息诚实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为保证信息的长期存取,必须对数字媒体进行迁移处理;利用数字时间标记法保证被存取信息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云计算的出现与发展将互联网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被视为互联网的下一次革命.云计算在其技术不断成熟、应用领域逐渐广泛的发展过程中,对个人、现有的信息产业、国家、社会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基于其自身优良的媒体特性,对传统媒体也产生了诸多影响.文章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的方法,讨论了云计算对传统媒体商业模式、与数字媒体融合、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影响,并发现云计算的出现将为当下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报纸变“厚”了,电视数字化了,第四媒体——互联网出现了,在媒介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曾经是媒介老大哥的广播再也不能按兵不动,坐以待毙。广播要想在媒介竞争中站稳脚跟,不光要保持它特有的优势,还要在资源整合、村立品牌、结合新技术、以及经营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互联网以其交互式、大容量、数字化等特征而在大众传播格局中一枝独秀.它的出现预示人类最基本生存手段的一次变革;在现阶段,互联网向传统媒体发起了有力的挑战;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竞争式并存发展是21世纪媒体演进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现在大家谈新媒体比较多,用新媒体也比较多。所谓“新媒体”其实是一个相对于传统旧媒体而言的概念,指新的数字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脑、无线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我们所谈论的“新媒体时代”是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诞生以来的这一历史时期。新媒体时代以数字传播、网络传播和全球传播为主要手段,其特点主要是数字化、互动性、个性化和主动性。数字化是本质,互动性是表现形式,个性化是一种延展,主动性是受众被赋予的无限选择权。完全开放式的信息传播,使受众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阅读出版信息,查找资料[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方式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新媒体对旧媒体影响很大,但它与旧媒体并非对立关系,正如传播学界所公认的那样,新旧媒体之间并非替代性关系,而是融合共生关系。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的观点更为激进,他主张“媒介即万物,万物即媒介”。他赋予电子媒介以“技术神话”的色彩,他预言,“在电子技术下,人类的全部事务变成学习和掌握知识……时间和空间在瞬时信息时代双双化为乌有”,人们的交往方式将“重新部落化”,产生一个人人参与的“地球村”,换言之,新媒体技术将同时带来“时间的终结”“空间的终结”和“权力的终结”[2]。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中国的传播学和传媒学领域里,"泛媒体论"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学术思潮。在学术著述和高校教材中,"泛媒体论"就是将技术性的信息栽体或者将互联网的技术衍生物泛化为"体制性、机构性的媒体"的一种学术话语现象。中文学术话语体系中出现的"泛媒体论","跨语传播"是其文化背景,西方传播学是其理论根源,互联网扩张是其技术根源。在"新技术革命"的语境下,"新媒体"是"泛媒体论"对媒介形态和信息方式的一种误读,正是这种误读却加深了"媒体"概念被泛化的程度;在"新媒体革命"的语境下,"自媒体"则是"泛媒体论"转译"wemedia"或"wethemedia"等学术命题所生发出的一种"零概念"性"伪媒体",旨在夺取"媒体话语权",进而危及合法的"传播体制"和稳定的"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以来,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纤技术结合的网络传播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浏览互联网站我们不难看到,中央、省(市)电视媒体已开始行动,注册了自己的城名,并不断完善,而地市一级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以下统称为城市电视)的站点却寥寥无几。本文仅对城市电视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一探讨。1.城市电视必须吸引上网者,使之成为新的受众毋庸置疑,互联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发展将争夺大量电视受众。以美国为例,自从出现国际互联网,其电视收视率减少了30%。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了讨论社会政策,关注社会事件,监督政府行为,实现利益诉求的平台;另一方面,不当的网络信息传播也存在着危害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和谐,降低政府公信力,甚至演变为网络群体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的危险。互联网改变了社会认知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表达方式,推动和促进了社会管理创新;同时,网络舆情也需要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给予引导和规制,以正确处理公众参与与网络舆情管理,信息公开与网络舆情管理,以及网络舆情管理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网络舆情管理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5.
第五媒体对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体均有影响,它一方面把这些电子媒体传播的信息再次传播出去;另一方面,它在完成传播行为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文本需求,重新编辑信息,对其他电子媒体的内容进行"传播增值".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信息传播、社会交往、娱乐休闲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有声读物是新兴媒体发展的产物,其伴随性、快捷性、丰富性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带着耳朵阅读”符合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儿童有声读物作为一种新型的儿童获知形式,受到当下众多儿童和家长的喜爱。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其语言能力发展正值关键期,如何借助有声读物培养幼儿语言能力,值得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逐渐趋向于融合。在新兴媒体的冲击和挑战下,传统媒体也积极的寻求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数字报业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传统媒体的战略转型。本文在介绍了媒介融合和数字报业的产生及意义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数字报业的传播特点,详细阐述了数字报业面临的问题,即数字报业的版权问题、媒体之间的政策界限问题、对数字报业的认可问题、全媒体人才的储备问题。最后总结了数字报业的三个实现途径:拓展实现数字化生存的渠道、拓展数字报业的内容、延长数字报业产业链。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2008年6月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集通信技术(电话、传真)、传播技术(电视、广播)等技术为一体的电脑综合应用技术。能够交叉处理、传递、贮存文字、图像、声音等多数媒体信息。将改变当今媒体传播的方法以及各种媒体的利用与被利用的方式。 多媒体技术可以看成计算机完全实现图案与语言的自动识别和传递(即智能化计算机)前的过渡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它将对人类今后几年的生活形成巨大的冲击。首先,多媒体技术已把电脑从单纯处理文本数据、CAD设计,发展到使计算机能全屏幕动态播放、处理编辑多种媒体信息的能  相似文献   

20.
5G无疑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讨论5G赋能下的信息传播变革俨然成为显学。在欢呼之际,亟需将其置于历史文化与世界格局变迁中加以关照,从技术、信息、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复杂互动的视角来探讨传播生态及其理论范式变革与学科边界。首先,我们不宜把5G视为单一孤立的技术现象,而应作为一种与数字技术、AI、VR等新兴信息传播技术交互影响与协同作用的技术集群,这会引发传播生态的全层次、全链条、正负效应共存的变革;其次,这种变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呈现出新技术研发应用与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复杂交融态势;最后,这一态势将生发基于万物智联、共景围观和数据驱动的传播生态,构建基于算法、网络平台、数字生态以及非理性因素和技术伦理的理论范式,推动传播学科结构的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