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掀起了一阵散文的热潮,以余秋雨为代表的“学者散文”迅速地崛起。余秋雨散文以历史为经,文化为纬,在人文地理领域驱遣万卷,从文化层面审视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在《山居笔记》小引中,作者说:“人一出生得开始与种种异化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把自己找回,在这个搏击中,更多的人渐渐迷失了本真的自我。”①带着深深的忧虑,余秋雨在历史的风尘中找到了苏小小。朱耷和张先生几个人物。这几个人物在与外物的种种搏击中,没有迷失自我,他们生命意识的激流因曲折、隐晦…  相似文献   

2.
连续几届CCTV电视歌手大赛都担任文化类评委的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尤其是散文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怎么样解读先生的文章也提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先生毕竟是个大名人,读的方式不时未免有亵渎先生之嫌。本人前思后想,都未有所获。恍惚间突然有仙人指点,认为如此这般方才可以。因为有太多的玄妙,本人又太愚钝,不能彻解,于是泄露天机,求教于方家。仙人认为读先生的文章如果没有特别的读法,对不起先生。经过仙界的群体讨论,共同归纳出如下几种典型读法: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创新董伟建自80年代后期以来,余秋雨先生陆续发表了以“文化苦旅”为题的系列散文,结集出版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这些散文集的出版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反响巨大。余秋雨对中国当代散文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  相似文献   

4.
余秋雨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其主要篇什记叙、评说了宏富、深邃的中华文化,似乎别开生面,不同于一般散文的单纯抒写身边琐事、一己情怀,故时人誉之为“文化散文”。两书的特色无疑在于对中华文化的追寻张扬,唤起了海峡两岸亿万读者的思索与共鸣。本文以翔实之史实,严密的考据,论证了娥皇非舜女、唐代无酒壶、李白未避乱天柱山、莫高窟左近非逐三苗之战场、苏轼也未曾突围黄州等,从而证明了两书的作者对中华文化并不甚了解,且学风轻率,形诸篇章,常信笔臆断,似是而非,其失误程度令人惊讶。其中的山水文字,作者自称为“人文山水”,而非自然山水,实则是才子式的“文人山水”,同人文与自然均无甚相干。  相似文献   

5.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体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元的历史文化审美素材被赋予浓重的人学色彩。思考文化人的集体性格和命运,是余秋雨散文的轴心。那一幅幅历史造象,有效地消解了思考的疲乏,使深刻的探求和推论变得润畅活泼,有一种生命力的贯通感。  相似文献   

6.
余秋雨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及续编<山居杂记>等系列文化散文,创作的主旨在于思考人生、品味人生和探索人生,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度、丰厚的文化内涵、深沉凝重的历史感、熠熠闪光的哲理品格、劲健潇洒、汪洋恣肆的文笔、开阔放达的大家风范.他自觉投身于社会变革的浪潮中,怀着对民族和时代的双重真诚,通过对自然、历史、文化的感叹、品评、反省,以开阔的视野,对民族文化人格进行反省和探察,试图揭示崇高的人生态度,力求构建走向开放的、更具现代意义的、健全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式散文”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回味悠长的苦涩,成为当代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 对余秋雨文学创作中的文体选择、个人生命体验与感悟、创作时对历史难题的两难选择等方面的分析,探析其散文创作中苦 与涩的形成原因,从散文创作的角度对余秋雨散文特色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秋雨散文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对传统文人的品格进行了深入的检索,对复杂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清醒的汰选,从“可爱”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可信”的因素;余秋雨散文在文化传统的深处立定,以其冷峻的理性和充沛的人文意识关注民族文化品格的重建,从而完成了对当代散文的一次重要超越。  相似文献   

9.
作为戏剧理论家的余秋雨,充分调动多种戏剧元素为散文所用,形成了自己散文创作的独特戏剧化风格。纵观余秋雨散文,从情感基调到句式修辞,从谋篇布局到表现手法,都渗透着丰富的戏剧化元素——悲剧蕴含、戏剧冲突、戏剧悬念、戏剧结构、戏剧情境、鲜明的情感、富于韵律和节奏的语言,等等。戏剧元素的植入,大大拓展了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容量和表现手段,也为当代散文的文体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0.
评论界对余秋雨散文的研究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在文化意蕴上,余氏散文从一而终都灌注着文化这一鲜明的主题:主要表现为历史文化反思,文人隐忧,精英意识,文化人格的重建等;在创作风格上,余氏散文突破了传统小品散文的文体约束,在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的独到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美学风格.这可以从对传统散文的突破、语言特色、结构模式以及表现手法上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1.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态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态度取向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去对待各种文化现象;第二,用诚实的、理性的方法进行历史文化的逻辑推演;第三,关注群体文化人格;第四,关注处于隐秘状态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化历史散文的余秋雨散文以历史承载的文化和。生为主旨,带给当今人们以历史性的思考。评论余秋雨散文,首先应了解他的创作主旨和他的散文的独树体式,其次应分清文学与史学的根本不同;只有这样,批评才能公元到位。而胡晓明先生把文学和史学,文艺性散文和学术性散文这两对概念混为一谈,难免导致以学术性眼光和历史学观点来观照秋雨散文,指责他的散文的失实失误,这是不公允的。  相似文献   

13.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追求从仪式出发再回归仪式。仪式以独特的气氛唤起人类整体感性直觉, 它追求西方古典戏剧崇高宏大的审美形式, 营造类似人类原始仪式和原始宗教的神秘气氛。作家志在借助原始祭仪和宗教的神貌构建集体意志对个体意志的精神递交仪式,致力铺排个体与文化祖先展开对话的心理、精神场面。“我”贯穿于每一个“找寻”的过程, 演绎个体由放逐走向回归的生命必然、历史必然以至文化必然。仪式是作家从艺术感性走向历史文化理性、挖掘民族集体深层心理即深层文化心理根柢的通途  相似文献   

14.
15.
冯伟林与余秋雨的散文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艺术构思、语体风格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对比性差异,这些差异集中到一点,就是散文的"政治话语"与散文的"文化话语"的差异。这些差异与创作主体的官员身份和文化学者身份密切相关。可见,作家的主体精神是其文体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是属于散文的年代.余秋雨利用其学者身份一路且行且写.在他的纵横想象中,一种新的散文体式--大文化散文也应运而生.然而,由他所开创的"大文化散文"也对其创作形成了制约而难以突围.  相似文献   

17.
生命意识 ,即个体对生命现象与生命本质的立场、态度与价值取向 ,它所折射的是个体的人格气质与文化濡染。老舍先生的散文表达出一种独有的生命意识 ,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生命的崇尚与赞美 ,对弱小生命的关注与同情 ,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寻  相似文献   

18.
好的散文,能激起读者感情的共鸣;催开心灵中蕴藏的美的蓓蕾;诱导人们对阳光、雨露、大千世界无限的眷恋与追求;启迪你用心灵、用双手去创造新的生活。散文这种振摄人心的力量是感情。感情是散文的生命。 虽然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以情感人,主张“凡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可是,不同体裁,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是不同的。小说作者着力创造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19.
散文作家只有创造出既反映生活又体现性灵的"新"来,才符合人们正常的欣赏习惯和艺术心理的客观要求,才符合时代的演进和文学发展的需要。新是散文的生命,在散文创作时,必须在"意"、"材"、"象"、"感"等方面努力求新。  相似文献   

20.
在对山水文化、历史文化、都市文化等文化层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生命观念进行有益探索的过程中 ,余秋雨通过他的散文表达出对中国文化理性的审视及关怀。他以前瞻的眼光看取中国文化构建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实际回应了现实社会文化精神价值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