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方面,当下中国社会盛行着内涵源自于罗尔斯公平正义观的正义概念,代表中国社会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用内涵源自于西方文化体的正义概念来审视(甚或处理)当下中国的社会问题,可能会深刻触及当下中国现存的政治秩序,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风险;另一方面,代表中国社会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越来越倾向于用内涵源自于中国文化体的正义概念来审视(甚或处理)国际领域国家间的事务活动,然而,当这样做时,我们会面临一种外交困境,而该外交困境源自罗尔斯以公平正义观为内核之万民法思想对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之普适性的辩护,即对现代国际政治秩序之正当性的维护。基于这两方面的国内和国际现实问题意识,我们借助罗尔斯政治秩序观分析框架,对罗尔斯的政治秩序观(包括他的国内政治秩序观和国际政治秩序观)进行了型构,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罗尔斯政治秩序观的文化基础是源自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以及罗尔斯政治秩序观所赖以为基的政治理想图景是源自于基督教经典——《圣经》中的理想社会生活。这样一种学术努力表明,我们所关注的这两方面的问题是确实存在的,这理应受到全体中国人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一方面,当下中国社会盛行着内涵源自于罗尔斯公平正义观的正义概念,代表中国社会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用内涵源自于西方文化体的正义概念来审视(甚或处理)当下中国的社会问题,可能会深刻触及当下中国现存的政治秩序,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风险;另一方面,代表中国社会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越来越倾向于用内涵源自于中国文化体的正义概念来审视(甚或处理)国际领域国家间的事务活动,然而,当这样做时,我们会面临一种外交困境,而该外交困境源自罗尔斯以公平正义观为内核之万民法思想对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之普适性的辩护,即对现代国际政治秩序之正当性的维护。基于这两方面的国内和国际现实问题意识,我们借助罗尔斯政治秩序观分析框架,对罗尔斯的政治秩序观(包括他的国内政治秩序观和国际政治秩序观)进行了型构,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罗尔斯政治秩序观的文化基础是源自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以及罗尔斯政治秩序观所赖以为基的政治理想图景是源自于基督教经典——《圣经》中的理想社会生活。这样一种学术努力表明,我们所关注的这两方面的问题是确实存在的,这理应受到全体中国人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择罗尔斯的公共理性观念来解读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理论建构,公共理性是公民的理性,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公共理性是民主社会的生命力所在,也是秩序良好社会中的公民的普遍理性,<政治自由主义>对<正义论>的一个伟大超越就是其对公共理性的表述.在<政治自由主义>中,政治概念既是自由的概念又是自我限定的概念,而不是一种完备性论说的概念,<政治自由主义>的目的是试图将"公平正义论"阐发为一种"政治正义论"并力图为多元化的当代西方社会寻找一种政治正义的"重叠共识".在寻找政治正义的共识中,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理论建构的努力正是试图为人类找到一条通向秩序良好生活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4.
罗尔斯政治哲学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为了解决多元文化冲突下的民主社会的稳定性问题,将<正义论>中提出的公平正义观念由一种广泛性学说转换为一种政治的正义观念.这一政治的正义观念作为认可不同理性的广泛性学说的公民的重叠共识核心.规范社会的基本结构,引导宪法根本和基本正义问题讨论.这种转换体现了从奠基于形而上学的政治哲学向奠基于社会政治实践的政治哲学的范式转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稳定性对以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从"重叠共识"这一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罗尔斯处理稳定性问题的理论思路,并指出政治自由主义运用重叠共识处理稳定性问题的得失及其留给我们的开放性课题。在秩序良好的社会中,如果能寻求一种重叠共识,使公平正义的政治正义观念居于核心地位,而且这种重叠共识能够获得各方力量的支持,那么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社会稳定即可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6.
李佳明 《理论界》2012,(7):76-79
本文对邓先生关于中国法学缺失法律理想图景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首先,分析了邓所提出我国法学研究的"四种模式"因受制于"西方现代化范式"的影响,必然会导致缺失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的观点。其次,叙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想图景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最后,笔者试图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想图景的发展原则与前景,重申中国自己一以贯之的法律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7.
包大为 《理论界》2013,(2):129-133
罗尔斯在为当代民主政治寻求伦理基础的过程中,经过对人类理性与追求善的能力进行几何学式的理论建构,为正义原则建立了普遍的、公共的现实基础。他的政治哲学是一种主题为"作为公平的正义"的政治自由主义,在此理论语境中,良心自由和信仰自由在背景制度中必然地被视作公民的平等权利。因而在政治自由主义视域下,宗教宽容不仅是出于对社会稳定与公民友爱的现实需求,更是出于对作为平等的公民权利的良心自由之维护,同时也是对一个公平正义的公共政治文化的伸张。  相似文献   

8.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作一外在形态的比较的话,可以发现,中国是一种伦理型政治,而西方是一种法理型政治。具体而言,中国的政治秩序主要靠伦理观念采维持,政治活动靠伦理观念来调节,政治权力靠伦理观念采制约,伦理观念在社会政治体系中居核心地位;与之相反,西方的政治秩序靠法律维持,政治活动靠法律调节,政治权力靠法律制约,法律是西方政治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正当与善--桑德尔对罗尔斯"正当优先于善"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中海 《北方论丛》2006,(2):110-114
罗尔斯在他的公平正义理论体系中,极力强调正义的首要性与优先性,认为正当、权利优先于善。在道德意义上,正当优先于善,个人权利胜过或压倒共同善的考量,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普遍福利之名也不能逾越之。在独立获得的意义上,正当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的善的观念而获得证明。桑德尔驳斥了罗尔斯的正当对善的优先性观念,认为罗尔斯的自我优先性的个人观念不能论证和支持其正义理论。对正当、权利的考量离不开善观念。  相似文献   

10.
王升平 《理论界》2012,(7):84-87
从施特劳斯的保守主义立场来看,无论是罗尔斯、还是桑德尔的政治哲学理论,都无法摆脱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困扰。罗尔斯的理论之所以无法摆脱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困扰,是因为以其个体优先的占有主体为基础,必然导致善的决断的私人化、导致善的终极评价标准的阙如;桑德尔的理论之所以无法摆脱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困扰,主要是由于他将公共善的决断诉诸于具有历史性特征的"构成性"主体,而构成性主体的历史性和流变性特征决定了其通过公共协商所达成的善观念,更倾向于是一种相对之善、而非永恒之善,这与克服虚无主义所依赖的"自然正当"这一永恒之善构成了冲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法律人观念的分析揭示了其所依赖的前提以及由此导致的论争.首先是法律与人的关系,这一层面展现出的是一种被型构起来的二元对立图景,即法治和人治;其次是法律普遍主义与法律特殊主义之间的对立,在这一层面揭示法律人观念的法律普遍主义前提;最后阐明法律人的观念在根本意义上以中国人的生存秩序观念为前提.如果说中国人的生存秩序观念要建立在政治共同体的意志决断以及蕴涵在生存活动之中的法理基础之上的话,那么当下中国法学自我反思和重构的基本要求就必须重新考虑某些已经被我们遗弃了的东西.因此,重新思考法律、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也必将占据我们思考法律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罗尔斯正义理论实现了政治哲学主题的转变,是政治哲学特别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在当代全面复兴的标志。罗尔斯建构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功利主义的理论体系,把自由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了自由主义的革命性跨越。在此从四个方面对罗尔斯的政治哲学进行了解读,分别是罗尔斯政治哲学的正义主题确立背景条件、正义二原则解读、评价与启示。认真研究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对于我们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刚 《学术论坛》2012,35(8):26-29
面对理性多元的事实,罗尔斯在对秩序良好社会的建构上,放弃了以往的正义观,提出了不同理性的政治正义原则。该原则的理性不但能够达成多元理论的重叠共识核心,而且也具有现实可能性,并将成为建构秩序良好社会的可靠保障。但当面对当今的政治现实状况时,罗尔斯的秩序良好社会仍然只能看成是逻辑上的可行性,而缺乏实践上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4.
正义首要性思想不仅是贯穿罗尔斯《正义论》全书的要义,而且也是罗尔斯极力维护的核心概念。那么,正义为什么是现代民主条件下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证明和确立),如何系统表达和阐释这一理论(表达与秩序),如何确保这一理论的有效运用(应用与发展),用批判与建构的方法,以罗尔斯的"主体观念"为基本分析线索,以"权利优先于善"为根本分析对象,用"道德"(或"意志")与"基础"(或"认知)的二元结构,如主体、契约、自我、选择等来解构罗尔斯的正义首要性思想,可对当前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构建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5.
针对罗尔斯提出正义理论属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见解,批评者表示,罗尔斯是康德主义者,康德道德理性学说冲突于理性选择理论的理性人假设。罗尔斯在康德的道德人观念基础上构建一套细致的正义原则证明程序。他的两个基本理念"自由平等的道德人"理念和"社会合作体系的社会"理念,与理性选择理论倡导的理念截然不同。后者将社会视为基于个人理性的竞争性协调体系,生活于其中的理性人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的。通过考察可知,罗尔斯提出的是一种双重理性假设,它既源于康德道德哲学,又超越康德道德哲学。单从理性选择视角批评罗尔斯正义原则的辩护逻辑有失偏颇。罗尔斯描绘了这样一个良序社会,正义感是生活于其中成员的首要美德;公平正义是自由平等且通情达理者的理性选择。罗尔斯晚年对公共理性的推崇,改变了其早期对个人理性的偏好,其公共理性观念是"通情达理的人"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义观念与政治制度的稳定性是罗尔斯政治哲学的重要关切.罗尔斯的稳定性论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诉诸受人类普遍的道德心理学法则--以德报德的社会本性体现的互惠性法则--支持的正义感;二是诉诸正义与善的契合性而达到对政治正义的理性接受.就后者而言,罗尔斯先是把康德式的自律观念作为理性接受的唯一理由;而后考虑到理性多元论的事实,又把康德式的自律观念看成是公民接受政治正义观念的理由之一,也即重叠共识的一部分.重叠共识体现的是公民以不同的方式把政治正义观念与各自的善观念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公民接受政治正义的理由是不同的.罗尔斯的稳定性观念是基于正当理由的稳定性,因此与政治正当性以及公共正当性证明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正一直以来,公平正义的应然性一直是政治哲学家们为每一个理想政治体所设计追求的基本原则。作为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公平正义也一直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理念,更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制度体现。从古代中国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古希腊有关诸神合议处理案件的此类神话,从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人人平等观念到18世纪的北美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时空的不断转变却不妨碍道出人们对公平正义的不  相似文献   

18.
制度正义思想由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指出制度是人们行为的规范体系,认为当这个体系中的规范能使各种利益要求达到恰当的平衡时,制度就是正义的."无知之幕"或""原初状态"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条件.尽管罗尔斯没有明确描绘他的理想社会,但他的制度正义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创新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诺齐克不相信罗尔斯公平正义这种通常形式的分配正义有可靠的逻辑和道德基础。他批评它们的非历史原则、模式化和接受者正义的弱点。他不认同差异原则,认为它充满反例,侵犯个人权利。差异原则无论对于重叠共识还是平等主义都是一个难点,它关乎平等的范围和限度。诺齐克的个人自愿行动的权利转让体系对社会本身的理念、全面的政治关系的考虑不完全周全,它偏重道德基础论证,但缺乏共识性考虑。不难看出,罗尔斯的正义共识理想比之诺齐克的权利正义观就缺乏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的理想图景——自序《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书对这个理论论题尝试给出了个人的回答。本文再从“中国法律哲学的初步纲领”“‘共谋’与强制性支配”“从‘主权的中国’迈向‘主体性的中国’”等方面做了进一步阐释。提出:中国法学或中国学术,在当下世界结构中的首要任务,或者说中国学术的当代使命是根据我们对中国现实情势所做的“问题化”理论处理而去建构中国自己的一种有关中国未来之命运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