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字是人与客观世界相似的产物,汉字由字与外物"形似"的象形字发展到字与外物"神似"的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过程,恰恰体现了汉字与外物从现象相似发展到结构相似的相似递进规律.从宏观的角度看,汉字的产生、发展与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发展在本质上是相似的.相似论启发我们要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规律出发去考察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找寻汉字教学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的能指本身具有审美性。作为一种"多媒体"式的文字,汉字符号本身就形成了美学的本体性特质。汉字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包含着深刻美学创造的心灵过程,"图像先于声音"是这一过程的根本特点。像-象-相,从具象之像、抽象之象到"抽象"的相,图象灵感构成了汉字创造逻辑在先的重要特征。汉字从"象"立意,包含着艺术创造的规律和图象思维的"图—式"过程。这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构成了汉字"想象"思维方式的美学特质。以形声字为例,汉字"图象先于声音"的特质充分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3.
汉字思维是凝结在汉字中的先人造字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基于"汉字的两象思维",汪曾祺也提出了语言形象性还应当包括"语言的唤起形象性".汉文学语言的词语、句子甚至语段等层面上体现汉字"并置美学原则".在汉字字音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汉文学语言要有音乐美,要悦耳.  相似文献   

4.
商忠 《中州学刊》2005,(1):206-208
全息既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又是一个哲学的概念.从哲学的视野观照汉字,汉字是全息的,而且汉字的全息是多层面、多视维的.汉字创制的全息表现可以具体概括为:汉字创制原则中蕴涵着全息思维模式;独体"文"具有全息构形的表现方式;合体"字"体现出全息构形联想.其中,合体"字"的全息构形联想最能体现汉字创制的全息理念.全息汉字的这种文化学意义,是世界上任何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5.
由宋德宣、陈弢合著、沈阳出版社出版的《中日思维方式演变比较研究》,是一部通过中国与日本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从理论到具体研究人类思维方式及其演化规律的好书,值得我们一读。思维方式多年来一直是学坛上的热门话题。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对人类思维方式产生、发展和变革作全面研究者尚不多,而深入研究思维方式的发展与变革,是有成效地开发人类智力资源的前提。关于这个问题的探索.《中日思维方式演变比较研究》作了引人注目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发展的长远国策.从文学学角度出发,可以发现从汉字的创建开始,就已蕴含了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很多由"人"字衍生、变形而来的字,都体现了古人关于"人本"的朴素思考.可以说从汉字创建开始就有了极其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取象的视角上,汉字的观象取形与诗歌的"写气图貌"都遵循"简化"的原则;在象的记忆再现上,汉字象的内部架构的整合性与诗歌空间意识的和谐性惊人地相似;从确定性的字"义"到含混性的诗"意",诗歌正是利用汉字符号的听觉形象来完成诗意的营造的.  相似文献   

8.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研究,虽然把握到实践概念,但存在人的生命本性研究维度的缺失.西方传统哲学"科学观点"与"神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割裂了人性的思维方式,无法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真实理解.马克思从人的自身根源,以否定性统一的"实践观点"去理解人及其对象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变革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世界的极端化理解模式,实现了在传统哲学理论中割裂的人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的此种变革,也是当代中国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9.
汉字构形理据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构形理据的改变,不同时期,同一个汉字的结构也大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笔者从构形理据的角度分析汉字结构变化的方式,并归纳出汉字结构变化的三大规律,即由形符表意变为义符表意,形声字大量产生及记号字、半记号字增多。  相似文献   

10.
文字发展求区别、求表达的特性是分化字产生的重要原因,要实现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间的协调统一,汉字常常通过分化字来调节二者的矛盾。从汉字的记录职能来看,在文字发展定律的影响下,分化字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为分别广义而成的分化字,为分别本义与引申义而成的分化字,为分别本义与假借用法而成的分化字。此外,文字发展定律伴随着分化字始终,既凸显分化的规律,又优化分化的结果,同时也通过大量分化而来的形声字提升了汉字整体的系统性,更加完善了其记录汉语的职能。  相似文献   

11.
论循环经济法律调整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红  张辉 《社会科学》2006,(4):56-61
法律调整执制是从整体、动态的角度来研究法律制度,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模式下,法律调整机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循环经济是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保协调统一的“三赢”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循环经济法律调整机制有利于从动态的角度系统地把握和理解调整循环经济的各种法律手段,指导循环经济立法。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结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对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系统调整,综合运用行政强制、行政指导、经济刺激和公众参与等各种不同的法律手段,逐步形成规范而有序的法律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循环经济除了涉及到环境问题以外,还涉及到企业的竞争力、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仅具备环境法律、法规是远远不够的,研究证明应用法律手段将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统一协调 应更加关注循环经济立法的研究,以法律手段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监督体系。认为在监督体系的构建上,要注意企业的自我监督作用发挥,政府的管理与监督职能的改善,要塑造广泛的社会监督基础,充分发挥公民个人监督的社会推动力,并通过构建环境绩效评估的社会监督沟通体制,以达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完善法律保障。尽管我国为发展低碳经济已进行相关立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对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应合理设置低碳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加快国家战略立法,适时推出低碳经济法;构建以能源基本法为核心的能源法律体系;加强财政金融立法,充分利用市场激励机制发展低碳经济;加强科技立法,促进低碳经济科技的创新;加强消费立法,促进低碳消费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没有健全的法制,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就不可能建立;而没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法制建设也会缺乏必要的道德基础。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有社会主义法制作为保障,也离不开良好社会道德秩序的支撑。面对带有法治经济和道德经济双重属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需要用法治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实现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增强公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5.
垄断源于自由竞争 ,是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但垄断又限制竞争 ,是市场经济主体竞争的夙敌。因此 ,搞市场经济必须用法律手段禁止垄断 ,保护竞争。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已出现许多垄断现象 ,尤其是大量的行政垄断行为已成为制约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 ,反垄断立法已成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中之重”。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加快反垄断立法步伐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它遵循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资源化原则等基本指导原则,在实践中包含了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层次。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亟需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循环经济立法需要注意四个法理原则:重估自然资源的价值、关注不同生态伦理的整合与提升、深化对生态阈值的研究以及深层生态学的研究与追问。在这些立法原则指导下,有关部门已经就循环经济法的立法目标、指导思想、试用范围、基本框架及主要法律制度和措施做了规定,形成了循环经济法草案的初步框架设想稿。  相似文献   

17.
立法的人性化趋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权保护的时代背景下,立法的出发点是最大程度上保护人的权利,人权保护下的立法理性也处于调整中,立法者基于理性制定的法律规范应愈来愈被不断调整以接近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性越被道德渗透,人性越贴近社会和自然,立法则是创造合乎人性的法律环境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18.
王鹏  聂斌 《学术探索》2010,(4):55-6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劳资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罢工停运事件不断发生,备受关注,影响不小。关于其性质问题官方并没有明确表态,而学界也存在一些分歧,主要表现为不同的立场者提出的一些不同观点。经过对这些观点加以概括总结,并从经济法角度我们认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罢工事件可定性为"机制失灵"背景下劳动者的自发性维权斗争。为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法律上的应对措施:完善罢工活动经济立法;构建三维协商机制;激活劳动纠纷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和指引.河北省文化产业还存在立法不完备、立法滞后、立法层级低、理念陈旧等不足之处,还未形成健全的体系.地方政府只有制定出完备的符合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地方性法规,加强文化产业立法的权威性,强调对文化产业的权利保障,才能促进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立法思想作为其法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制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以及如何提高立法质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