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足社会全体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目的。它反映了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应该是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切工作的根本出  相似文献   

2.
讨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除研究它的内容,肃清左倾路线的影响外,还应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如何实现,谁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执行者,弄清这些问题,对经济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如何理解斯大林的定义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论述,而斯大林的论述又是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观点。“文化大革命”中有些人想否定斯大林的定义。粉碎“四人帮”后,大多数人认为斯大林的定义是正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武模桥,魏遂群任何社会生产最终都是以消费为转移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生产都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直接目的的。中国经济改革以来,经济体制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企业由执行行政计划转向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生...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这一目的的实现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有必要进行充分地研究。 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商品生产的。马克思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要实现这个目的,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了,才能使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平衡协调,按比例、稳步地发展生产,从而更好地满足需要。因此,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必须从一个国家当前的实际出发,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具体说来,必须考虑三个水平,两个数量。  相似文献   

6.
<正>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概括为“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对其正确性是无容置疑的。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如何实现,特别是如何按照这一目的的要求指导生产,这是过去很少研究论证的问题。本文打算就这方面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没有得到充分实现的症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讨论这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就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生产目的的实现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一建国以后,主要是1958年以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即满足全体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这突出的表现为我国工农业生产增长虽然不算很慢,但人民生活并未得到相应改善。在1958—1978年期间,我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6%,农业总产值为3.1%。生产的这种增长速度不仅是旧中国望尘莫及的,就是同当代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也是比较高的。据统计,在1950—1977年期间,日本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12.4%,农业总产值为2.7%;西德工业为6.9%,农业为1.8%;美国工业为4.5%,农业为1.9%;苏联工业为9.7%,农业为3.3%。可见,在这个期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个直接目的,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目的。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说,任何社会生产都是为了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不满足人及其需要的生产,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页)可见生产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但是,能否说,任何社会生产都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自己的直接目的呢?不能。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必然从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换句话说,生产方式怎样,生产的直接目的也就怎样。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目的。要服从于生产的直接目的。例如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榨取奴隶和农民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以满足奴隶主和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是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的。因为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对于在本世纪内实现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应采取什么方针政策,应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应如何组织生产和发展生产都有密切的联系。如果经济战线上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明确,那就要陷入为生产而生产的盲目性,就会在前进道路上左右摇摆,甚至走上歧途。从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但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来看,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问题,尚远远没有解决。本文拟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一) 世间一切事物都有质的方面与量的方面。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不例外,它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因此,可以从质与量两个角度对它进行考察。我们先从质的方面对它进行分析。就生产一般来说,人类生产劳动的社会目的是消费。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则处于中间地位。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  相似文献   

11.
政治上民主化,人民群众真正当家做主,经济上现代化,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本质的特征。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以后,经济建设成为我党一切工作的中心,而经济建设的唯一目的,就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胡耀邦、万里同志最近在西藏说:“我们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是为人民谋幸福、办好事。”“我们共产党就是要为西藏人民、为全国人民、为全世  相似文献   

12.
在辩证法面前,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绝对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仅在空间上具有层次性,而且在时间上也具有阶段性。我国现阶段是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生产目的,是一个由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成份共同决定的。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兼顾,建设社会主义与保卫社会主义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兼顾的目的系统。这个目的系统中的各种因素是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阶段性,首先是由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的整个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系发展、进化的阶段性决定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的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都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全体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现在看来,这种观念大有重新探究之必要。因为这种观念是以另一种传统观念为前提的,即,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应是单一的公有制,而公有制又应尽快过渡到清一色的全民所有制;国家既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直接经营者;全体劳动者同处于一个直接的社会生产过程中,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直接相联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这种传统的系统观念,明确指出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这就等于明确了这么一个概念: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关系的结构具有国家和企业两个层次。因此,我认为,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阶段的生产目的,也应该是分层次的;至少有与国家和企业这两个经济关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基本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必然产生全民的利益和目的;生产部门和劳动者的相对经济独立性,则又产生了生产部门和劳动者个人的某种特殊利益和目的。这些不同层次的利益和目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系。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正确和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相当紧迫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目的具有二重性,即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作者在阐明这个观点的同时,还论述了企业二重生产目的之间的关系,并就如何实现企业生产目的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在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讨论中,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特别是在怎样理解斯大林所说的"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个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有一种观点认为,这里所说的需要,不仅包括社会全体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包括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以及行政管理、国防和支援世界革命的需要等等.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究竟包括满足哪些需要,是否任何社会需要都包括在内?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全面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一贯思想,而不是从他们的片言只语出发简单地做出结论.经典作家对资本  相似文献   

17.
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重要手段的经济运行方式,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换句话说,生产者运用市场配置资源手段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这是世界各国市场经济的共同要求。这一客观要求同样也适用于我国的经济活动。现实中,各类企业、各级经济管理部门不仅承认,而且也是按照这一客观要求运作的。但是,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观念,认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只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承认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也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这种观点,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应该给予重新的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生产劳动、使用价值和人类社会生存是有机地联系着的。从质的方面看,使用价值的质的存在是人类生存的需要;生产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质(“特殊的自然物质”),满足了人类生存的需要;使用价值的质与人类生存构成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8.
运用商品经济的一系列经济杠杆来调节生产,以达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是自觉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最重要的内容。近三年来,各方面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讨论较多,对于改变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也讨论得比较多。于是有的同志就提出问题:是否只搞商品经济,不要计划经济了?还有同志问:当前中心是要调整,要集中,再提商品经济,是否会影响调整的进行?我认为,在我国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并存的条件下,运用价格、信贷等商品经济的杠杆来调节生产,既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保证计划的完成,又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问题。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国内外经济学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讨。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曾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总结,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概念,将社  相似文献   

20.
下面发表的是湖北省部分经济理论工作者和经济工作者,在省社会科学院和经济学会召开的座谈会上部分发言的摘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