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意识已逐渐淡化,而热衷于西方的节日.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高校教育的失误,商家、媒体的争相炒作以及社会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薄弱等.因此,提高大学生传统节日意识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商家媒体、高等院校等...  相似文献   

2.
提升节日文化价值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社会的诚信友爱和安定有序;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但是,传统节日文化异化现状即庸俗化、商品化、洋化的节日文化现象不容忽视.弘扬创新节日文化,提升节日文化价值应做以下思考:还原节日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洋为中用;提升节日文化价值需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并将传统节日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节日中最具广泛性与代表性的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发展对节日文化功能的消解、城市化以及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重要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创新在时代发展中陷入了困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是探讨新时代重要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创新价值的标准,更是探索其路径选择的方法指南。因此,新时代重要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创新要强化重要传统节日的载体功能、重塑文化功能、统筹城乡节日文化资源以及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符号学视角解析中西方具有相似主题的节日符号及所意蕴的文化内涵。分析显示,西方节日文化重在"娱人",而中国传统节日注重"团圆",崇尚消费。解读分析旨在希望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借鉴、传承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传统节日受到了来自西方“洋节日”的冲击.“洋节日”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有效补充,是了解东西文化差异的重要载体,两者的并存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这种冲击从接受群体、节庆周期以及文化符号等方面有它的必然性.在文化视域下,以兼收并蓄的心态,建立客观公正的标准,将两种不同的节日进行分析,对我们科学理性地对待冲击、培育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尊重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洋节和传统节日并非完全对立的矛盾,是全球化进程中一种必然的碰撞和融合现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将大学生过洋节与过传统节日行为进行对比,深入挖掘大学生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大学生过节的行为习惯,探索根本原因。研究发现:第一,对大学生而言,我国节日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情况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有一定问题存在。第二,西方节日虽在我国大学生中有着普遍高的认知和参与程度,但是未与传统节日文化产生冲突。第三,正确引导大学生培养节俭朴实节日消费观,不要奢侈浪费,要重视节日文化传承意义。第四,面对新潮的西方节日,我们也不应一味抵制,应该正确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节日观念,让洋节成为传统节日的一种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其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其庞大深厚的体系,成为民族文化传统传承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洋节日"搭乘西方文化的快车迅速传入中国,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留存及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日渐衰微。所以,在当前"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对待西方节日文化应保持理性的文化自觉,不但要充分认识传统和现实,实现传统节日文脉精华的传递,还要与西方节日文化进行和谐对话,通过现代化的调试,为传统节日文化注入时代的血液和丰富的营养,不断地提升其与时俱进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以“圣诞节”和“情人节”为代表的西方洋节以其“时尚、娱乐、狂欢、人性”等时代特征,并借助西方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伴随全球化的浪潮迅速传入中国,很快赢得中国年轻一代的青睐和追捧。西方节日中国的盛行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甚至触及到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从时尚文化角度来探讨西方洋节的中国化问题,以期更好地解读西方节日在中国传播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地球上,不论哪个民族,每年都会定期举行一些例行节日仪式,而这一个个例行节日,必然隐含着独特的精神或思想,这实际上也成为了解其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正月和盂兰盆节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习俗,通过对"年中行事"与佛教、神道、农业、历制及其与外国节日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探求日本节日习俗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韩两国共同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考察有关中秋节的史料,对比节日文化要素,会发现两国中秋节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并不相同.这些不同,基于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及内在精神,体现出岁时节日民俗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是我们真正理解民族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一、“节日文化”习作课程的建构基点 “节日文化”习作课程是一门操作性的课程,它的鲜明特点就是作文直指儿童生活——“节日生活”.包括本来就有的节日和精心创建的“节日”:直指儿童精神——快乐,体现“寓教于乐”的实质。“节日文化”习作课程将于儿童同构共生,携手共长。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土洋节日之争”体现的是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而形成的文化冲突,其背后所隐藏的身份焦虑导致了人们对本土传统节日文化和外来节日的不平衡发展和文化自卑心理。从文化价值维度讲,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具有男性特征、高权力距离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而西方的节日更多体现弱男性特征、低权力距离和个体主义。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西方文化,也冲击了传统的中国文化,进而在社会中产生了身份焦虑。这些都体现了转型期中国民众对多元文化包容心态和驾驭能力的缺失,也暴露了全球化态势下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展的失衡。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众文化诱导大学生产生对社会人生的虚幻反映、道德价值判断的混乱、精神能力的滑坡、对享乐主义的推崇和对西方文化的错误认知。为此,高校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闲暇教育和闲暇文明建设,切实提高大学生闲暇时间文化生活的质量;弘扬文化精品意识,精心营造崇尚精品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4.
端午节的文化精神主要包括遵从自然律令与应对灾异的生活智慧,忧国恤民、舍身赴难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峻洁、刚正不阿的人格风范等主要精神。这些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与智慧,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值得珍视。端午节的文化保护有多种措施,如挖掘多种物质文化载体的文化意义,恢复传统民俗中的趣味性行为,以及旅游开发。更为重要的是,把端午节设定为法定节日,可使端午节俗充分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之中,使之成为当代生活的一种重要节日形式,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其节日精神。  相似文献   

15.
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记忆的主要形式。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节日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中国传统节日在近代发生了裂变,传统节日遭到空前的失落,外来节日或受外来节日影响产生的新的节日得到迅猛发展,究其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是主要因素。中国近代节日的变革,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节日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也说明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外来文化浸入与传统文化保护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学的视野看,西方文化植根于古希腊理性主义和希伯来精神。因此,理性主义和希伯来精神是西方文化的两种基本精神,从而理性与上帝构成了西方人的两大精神支柱,成为西方文化的象征。本文拟从西方文化精神支柱之一的希伯来精神出发,探讨这一文化精神对塑造犹太民族,形成西方世界"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中的巨大作用并以此作为启示,探讨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具备何种主导性的文化精神,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哲学是科学诞生和发展的基质,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基因"则决定了科学的所有本质特征.因此,科学与哲学和文化是三位一体的.西方科学之所以能够持续地向前发展,与西方文化中的怀疑和批判传统、理性主义传统等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要想在科学上赶超西方世界,就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强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学习和熏陶,就必须首先具有对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8.
论明清江南节日消费及其经济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特别是清代的江南,节日消费品市场已初步形成,节日经济现象初露端倪,并形成独特的节日文化。明清江南节日消费需求旺盛,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日常消费品与节日消费品的生产和供应,有利于形成消费品的规模生产和特色消费品的培育;同时也有利于长途贩运贸易和全国市场的整合。节日消费活动还具有增加就业、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积极因素。某些节日消费习俗积淀成具有特定地域的节日文化,至今仍然有值得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传统节日:文化、仪式与电视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包含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三个层次,但是自然文化与个体生命文化一直被掩埋和遮蔽.节日仪式是节日文化的重要表征和载体,我国传统节日仪式具有生活化、日常化特点,但狭义的真正的仪式比较欠缺,呼吁创建真正的节日文化仪式.在传统节日的电视传播中,除去文化内涵、文化仪式的不足,还有电视仪式特别是其中节目仪式的缺失,这大大影响了节日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当东方精神与西方精神成为人类共同支柱的时候,精神领头羊的地位才能真正决定中国的大国地位.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巨大变革,文化思想在国际关系中的价值日益明显.大国都要学会通过新的权力资源,即软实力,来实现其目标:增进相互依存、参与国际体系、共享人类文化.汉字文化圈秉有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感悟和精神气质,"发现东方"是一种理念,是请西方人看看"差异性文化".并尊重差异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输出"是"发现东方"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其理论精神的具体实践路径.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的重要维度是思想创新.这是当代中国一个前沿学术问题,也是我们重释传统中国思想经典的现实需求与内在动力,所以要提倡学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批判当代中国流行的"文化失败主义".中国当代的许多问题,根源在于文化断裂和断层,因此"大文化眼光"至关重要."文化输出"应该与"文化创新"并行.超越这种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线性时间逻辑,坚持整体体系创新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