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对《西游记》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明代吴承恩撰写的百回本《西游记》,长期以来,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灿烂的明珠”、“闪烁着可贵的思想光辉”、“具有民主性精华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不可多得的优秀的神话文学作品”。书中的主要人物孙悟空,被说成是“人们心目中一个可爱的,富有反抗性的神话英雄形象”、“理想的英雄”……。对书中描写的“妖魔鬼怪”,则认为是一切邪恶的化身。有些评论谈及此书的问题,总是以“阶级的,历史的  相似文献   

2.
近十五年关于“生活世界”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生活世界”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哲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纷纷转向“生活世界”问题的探讨。概括而言,近十五年学术界对“生活世界”问题的研究基本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逐层展开:首先对西方“生活世界”理论的介绍、评价,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生活世界”思想进行挖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色彩纷呈的“生活世界”理论。这期间在大陆发表的关于“生活世界”的论文据不完全统计有近50篇,专著、译著近15部。现从“生活世界”概念的界定及性质、“生活世界”的结构、“生活世界”理论提…  相似文献   

3.
有关孙悟空原型的讨论莫衷一是,至今尚无定论:鲁迅先生认为孙悟空这一形象取自唐传奇《古岳渎经》中的淮河水怪无支祁;胡适认为出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努曼;还有人认为孙悟空是个“混血猴”。我们认为:《西游记》故事的发展历史是漫长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故事和人物受多方面作用和影响,包含的思想、文化因素也是十分复杂的,同时,艺术形象的创造大多为“杂取种种”而形成“这  相似文献   

4.
在昆仑神话与蓬莱神话之间,还存续着一个“中部神话群”,它有着自己鲜明的地域特点,折射出浓郁的人性之光与盆地意识,与昆仑、蓬莱神话又保持着某种特定的链接。发现和整合“中部神话群”,是对顾颉刚先生“两个神话系统”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2005年韩国“干细胞神话”的破灭,对韩国人社会心理的重创丝毫不亚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干细胞研究是在强烈的尽快实现“韩国梦”的社会背景下,由首尔大学的黄禹锡教授一手导演的震惊世界的科学神话。但是,黄禹锡身处的韩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以及不断升级的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竞争和民族,国家的介入才是干细胞神话演绎的真正逻辑。黄禹锡教授的造假决不是一种个人处心积虑的、有预谋的行动,大众急切实现世界第一的“韩国梦”像一只巨人的手推着他一步一步地制造了干细胞神话。或者干脆说,这是国家、民族与市场共谋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时期文学复苏的标志 ,“伤痕小说”和“意识流小说”共同表达了当代文学批判“文革”历史、消解神话思想的集体诉求。但受制于“文革”神话思想的语言禁锢 ,“伤痕小说”的这一叙事努力却始终未能摆脱“文革”文学的影响。相反 ,“意识流小说”在实践创作方法革新的同时 ,却凭借自身的“语言之流” ,试图解放业已被“文革”神话思想异化了的文学语言 ,进而实践消解“文革”神话思想的启蒙诉求。  相似文献   

7.
孙悟空:跨文化原型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军利 《东岳论丛》2006,27(3):140-142
根据容格(Carl Jung)的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理论,从共时性角度看,孙悟空同夸父、耶稣(JesusChfist)、赫拉克勒斯(Herakles)等跨文化神话形象一样,都是遍布世界的“英雄-太阳原型”的化身,都不约而同地呈现了“出生-追求-历险(受难)-永生”的原型模式,反映了人类自古就有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建功立业(英雄崇拜)和死而复生(太阳崇拜)。  相似文献   

8.
小说《西游记》不是如实记述西行历程,而是“惟凭意造,自有心得”的神话。大大夸张的、变形的、虚幻的描写,以孙悟空为主要人物的取经四众形象,以西天之路为主要背景的形象体系,意在表现人的精神演进过程,表现对心性问题的思考。西游不是写实地之游,而是写人的精神漫游,写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漫游。孙悟空的故事及全书形象体系,寓言般地概括了人的心性修持、人格完善的心路历程。作品的回目标题和诗词韵文,提示作品寓意,多层次象喻结构表现作品寓意。宋、金、元时期禅宗、理学的发展,全真教的兴盛及心性学说的发展完善,是育孕这部小说的思想文化背景。《西游记》体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主要就在心性修持问题上。  相似文献   

9.
一在《西游记》讨论中,神魔问题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对孙悟空的基本评价,影响着人们对作品主题的认识。为了不使讨论过于枝蔓,有必要先作两点说明:其一,《西游记》是在民间流行的神话和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甚至有许多重要情节都来自元代的《西游记平话》,因此它不是吴承恩的独立创作。但是,与以前一切取经故事相比,《西游记》在主题、人物、结构和语言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改变,成为一部“神骏丰腴,逸趣横生”的杰作。正如郑振铎所说:“吴氏以他的思想和灵魂贯穿到整部《西游记》之中。”(《中国文学研究·〈西游记〉的演化》)我们应该把《西游记》作为一部有着整体艺术构思并体现着吴承恩的“思想和灵魂”的长篇小说来理解。其二,读《西游记》的人,往往很自然地由神魔联想到当时的社会,并不觉得神魔世界离现实生活太远,这是由于作者颇为自觉地把自己对社会的某些认识和理解融入了对神魔形象的描写之中的缘故,因此,我们应该承认神魔有象征意义,或者说有寓意。作者的《禹鼎志序》可做旁证。《禹鼎志》是作  相似文献   

10.
“香山文化”的提出和讨论标志着新时期地域文化自觉的新建树。从文化学的角度看,“香山文化”植根于“文化”理念的广义理解,不仅反映了文化学的基本理论,而且丰富了文化学的具体研究,显示出在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上的主动和自觉。  相似文献   

11.
武侠小说独特的虚构叙事模式和上古神话之间存在着历史层面的承继关系,主要体现在二者都是以“人物”为中心展开故事,注意在一个虚构的文学世界中通过叠加的方式塑造读者心目中的英雄。通过对二者的研究,笔者以为上古神话与史传文学一样,是中国武侠小说的远祖。  相似文献   

12.
介绍英国人倭纳的《中国神话学辞典》的文章,据我所知,此篇大约还是首见。作者将它寄给我,以其论述简明扼要,特推荐给《社会科学研究》发表。倭纳的《中国神话与传说》,1924年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中曾论及,以为“材料太芜杂,议论太隔膜”,“实在不能叫我们满意”。1925年鲁迅先生在给梁绳纬、傅筑夫信(见《鲁迅书信集》上卷)中说:“沈君评一外人之作,谓不当杂入现今杂说,而仆则以为此实一个问题,不能遽加论定,中国人至今未脱原始思想,的确尚有新神话发生,……故自唐以讫现在之神话恐亦尚可结集,……”信中“沈君”即茅盾先生,“外人之作”即倭纳的《中国神话与传说》;看得出来,两位先生对中国神话的见解,早年曾有过些分歧,鲁迅先生看得似乎更开阔些。倭纳的《中国神话学辞典》是在《中国神话与传说》的基础上,以神仙人物为纲,又加入了好些印度神话人物编写起来的。作者取材虽难免有后起、庞杂之弊,只看见中国神话的“流”而没有看见中国神话的“源”,因而对《山海经》等书,竟视若无睹,未曾道及;然而他的视野开阔,毕竟看见了中国神话有如此浩瀚汪洋的“流”,广采博搜,发为著述,介绍给外国的读者,使彼西方人士,也略知中国神话的丰美,他对中国神话研究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埋没、值得称道的。现在我国有些学者,却只看见中国神话的“源”,只去研究《山海经》等几部书,而没有看见中国神话的“流”,不承认后世的许多书籍中也有中国神话,又是一偏。要知须得“源”、“流”兼顾,才能认识中国神话之全。  相似文献   

13.
前几年在全国兴起的文化讨论热潮,曾经深入到知识界各个领域。史学,哲学、伦理学、文艺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宗教学以及经济学等各个学科,都参入其中。大潮之中,泥沙俱下,难免鱼龙混杂;唯有那些严肃的探索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获得文化学的真谛。湖北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郭齐勇著《文化学概论》,便是一本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力作。“文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建设这一学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与那些率尔操觚的“时髦学者”们相反,郭齐勇认识到文化学学科建设的深远意义,在基本理论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在对《西游记》的评论中,曾出现过种种否定孙悟空形象的论点。他们认为,大闹天宫后的孙悟空已被神佛“招安”,“改邪归正”。已成为统治阶级的奴才。以后作者对他的一切赞美和歌颂,在思想上只能是属于封建性糟粕,而不可能是民主性的精华。 以上述论点为中心而提出的各种否定孙悟空形象的议论,我们统称之为“受招安”说。这种论点之所以不能使人信服,主要是由于它脱离作品和作者思想实际,简单机械地用阶级分析方法去分析作品人物的缘故。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小说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和其他任何事物的成长一样,有它的童年时期。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和古代神话不同,它所描写的对象不是那样远离现实,任凭幻想只在神的世界里驰骋,使那些神话人物那样难以为人理解;它和产生在“《庄》、《列》之前”、被称为“古今小说之祖”的《汲冢琐语》也不一样。它将幻想和现实之间拉近了距离,不再注重对“和凡人不同的”“古来建大功的英雄”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研究的状况和构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坚 《人文杂志》2007,(3):86-93
文化是众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交叉性、总体性的特征。当代文化地位上升,形成全球化形势下的大文化研究。文化学应列为“一级学科”,可分设:文化学原理、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文化地理学、文化产业学、组织文化学、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比较文化学等二级学科。文化学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对有关文化现象及其本质进行研究,抽象出一般规律,是关于文化的“元研究”,以引导各个分支文化学科的研究。大体可以把文化学理论体系分为文化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实践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孙悟空原型的符号美学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西游记》的原型,即《西游记》人物形象渊源的问题,学术界进行过比较细密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孙悟空的原型,讨论得尤为深入。概括地说,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为“国货说”,指孙悟空形象的来源是唐人传奇小说中的妖猴无支祁,这种观点以鲁迅为代表。鲁迅在介绍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小说《李汤》B寸说:“我以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类无支祁。……《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的影响的地方很不少。所以我还以为孙悟空是袭取无支祁的。”(引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广泛支持,游国恩、冯沅君、吴晓铃、金克木、刘毓忱等著名学者都持类似观点。  相似文献   

18.
金荣权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21-124
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周代礼法制度,塑造人间帝王的典范,诸予尤其是儒、墨两家,通过神话人物的改头换面、政治巨人的塑造、神话的伦理化等方式,将一些神话人物刻划成完美的人间圣王,从而也"创造"出一部令人神往的史前史.于是远古的神话始祖和神话英雄纷纷脱去"神"的外衣,以人间帝王的身份登上了中华民族正统文化的殿堂,从而完成了神话英雄向人间圣贤的历史转变.儒、墨等学派的造圣运动,加速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  相似文献   

19.
符号消费理论研究--解析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德里亚是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消费社会>等一系列著作中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消费社会的图景.那是一个表面上物质资料丰裕、人们享受消费的社会,而实际上它是一个为大型统治集团所操纵的、充满幻象的、贫困的、颠覆的世界,也是一个没有眩晕、没有历史、除了自身以外没有其他神话的世界.  相似文献   

20.
按组织形态进行分类,可以把神话划分为独立神话、复合神话和体系神话。这种分类法,既反映了特定历史横断面所呈现的多种神话结构框架,也反映了所有神话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可能经过的不同阶段。任何一个民族的神话发展,都必然起始于独立神话,但每一个民族的神话,却不一定能达到体系神话的系统水平。在世界神话范围内,希腊神话是典型的体系神话,人们公认希腊神话形成了一个“神系”。与希腊神话比较,有人提出“中国神话”也存在着相应的“帝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