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强化法制观念 ,维护宪法权威 ,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法律保障。法律对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首先必须进一步强化法制工作 ,优化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2.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领袖,极其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论就建立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来讲,或就各级苏维埃政府、各级干部和全体公民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范、一切按法律规定办事来讲,列宁都曾一再加以强调,有许多精辟深刻的论述。今天重温列宁的教导,深入研究他的法制思想,对于在法制问题上正本清源,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加强各级干部和人民的法制观念,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普法教育作为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全民的法制素质,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对法制建设与法制宣传教育的综合观察和思考,认为当前要把对公民进行“依法护身”教育提到突出的位置。其理由是: 一、对公民进行“依法护身”教育,是唤醒公民法律意识最有效的途径。普法教育只有提高公民学习法律的自觉  相似文献   

4.
王瑜 《南方论刊》2012,(6):48-49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其成长成才的必备素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质参差不齐。加强法制课程建设,优化校园法制环境,建立行之有效的法制实践活动是当前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丹  杨兵 《天府新论》2007,(Z1):175-176
在法制建设中,法制观念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海原地区法制观念现状的调查文卷统计分析,不难发现,该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认同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但法的知晓程度低;关心中国的法制建设,但对司法公正缺乏信心;道德的约束力量要大于法律,缺乏对法律的信仰;知行不统一,没有形成法律习惯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是法制环境因素、贫困因素、教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与法制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个体私营经济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法律实施不力、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监督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导致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的主要环境因素。要从立法上尽快将个体私营经济的权利和义务落到实处 ,严格规范监督各类执法行为 ,充分创造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7.
现代企业的法制环境主要包括立法环境和法律的运作环境。目前立法环境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 :法律规范的可行性差并相互抵触 ;立法的滞后性 ;尚待填补的立法空白。对此 ,应紧跟政策 ,密切结合实际 ;加大投入 ;具备超前意识。目前我国法律运作环境的最大问题是有法不依。对此应改革和强化法律监督 ,政府工作程序应法制化 ,提高要害部门人员及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公民法制观念淡漠、法律意识相对滞后的原因有社会方面的,亦有历史方面的,其中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公民“重权力,轻法律”,“重道德,轻法律”,“重调解,轻诉讼”等法律意识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密切相关。要克服儒家思想对公民法律意识的消极影响,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9.
普及法律常识,让每一个公民学法、懂法、守法,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地用法律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对当前我国四化建设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许多学校、机关、工矿企业和街道里弄以多种形式,开展了普法教育,受益很广。那么,公安人员是否也是普法教育  相似文献   

10.
付家东 《云梦学刊》2004,25(6):38-40
WTO对中国最深层次的影响是法律,影响有消极与积极之分。其对中国法制现代化将产生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中国法制观念、意识、理念的现代化,加速中国的行政法制现代化,对中国法治本土资源的消极方面带来冲击等。其消极影响表现在:如果不加选择而盲目全盘吸收WTO及其发达国家成员国的法律,则会影响中国法律发展的正常进程,导致混乱。因此,对于WTO这把双刃剑要有清醒的认识,尽量做到法律领域的趋利避害,从而加速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很多令世人瞩目的法制思想,涌现了一大批很有贡献的思想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从末得到过充分的发展,因而导致法律特别是私法不发达,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理论发展缓慢,长期缺乏民主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一段时期内法制建设虽有进展,但不少人的法制观念仍然十分淡薄,一部分人深受封建社会法制思想、高度集权条件下计划经济的法制思想的影响,给法治建设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现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既是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法制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和与法有关的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法制观念和法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法制观念不仅是法的制定的思想基础和保证,而且是法的实施的思想基础和保证。因为一切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要求的良好的法律,都应有科学的法制观念作指导。“徒法不能自行”,良好的法律必须要由能正确理解法的含义和精神、具备优良法律素质的人去执行,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国目前正面临由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法律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针对我国当前农村法制建设面临的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要促进农村社会的法治化,就必须把握法制现代化与农村社会转型化的根本矛盾,着力解决法律体系与法律意识、法律内容与法制环境、法律机制与法制资源的冲突,应部署加强农民利益的法制保障,以培养农民的良性法律意识;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改变农村社会关系格局;配合健全农村法制机制来优化法制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的婚姻法律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婚姻法律环境是指调整婚姻家庭制度的各种法律规范以及与其相关的法律意识等.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有助于婚姻家庭制度的健康运行,有助于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婚姻家庭纠纷的解决.通过对婚姻法律环境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婚姻法律环境还不够完善,法律之间相互冲突和法制不统一,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等.因此,必须完善立法制度,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制统一,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以建立和谐的婚姻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15.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重要原则。正确理解和贯彻这一原则,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关于问题的提法: 最初,在问题的提法上,有的讲,“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的讲“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有的认为,只能讲对公民“在适用法  相似文献   

16.
法制是运用法律及制度作为基本手段和方法治理社会和国家的实践。法制要体现民主 ,民主要法制化。社会主义法制 ,就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坚持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原则和制度。依法治理是治国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法制现代化成为不同国家法律现象历史变革的基本发展方向。法律意识作为法律现实的民族精神文化 ,既真实的反映法制现代化状况 ,又必然反作用于社会法律实践 ,从而表现并引领着法制现代化建设。本文在论证法律意识在法制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分析了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并提出了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进步与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在重点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净化社会环境的基础上,还必须全力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就目前情况来看,经过“三五”普法教育,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确实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农村,一些地  相似文献   

19.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是一项社会主义的法律原则。这一法律原则,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平等地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法律体现。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民主性。因此,它曾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见之于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重要法律。但是长期以来,这一法律原则却遭到不公正的批判。林彪、“四人帮”打着批判“资产阶级民主”的幌子,否定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性,干着复辟封建法西斯法律的罪恶勾当。他们特别疯狂地践踏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以帮代党,横行不法,使我国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遭到空前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拨乱反正的重大措施。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法律权威性不高,公民对法律缺乏神圣体验。这与历史和文化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法律仪式的不受重视也对公民法律神圣性体验的生成和巩固,对公民去律权威感的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法律仪式在法制现代化和法律观念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