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西方现代美学在批判古典美学纠缠于形而上的本体论问题、以思辨方法演绎理论体系等过程中提出了从事实和经验出发分析与解决有关艺术和审美的具体问题的学术目标,但由于美学自身的方法论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设置了障碍,从而进展缓慢;现代人类学特有的田野工作和"民族志"方法为解决美学的这一难题提供一条路径.目前美学与人类学的结合主要从资料引用、思想启迪等方面切入,属于跨学科研究的性质,现代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尚未真正进入艺术和审美研究的领域,因而作为学科意义的艺术人类学目前尚未确立.把田野工作和"民族志"的方法融进艺术和审美的研究之中,是探寻解决当代美学难题、实现有关艺术和审美研究从经验事实和实践出发的重要路径,也是创建艺术人类学的根本依据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法律人类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从梳理中外法律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入手 ,对该学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纲领性的论述。作者认为法律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法律与社会的层面 ,二是民刑法各部分法律本身的层面 ;在法律人类学的发展中 ,结构—功能主义、进化论、文化传播以及解释人类学等理论方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 ,法律人类学又提出了新法律多元理论。  相似文献   

3.
学术范式的转换与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人类学与文艺美学虽因其研究对象的共域而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叉互渗研究实践,但却长期滞留于材料移植和理论移植阶段,未能促成艺术人类学学科范式的形成。其主要根源在于两个学科各持一端:一者固守实证主义立场,把艺术视为与生计、交换、政治体制等几乎无差别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描述与解读;另一者坚持对从社会文化中孤立出来的艺术及其活动进行思辨的方法,把存在于社会文化之中的艺术悬置起来不予问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既解构了理性主义的思辨模式又颠覆了实证主义的绝对真理性,把人及其主体性移置到学术研究的中心,引发了学术范式的转换和知识资源的重组,推动文化人类学与文艺美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积极互动和深度融合,促成具有学科意义和知识创新能力的艺术人类学学科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实践”作为艺术人类学基本的研究理念和路径,它在延续文化人类学既有“实践”概念的同时,更是以解构与建构辩证的统一生成了自身独特的内涵,使得艺术和审美研究突破既往抽象空洞的研究模式,真正切入艺术和审美的具体层面,从而消解了抽象和具象、思辨与经验的两极对立。抹平了主体和客体、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刷新了美学和人类学研究的问题视域,最终赋予了艺术人类学在方法论上的根本依据和学科张力。  相似文献   

5.
从文体的角度来看,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当代文学叙事结构、视角、意蕴中挖掘其人类学特征和意味,可看作是“隐性”的人类学转向;二是从“常规”文本穿插田野笔记这一现象来探讨这种人类学转向的过渡状态;三是从跨文体写作的民族志转向论述“显性”的人类学转向.当然,文体变化的背后不仅与文学创作方法、观念相关,与国家文化战略安全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乔健  孙萍 《天府新论》1998,(4):56-59
本文主要论述人类学在中国及香港的发展。这里“中国”是广义,包含中国大陆及台湾。附加说明,本文是从个人的角度漫谈,不是具体地描述或纯学科的系统性审察。首先,由于我本人专业的限制,我主要论述四个人类科学分支的一支,这就是社会人类学,而不涉及其它三个领域——语言人类学、建设人类学及自然科学人类学。其次,我不是以权威的口气,因为我不属于社会人类学方面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国人类学的成员。他们从五十年代末开始,每人在香港和台湾占领一块领地,勤奋耕耘,推出了许多了不起的作品。远远超过了该学科专业观察家应做的。在香…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究了在知识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学研究如何应对业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文学现象。文章认为,从人类学与文学这两个学科的交叉重叠地带或许能寻找到重审文学新的现象的契机,尤其是文化人类学以其核心的概念“文化文本”,“求异”独特的思维方法以及文化相对主义的原则与立场,不仅曾激发了现代作家的创作灵感与想象,而且催生出了文学人类学。这一门具有“跨文化”与“破学科”特征的学科必将为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带来多方启迪和重新焕发生机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遭遇现代”的今天,“非遗运动”本身需要相应的学术理念的支撑。笔者提出以应用艺术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来关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以便于使“非遗”研究具有更加明确的学术内涵。艺术人类学的应用实践是在研究视野与方法上的一次“应用性”拓展,其“应用”也是更加强调了其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恩格斯的论述看艺术的起源张达关于艺术起源的问题,人们历来习惯于归之单因,故有“摹仿说”、“游戏说”、“劳动说”、“巫术说”等等。后来,随着历史学、考古学新的发现的推出,尤其是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发展,才使这一研究的思维领域得到大的拓展,单因论诸说...  相似文献   

10.
旅游展演艺术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旅游业中生成的旅游展演艺术,是各种地方性文化旅游中文化变迁的表征,目前学界主要在旅游人类学和民族文化学视野对其进行阐释。无论其作为“传统”文化还是“发明”的“传统”,或是其中表现的“意识形态”与地方性“认同”、“真实性”以及“互动协商性”,都未能很好地呈现其与一般文化现象的不同及其与地方性文化生活的具体关联,艺术人类学“回到生活”的“行为研究”和“艺术”“文化”双重解读的理念方法无疑为其提供了富有阐释力的学科视野。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与发展阿图罗·埃斯科瓦尔本文着重考察了近几十年来人类学与发展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关系。70年代,发展理论的主流转向社会和文化思考,社会科学者更多地参与发展,于是在发展理论的范畴内有了“发展人类学(developmentanthropology)”。80年代兴起了对文化和表达的后结构主义批评,于是产生了另一个学科———“发展人类学(anthropologyofdevelopment)”。本文分别以人类学和发展为出发点,回顾这两个学科的概念、历程和困境。文章指出,这两个学科在今天已经很难保持泾渭分明的界线;人类学和发展正以新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一批人类学家正努力在人类学与发展的结合处创造关于实践的新理论和对于理论的新实践。本文论述这些人类学家的工作,分析了这些新生事物。最后,文章讨论了人类学在全球化和后发展时代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何明  吴晓 《文史哲》2007,(3):29-34
从实践出发,就是把社会生活的实际运行过程作为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并使之贯穿于学术研究的始终。艺术人类学把从实践出发作为学科的学术价值取向,既承续了其母体学科文化人类学的学术传统,又确定了与文艺学、美学、艺术学等以艺术和审美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相区别的学科边界,从而赋予艺术人类学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新兴子学科或独立性的交叉学科的建构具有了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而开启出生活世界的艺术和审美活动的新视域,在艺术和审美研究领域拓展出以田野民族志为基本方法和以人们在生活中的艺术创作和接受行为为焦点、以由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所构成并对人及其行为具有形塑作用的场域为坐标、以由社会制度或社会规定性逐渐内化到人的身体之中而形成的并具有不断吸纳特定场域中新的社会规定性以调整与重构自身和实践对象的惯习研究为指归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3.
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特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明  吴晓 《学术探索》2005,(3):116-121
西方现代美学选择了与古典美学相反的学术路径,批判并放弃了从理性、概念出发演绎出庞大的抽象理论体系的学术模式,追寻对有关艺术和审美的具体问题的解释,这为人类学介入艺术及审美领域提供了学术契机。而美学本身早就有着人类学表述的传统,为美学的人类学转向作了知识结构的准备,人类学一直以来热衷于对艺术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介入美学和接纳美学作了经验模式的铺垫。艺术人类学就是在美学进行困境摆脱时而与人类学整合而成。在学科特质上,艺术人类学表现为以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理论思辨作为潜在资源,以人类学的田野实证作为具体路径,以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和求实的参与观察方法彰显其自身的敏锐现实介入力和问题阐释力。  相似文献   

14.
论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兼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人类学的萌芽、形成和发展是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相一致的。人类学萌芽于十六世纪,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是在十九世纪中叶,而为这门学科形成提供思想和物质基础的,主要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革命。二十世纪初,人类学正式划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分支,以后,研究对象和理论、方法发生很大变化。关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作者从分科特色、理论特色、方法论特色、研究目的特色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汉语成语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语言和文化结合的视角 ,论述了成语新概念、成语文化、成语研究三个命题。成语新概念认为 ,成语是语言文化的精华 ,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和“全息块”。进而 ,文章提出了“成语文化”这一新概念 ,并论述了成语文化的基础特征。文章还从理论和应用、动态和比较、成语的辞书研究等方面对成语研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兴起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它不仅是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实质上更是一种以历史主义(而非逻辑主义)为价值系统的学术史观。它直接继承着中国传统的历史主义、特别是“五四”时期所形成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而来,同时又是对这一传统学术方式的超越。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与旧历史主义最注重材料的鉴别与使用不同,文学人类学更重视对于主体思维方式的批判;从价值观念的角度看,与旧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不同,文学人类学采取的是一种更为客观的价值中立策略;从历史观念的角度看,旧历史主义对历史本身的理解基于一种“文化利用”态度,而文学人类学则以对历史本身的还原为旨归。作为一种学术史观的当代文学人类学研究,其唯物史观依据可以归结为“原始的存在如何决定了原始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走向人类学诗学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传进 《学术论坛》2006,(9):126-131
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人类学转向、文化与审美的双重阐释、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辩证统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对话与开放,并指出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走向了人类学诗学。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人类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新领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学技术人类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出现,一是缘于人类学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二是受到科学社会学研究新范式的推动。文章考察人类学家、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的研究工作,综述国外科学技术人类学的研究状况,阐明了科学技术人类学的研究内容是研究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文化现象,说明科学技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文章最后就我国开展科学技术人类学研究的意义、工作范式的转换、研究科学技术人员的参与以及其他有关问题,提出了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19.
劳动号子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的体现,在传承过程中既有实用价值也带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劳动号子的传承研究,主要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缺失,得以展示的民俗生活的脱离,及其艺术表现和文化审美接受的差异这些劳动号子所面临的现实境遇为切入点反对“盲目”传承.从艺术本质、艺术元素、精神内涵方面提出了更加理性的传承方式,同时也是关于劳动号子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方面的探析研究,力求揭示此类民间艺术形式传承及生存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开启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开启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文章探讨了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之间的理论渊源,指出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之间在关于"人"这一主体性研究的一致性,以及文化人类学方法论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最后指出了文化人类学拓展了传播学研究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