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员与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使建国初期以草明为代表的工业题材创作者,在处理党、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时经常陷入困惑。政治化的文艺批判下,摈弃了创作者主体情感的作品反而解救了身份与创作的冲突,使党对工人阶级领导话语权的确立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
张洁作为新时期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在其创作序列里塑造了一批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在张洁的小说中表现出直觉的、体验的女性立场,与20世纪80年代主流的知识分子话语之间有着缝隙和冲突。从小说中细节场景的分析入手,展现女性知识分子形象所显现的性别身份和知识分子身份的纠缠,并试图通过消弭、遮蔽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建构知识分子的主体身份;在消弭、遮蔽当中又体察到性别身份缺失的痛苦、无奈,从而勾勒出女性写作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3.
论“专业化”时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从身份想象的视角出发,探讨在知识分子日趋“专业化”的今天,关于知识分子的身份想象是如何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男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揭露了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书写了被白人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描述了百年来黑人因为长期遭受歧视而陷入文化身份危机.从三个方面分析黑人文化身份的丧失原因,一是白人在生活中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二是黑人对话语权的自我放逐,三是黑人在文化夹缝中扮演着求生存的双重性身份.话语衍生出权力,黑人要想得到最终该有的身份地位.就该努力去恢复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知识分子。他不仅是文学家、编辑家,而且还是著名的翻译家。林语堂在他的翻译文本中建构着自己作为族裔散居者的跨文化身份。无论是翻译的动机还是翻译的文本抑或翻译的过程,都彰显着林语堂与其他知识分子不同的文化身份,正是这一跨文化身份的建构,促成林语堂做出了与其他知识分子不同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作为责任大国走上了国际舞台,扩大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应对当前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的一种诉求。如何正确的定义国际话语权、运用有效途径获得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的主动权,是中国在建构责任大国身份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世界关注中国,中国需要世界理解。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让世界听懂中国的话语,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与责任大国身份相适应的话语权,这也是中国的国家利益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文化史中 ,知识分子一直是权威意识形态的同构体。随着权威意识形态经历了由奠立、畸形化发展及至重建后逐步松解的动荡性变化 ,知识分子也同步经历了从“身份转换”经“身份确认”到“身份超越”的艰难嬗变。作为知识分子灵魂的栽体——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由此也显得扑朔迷离 ,从无奈的“改造者”到痛苦的“自省者”最后到迷乱的“萎顿者”,清晰地表征出知识分子复杂而微妙的心路历程。其中 ,异质性的复合形态是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生成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考察郭沫若知识分子身份的早期构建,不能忽视美国文学的影响。通过分析郭沫若接受美国文学影响的多元语境,以及惠特曼、辛克莱与郭沫若的新诗人身份、革命文学家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认为研究美国文学在郭沫若的知识分子身份早期构建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影响时,既要分析郭沫若身份认同及其认同变化的表现形态,也应注意"变"中的"不变"成分以及"不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学院派诗歌,有一个更为通用的名称:知识分子写作。在中国,把当代中国诗歌一分为二为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是“盘峰论争”的遗产。诗歌场域的常态,是艺术之争和话语权纷争并存。否认后者,并不意味着可以更加纯粹地讨论前者,只能导致两者互相混淆。诸如真伪之辩,实质是话语权纷争,由于双方不愿承认这点,只能以艺术之争的形式讨论,最后以各执己见而告终,都认为自己坚持艺术立场,对方在争夺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人文知识分子作为现代性过程中的产物存在着身份认知的危机,他们的批判性身份想象是从近代延伸到现代一个座架性的假设。实质上,知识分子的批判性并不完全是他们合法性存在的依据,相反是社会权力的需要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和被社会接受状况,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就在于对政治治理性的重要作用,存在的空间就是处于联系私人领域和国家权威领域的中间地带——公共领域。但另一方面,进入公共领域的知识分子又如何可以独立地批判呢?目前,人文知识分子面临着身份的困扰,站在了知识分子的批判性/实践性双重维度的身份想象互相缠绕的路口。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王晓明对于王安忆创作历程的考察入手 ,将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精神活动的描述 ,尤其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自身的定位进行了一种知识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作者从语源学的角度对于知识分子的概念进行了澄清 ,把对知识分子角色转换原因的考察置入现代性的语境当中 ,并分析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当代的双重挤压处境。作者进而指出 ,完成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当中的身份转换和身份确立 ,首要的问题是反对犬儒主义。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的现实语境下,相当部分论述萨义德的文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读,究其原因,论述者对萨义德的公共知识分子身份有意无意地忽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探讨萨义德的公共知识分子身份,在对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和情怀的论述中寻求正确理解萨义德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世俗化的民间社会与满怀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抱负的民间知识分子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精神的裂痕,也使得民间知识分子深深感到自己在民间社会中的身份尴尬,这种尴尬集中地表现在理想实现的压力、生活的困顿和身份认同的尴尬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师被社会大众广泛的视为知识分子,然而作为其中一部份的体育教师,却明显缺乏"知识分子"角色的自我认知这样一种身份意识,通过分析其原因,指出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体育教师人文意识、创造意识、独立意识、社会参与意识、理性批判意识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唤醒"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话语就是权力,文化话语权直接承载着话语主体政治身份、价值立场的深层表达。从文化话语权视域考察,当前主流文化话语权面临主流话语影响消解、多元话语渗透冲击、娱乐话语强势袭卷的现实挑战。从政治话语转向生活话语、话语封闭转向话语开放、话语自发转向话语自觉是主流文化话语权提升的路径,树立文化自信、引领社会思潮、共筑集体记忆是文化话语权的力量彰显,亦是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现实路向。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立人说的基础上,对《彷徨》中的知识分子的个性特征进行考察,发现他们既有着对传统的难以剥离,又有着对自身知识分子身份建构依据的不明,显示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艰难和曲折。  相似文献   

17.
五四以来,鲁迅以其先驱者的自居身份宣扬启蒙倡导革新,然而,“精英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本能地拉开了他与“启蒙对象”(庸众)的距离,同时, “知识分子群体”普遍的认知缺失也直接导致了启蒙任务在其手中的难以完成。“精英知识分子”依仗西方人文主义倡导下的启蒙意旨在“黑屋子”无人理解与接收的可悲状态中完成了一次自我演说,以鲁迅为代表的“精英知识分子”在现实面前也走向了迫不得已的困惑与彷徨。  相似文献   

18.
萧红在对往事的回溯中,身份游走于知识分子与小女儿之间.当她以知识分子的目光触及现实乡土时,她剥离掉了同时代作家乡村叙事中的诗意想象而呈现出悲凉的荒原景观;当她以小女儿的身份重返故乡时,故乡呈现出怡然自足、圆融和谐的理想境界.两种身份的游移使萧红的小说呈现出由梦魇向童真回溯,或梦魇与童真互相遮蔽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奈保尔是一位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移民作家。移民知识分子的身份追寻和文化认同一直是奈保尔作品中探讨的主题。他的文学创作生涯是寻求身份的一生,也是知识分子不同心理阶段的一个体现:对自己贫瘠故乡的否定,追求身份的流亡,模仿,最终还是成为一个永远的异乡人。  相似文献   

20.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把当前学界讨论的身份问题分为身份概念和身份意识两部分来论述。在对“身份”概念作语义辨析的基础上考察了它在我国人文学界的若干表达方式及其文化意义。身份问题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集团对自我、民族和世界关系探索过程的当代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