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渡边淳一小说《失乐园》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渡边淳一运用日本传统的唯美写作手法 ,以中年人的性爱为主题 ,在《失乐园》中披露了深藏在中年人心中的情恋世界 ,揭示了平凡家庭背后隐藏着的感情破裂危机。用超自然主义的写作风格 ,抒写了 2 0世纪末人类文明中的爱情与婚姻在理性的束缚和野性的呼唤中挣扎  相似文献   

2.
作为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系列小说构建了风格鲜明的文学世界,在文学审美现代性的建设上做出积极探索。一方面,渡边小说展现了当代日本压抑庸俗的社会现实,将平庸的世俗生活作为主人公沉沦于其中及其故事展开的灰色背景;另一方面,渡边小说把审美化情爱作为创作重点,以此作为拒绝平庸、拯救生存的救赎之道。这秉承了日本唯美情色的文学传统,也取决于渡边中间小说的创作定位。然而,渡边式的审美化情爱无力完成生命救赎的重任,并在审美现代性的道路上步入歧途。渡边文学在文学审美现代性上的探索有得有失,它是当代日本文学现代性建设的一个样本,对亚洲尤其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林顿山》和《乐园》分别是当代美国非裔女作家格洛丽亚·内勒与托妮·莫里森的名作,两部小说分别刻画了非裔美国人追寻理想家园的两次重要实践——《林顿山》里的黑人中产阶级社区林顿山和《乐园》中的黑人小镇鲁比镇的建立。两次实践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是两部作品结尾都洋溢着浓郁的希望,契合了"寻乐园、失乐园和最终救赎"的原型主题。这一神话原型的潜在运用,表达了两位黑人女作家思想上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体现了她们对黑人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4.
电视剧《永不回头》是一部反映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走向新生的影视作品。本文通过对该剧所触及的刑满释放人员回归问题的意义,对人性的深度解析以及在故事情节设置方面的特色等几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来评析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5.
这是写过《失乐园》的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新作.据说该书出版后,因为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一句:“首相不该凡事在意,钝感力十分重要”.而连续数周高居日本畅销书排行榜首位。  相似文献   

6.
斯蒂芬·金的代表作《肖申克的救赎》,其独特的选材和对人性的解读和对自由深层思考成就了作者和作品,本文从主人公安迪的救赎入手,对小说中的人性和自由做深层的解析。  相似文献   

7.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与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因独特的双重文化经历创作了《群芳亭》和《野草在歌唱》。《群芳亭》通过中国吴太太在意大利传教士安德雷的宗教救赎中走向新生的故事,表现了异质文化融合的可能与希望。《野草在歌唱》通过南非白人玛丽被黑人男仆摩西杀害导致人性救赎失败的悲剧,展示了异质文化的冲突。不一样的救赎:宗教救赎与人性救赎都表达了两位作家对异质文化之间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蝴堞”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承载了太多的隐喻。法国电影《蝴蝶》通过一老一少寻找“伊莎贝拉”这样一个简单而清新的故事,有条不紊地将许多人生的哲理编织其中。由于爱的缺失或缺席去寻找,而最终又迷失在所寻找的答案中,在“末日审判”来临之际,似乎谁都是一具待罪之身。然而殊不知在寻找的路途中身心都已在不经意问得到回归和救赎。因为生命的意义并不只在于结果,更在于不停寻找的过程本身,意义和价值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展示、演绎以至永恒,一如“伊莎贝拉”短暂却绚烂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从70年代末80年代的张洁、残雪、王安忆到90年代的陈染、林白等等,她们从自我经验出发,发展了女性所特有的人性各个侧面.纵观这些女性文学作品中人性的内涵的衍化,大致经历了从人性中自然性的压抑到寻找自我、回归自然到自我本性的升华,其视线是从外部世界回归到女性本体.在这一艰难的找寻过程中,女性文学逐渐成长,女性作家也一步步成熟起来.这一过程也是她们的女性意识从无到有,从失落到回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尽管《水浒》和《失乐园》两部作品著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也具有不同地位和影响力,但其具有共同的母题:不堪压迫,反抗强权,因此具有可比性,可作平行的比较研究。尽管两部作品情节相似,起义的原因相似,结局相似,但原因不同,就其根源是其社会背景和不同的阶级矛盾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罗彻斯特经历了两段婚姻,其性格先后反差强烈。他从虚伪、冷酷、目空一切逐渐转为重情重义、老成稳重、有所畏惧,他通过不断的自我救赎,最终完成了人性的回归,实现了重生。  相似文献   

12.
弥尔顿的写作意图是"维护永恒的天旨,向世人昭示天理的公道",作为革命诗人,弥尔顿要用他的诗唤起人民反抗君主专制的斗志.文章从语言表达、文学主题、文体风格等几方面分析了《失乐园》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汤春苹 《南都学坛》2012,32(4):64-65
作为渡边淳一代表作品之一的《失乐园》,整部作品都弥漫着强烈的爱情生活和浓重的虚无感,它是一部理想与现实、心灵与肉体、愉悦与痛楚相交织的震撼心灵的杰作。主人公们为了生活的辉煌瞬间和永恒的理想而选择死亡,为了保持爱情的鲜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不愿接受现实的桎梏,宁愿燃尽自己也要去追求真爱,与其说他们燃尽自己是悲剧,不如说是新生命的开始,他们向死而生的精神令人震撼,这也正是日本人"生如灿樱,死如落樱"的生死观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社会异化的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一部美国当代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加以介绍分析,揭示了权力异化与人性异化之间的矛盾和关系,从而探究影片的人性异化的原因,揭示出更深刻的悲剧主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革新"的核心是回归教育本质、重建教育秩序、升华教育理想。"文化革新"是在经济基础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教育系统积极的能动的创造性的革命,这意味着教育本质的回归。"文化革新"要求打破"总体性资本"的垄断状态,在各种场域内和不同场域之间实现资本的合理转化,从而建立公正的秩序。"文化革新"反对同质的平等观,确立异质的平等观,提倡从"差异"走向"承认"的多元文化教育,最终实现教育理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圣经神话中的人物撒旦由于他的骄傲与野心被赶出了天庭,打入地狱,他偷偷的来到人间,诱使人类为恶。而约翰·弥尔顿以这一神话为题材,在他的代表作《失乐园》中将撒旦塑造成一个反对专制和暴动的革命者。通过对《失乐园》人物撒旦的性格形象分析,提出撒旦的性格体现了弥尔顿的根深蒂固的人文主义精神及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7.
浅析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的创作目的和革命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是一部政治宗教性史诗。作者是英国17世纪伟大的文学家。弥尔顿的政治立场鲜明,作品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失乐园》是以《圣经创世纪》中人类始祖的堕落作为创作源泉,同时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历史背景完成的。作品所体现的革命主义精神和人性内涵深深影响了当时的英国社会。  相似文献   

18.
《失乐园》既非一部简单地记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性作品,也非一部纯粹的宗教诗,而是弥尔顿借神话题材与宗教意象对英国革命乃至人类的本性、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人类的命运所作的象征性表述。从中可见,其主题是对具有人文理性的理想人格的企盼  相似文献   

19.
弥尔顿的《失乐园》是西方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作品以史诗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在《失乐园》中,上帝、亚当和夏娃、撒旦所构成的上中下三界的宇宙景观,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心理及人格结构理论具有同质的契合,其中撒旦式英雄源自心灵的地狱——心理潜意识,其反叛性也正是人类内心冲突的深切表达。  相似文献   

20.
史诗《失乐园》的最后三卷是史诗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史诗主人公亚当夏娃在前九卷里因屈服于撒旦的诱惑而堕落并失去伊甸园,但在最后三卷里获得以“谦卑”“忍耐”和“信仰”为核心的“内在精神”之“英雄知识”的装备,成长为弥尔顿始终倡导的“基督式英雄”,以怀着“心中远为快乐的乐园”,迎向孤寂艰难的未来.由此,史诗的最后三卷为堕落世界里那些已经堕落或可能堕落的人树立了“英雄精神追寻”的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