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元邦 《领导文萃》2010,(14):143-145
<正>读书好,读书为人类进步提供不竭动力。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增强软实力的佳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否强盛,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读书之风是否盛行密切相关,一个人的素质如何,也与这个人的读书有着密切的关联。正因为读书好,所以我们必须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相似文献   

2.
书是知识的宝藏,给予人类无尽的财富;书是灵魂的钥匙,打开人类探索的大门. 自古以来,人们对读书就非常重视.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高尔基也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给人以愉悦和享受. 我出生的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上小学,80年代上中学和大学.我要感谢我生活的时代,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电视,甚至连收音机都没有,人们的精神生活非常贫乏.在我的学生时代,为了丰富我的精神生活,在课余时间我爱上了阅读.  相似文献   

3.
读书如登山     
深秋登黔灵山“瞰筑亭”,天高云淡,凉风习习,眼底尽收筑城美景,顿觉“山高人为峰”,慨叹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由是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岂不如登山?山脚、山腰、山顶风景各异,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持登顶的毅力,饱览无限风光。
  读书之初,如登山上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上大学第一堂写作课,老师就出题:《书》。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到“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从“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到“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如意欲前往名山大川的激动,读书的理念深深刻在了脑海里,伴随着学习、工作和生活,凭兴趣读书转向了自觉读书。  相似文献   

4.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即“世界读书日”。向那些为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和文化进步作出贡献的人表达敬意,同时鼓励人们去发现阅读的快乐,是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初衷。  相似文献   

5.
日前,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的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他谈到读书的目的、内容、方法,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三个主要问题。苦口婆心,用心之深,用情之切,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6.
<正>众所周知,书是知识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领导干部来说,多读书是坚定理想信念、积累人生智慧、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执政能力的刚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领导干部要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  相似文献   

7.
决策者说     
《决策》2006,(10):7-7
访欧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接受了欧洲五家媒体的联合采访,《泰晤士报》记者问“你在晚上睡觉之前最喜欢读什么书?掩卷之后,有哪些问题常使你难以入眠?”温家宝说,你实际上在问我关于读书和思考的问题。让我引用中外名家的诗词著作.可以形象地告诉你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经常读哪些书,在思考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8.
修养是什么?修养是一种境界,是一个人在生活的金矿里开采的矿石,用心灵之炉炼成的纯金;修养是什么?修养是一种情怀,是心中能容天,能容地,能容一切常人难容之事。阅读《谈修养》一书,我受益匪浅,思绪万千。书中的20谈,如谈立志、谈价值意识、谈处群、谈交友、谈青年的心理病态、谈恻隐之心、谈羞恶之心、谈冷静、谈学问、谈读书、谈英雄崇拜等,触动了我的内心:一个人有知识并不等于他就有修养,就像一个人腰里整天挎着宝剑,并不一定是武士一样,只有在他掌握了精湛的剑意和与之相匹配的武德,他的宝剑才真正具有了灵性和力量。修养是每个教师必备的素质,《谈修养》是每一位有志于从事教育的教师应该用“心”去读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审美的经验、观点、趣味和要求,人们每天都在接触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行着审美实践活动。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秘书部门既是机关单位的神经中枢,直接为领导活动服务,又是机关单位的“门面”和“窗口”。秘书常代表组织与社会各方面交往,应当对美有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对人如读书”这句老话,从“读书如对人”中演绎而来。书是人写的,必然体现作者的人格、精神和气质,故所谓“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其实,领导也是一本“书”,“书”中记载着他们的德、能、勤、绩。这本“书”究竟如何,它的“读者”最清楚。  相似文献   

11.
读书二三事     
从古至今,人们一说到读书,总是有很多的溢美之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书的好,数不胜数. 我不知道别人是为什么读书,是否是看中了书中的“金如意”,也不知道别人从书中获得了什么,有多少?我只知道我在书中获得最多的是快乐!说来我也算一个爱拿书的人吧,读书时常常如五柳先生般“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漠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倾向,秘书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理应得到各时代人们的尊重与继承。实践证明,远离传统文化,青年大学生就会选择另一种文化。“早期的大学生中有‘男读武侠,女读言情’之说,现在又加上了一些社会内幕、明星传记、人生厚黑学之类的书籍,可以通称为‘媚俗文化’的书。”“媚俗文化刺激的是人的感官,而不是人的心灵,因此它说不上对人格有什么触动作用,其价值自然不高。”  相似文献   

13.
读书苦味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则成为人们汲取知识走出蒙昧的必修功课。在科技含量日益加大的今天,在知识经济深入人心的年代,激烈的竞争和知识的更新更促使人们不断学习,在书的海洋里找寻希望的宝藏,用知识的力量为生命壮行。不过,既然能够称之为读书,一种纯粹的求知活动,根本没有莺歌燕舞般的浪漫,也不是那种蜻蜓点水般的消遣。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进步总伴随着一定的代价。恩格斯在谈到文明的发展时指出;“数千年的文明制度的建立,是以原始平等的丧失和纯朴道德的失落为代价的”,“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79页)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付出与牺牲,代价以其特有的方式隐含在历史动因的深处,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一恩洛斯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其成果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他先以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为例,说明土地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  相似文献   

15.
成锡锋 《决策探索》2009,(17):80-80
最初的读书兴趣源于好奇,因为书可以满足好奇心。而后来则更多了自觉的因素,因为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谆谆告诫,让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列宁“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话,更进一步激发了读书的兴趣。于是,工作多年我读书不辍,书给我以营养,哺育着我成长。  相似文献   

16.
"鸟欲高飞先展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这是不久前我去河北省磁县参加一个考察活动时,在会议室的墙上看到的李苦禅先生的一句格言,印象颇深。现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作为领导干部,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必须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离不开读书。经验告诉我们,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书籍中蕴藏着人类的智慧,是人  相似文献   

17.
我们这里所说的书,不上狭义的书本的书,而是泛指一切知识文化及传播知识文化的各种媒体、读物等。关于读书的重要,恐怕自有书那天起就一直有人在讲。东汉王充提出:“胸中不学,犹手申无钱也。”宋人赵恒指出:“书中自有黄金屋。”两句话,一反一正,一前一后,互为注脚。”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会”,是说知识给人的力量;才储八斗,学富五车,被视为有知识的最高境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苦口婆心地;“为学之遭,莫先手穷理;穷理之要,必在干读书”,是循循善诱地教…··书中自有黄金属,强调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富…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我认为,作为学校管理的内涵,读书,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书是人类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就像乌儿没有翅膀。书,如同人们吸取的空气、水分、阳光一样重要。”这是我早年读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时录下的一段名言。没想到这段话后来竞成了我人生择业的重要标准。大学毕业后,面对社会种种职业,我选择了汇百家文书于一库的档案文书这个职业。  相似文献   

20.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还要求小学生在1至6年级中课外阅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结合课文学习,延伸阅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阅读学习,才能获取新知。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可以根据学生所学课文,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阅读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的读物。1、由节选看全篇,由改写读原作。有些课文是从某首诗或某篇文章中节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