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学习目的要求 法理学教程属法学基础理论课,包括绪论、法的一般理论、法的结构、法的运行和法与社会五部分。学习本课程,应从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出发,系统掌握法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法制建设中的基本问题,注意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中违背法制的事件,树立法律至上观念,坚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一、目的要求 法理学教程属法学基础理论课,包括绪论、法的一般理论、法的结构、法的运行和法与社会五部分。学习本课程,应从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出发,系统掌握法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法制建设中的基本问题,注意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中违背法制的事件,树立法律至上观念,坚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法理学教程属法学基础理论课,共分五部分内容,包括绪论、法的一般理论、法的结构、法的运行和法与社会。学习本课程,应从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出发,系统掌握法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法制建设中的基本问题,注意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中违背法制的事件,树立法律至上观念,坚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一、基本内容和学习要求 《法理学教程》一书共分五部分,包括绪论、法的一般理论(第一~三章)、法的结构(第四~七章)、法的运行(第八~十一章)和法与社会(第十二章~十七章)。其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如下: 绪论讲述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学的研究对象、体系、法学的历史发展、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法的历史、研究方法等。学习绪论的目的是使我们对这一学科以及法理学这一课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要正确认识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学习法理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法的本质与特征。本章从法的词义、本质和特征几方面阐述了法的概…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从开卷篇揭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指明发展的道路和目标,到压轴篇作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结论,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发展的意义、目标、速度、动力以及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论”,邓小平同志论发展,抓住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领导文萃》2009,(19):6-7
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盂建柱指出,我们国家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到了社会稳定领域。要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解决人民群众合理诉求与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解决公安信访突出问题,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刘化雷 《决策探索》2004,(12):49-49
邓小平同志的民主与法制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指针。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中有关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论述。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认清形势,胸怀全局,求实创新,把民主与法制建设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方针、总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的本质是法理学中基石性、原点性问题,所以对法的本质的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经典作家叶法的本质的定义,就目前情况看无疑具有权成的地位。本文以原始社会到底存不存在法为突破口,结合有关法学京的理论观点,阐明原始社会存在法,而原始社会的法并非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来说明当前马克思经典作家对法的本质的定义具有不周延性,从而重塑的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趋势     
《领导文萃》2009,(21):8-9
“投机倒把”一词从我国现行法律中删去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我国现行法律中存在的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定作出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四部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予以删去并作出了修改。  相似文献   

10.
张艳丽 《决策探索》2007,(15):28-29
一、我国当前依法行政难点问题的主要表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战略地位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法律体系建设,我国以宪法为核心与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大和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都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经济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的关系看,法制建设是新体制不可分割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法律的保障和法律的同步建设,新的经济体制就不可能确立和完善起来。因此,紧紧围绕并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谢邦宇在94年第10期《党校科研信息》上撰文指出:币场经济在本质上应该是“法治经济”,而不是“法制”经济。“法治”和“法制”虽则只是一字之差,但本质殊异一是切不可等同或混问使用的。所谓“法制”.作为法律制度的统称,要么用来泛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要么用来灾示国家的一种管理方式.通常不外乎被使用于这样两种意义。前一种意义主要指法律规范体系和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化的总和,其含义近似于“法”;后一种意义上主要体现民主原则的制度化、法律化,仅在某种程度上含有“法治”的意思。而所谓“法治”,则主要是指以法治…  相似文献   

13.
论“剥削”及其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剥夺剥夺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论证的基本结论。社会主义制度与原始社会以来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差别之一,在于社会主义是一种非剥削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4.
回首我国法制建设历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不足。其中,我国“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思想观念就在新的发展阶段受到冲击,使我们不得不再次重新审视程序,尤其是正当程序在我国的构建和发展,审视程序的正义与价值在法治社会发展的今天的现实意义。而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程序与法治》一书可谓是我国法制建设历程中的又一力作,本书结合中国法制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在中国语境下解读了程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社会进程中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对我国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重视,他指出: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同步推进。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对加强法制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联法制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是法制建设的前提,精神文明的成果直接为法制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法制在某种程度上是精神文明成果的物化与体现。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法制观念与人…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的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认识的深化和具体化。它破除了以往人们对社会主义公有制认识的固定观念,又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标志着我党在公有制理论认识上的一次历史性飞跃.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对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的重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明确指出未来社会的经济特征是“社会占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在中国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配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出台和正在制定相应的法律,可望在未来四年内构建起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这一框架的实现,必将在培育全国统一大市场,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制定好,学习好,运用好市场经济法律,成为当务之急,然而,由于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及其某些方面的存在合理性,各地仍竞相制定和推行各类“土政策”,其结果势必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造某些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鉴于此,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在“转体”过程中法律与政策的地位问题,以及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两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历史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科学概括,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于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重要性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特定社会形…  相似文献   

19.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任务以后,社会上“和谐”之声不绝于耳,真可谓“改革、发展、稳定话中国,听取和声一片”,这是对当今中国民生、民心、民意的历史性顺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清晰地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党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是置于我国社会的现实基础之上的。这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所形成的堪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相媲美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20.
在法律与首选的关系上,自然法学派主张包容说,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必然联系,法律必须符合首选的要求;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则主张分离说,认为法律只要通过国家规定的程序制定出来,不管其内容如何,都是有效的。后来,以哈特为代表的新分析证主义法学,开始由法律和首选的“绝对分离”向“相对分离”转变,在我国的法治化建设中这一问题同样无法回避,我们应借鉴西方在该问题上形成的丰富理论,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和文化背景,在意识到首选对法律存在深刻影响的同时,主要侧重坚持两者的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