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业银行通过通道、同业等方式参与影子银行业务,以此达到规避监管、扩张信用的目的,最终造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探究商业银行参与影子银行业务与金融风险传染之间的关系,对于明确风险传染生成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使用2007-2017年间上市金融机构的微观数据,对商业银行条件在险价值CoVaR进行了测算,并基于面板VAR模型,从影子银行体系资金供给方的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参与影子银行业务对金融风险传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有明显的风险传染效应,而商业银行参与影子银行业务是其受到影子银行风险传染的重要原因。商业银行作为影子银行体系最主要的资金供给方,通过应收款项类投资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非信贷科目持有的影子银行资产越多,则与影子银行具有越高的资产负债关联,将受到更高的风险传染。据此建议:应充分关注商业银行通过非信贷科目向影子银行部门提供资金的行为,同时还应加强监管协调、防范监管套利等。  相似文献   

2.
度量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大小、分析银行间的风险传染情况,为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数据支撑是金融学界亟待实现的重要目标。通过中国上市银行业2013年的年报数据,运用矩阵法对我国17家主要商业银行进行系统性风险测度,研究发现:只有中国银行的倒闭才会导致其他银行的倒闭,即中国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关联性比较强,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这三家国有银行在模拟分析中不会受到其他银行的危机传染;股份制银行比国有银行更易受到风险的传染,银行规模与受传染的程度成反比。总之,中国银行业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性,风险可以在同业拆借渠道中进行传染,存在着系统性风险隐患,迫切需要进行更为完善的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3.
    
选取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6年的股票日度收益率数据,构建ARMA-GARCH-CoVaR模型,测度各家上市商业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贡献程度以及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强度。实证结果表明:每家商业银行都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不同商业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程度与其自身风险水平的相关性较弱。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水平较低,但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强度最大;不同商业银行之间也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对其关联银行的风险溢出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此外,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对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溢出具有重要影响,应将重大经济金融事件纳入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动态监测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VAR方法作为一种风险测量方式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该方法已经成为金融监管当局有效的监管工具,用于银行内部控制和银行业绩评估,可以作为风险信息披露的重要手段,可以提升银行在公众中的形象,可以构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系统。我国金融机构的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我国的金融风险也集中体现为银行业风险。因此,借鉴国际经验,选择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的置信度和目标区间,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测量中引入VAR方法,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维护我国的金融秩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影子银行是引发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危机发生后,欧关等金融强国及相关国际金融组织相继采取完善修改法律、指令,通过对影子银行机构和产品进行实质性监管以及建设风险监测系统等措施来应对影子银行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体系的有效监管必须具有翔实的微观基础,如体系边界,风险特征及表现形式等。我国应在审视“本土化”影子银行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与监管路径,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风险监测体系,建设风险隔离“防火墙”,完善金融立法,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6.
作为企业,银行必须认真对待风险,实现价值最大化;同时,作为特殊企业,外部监管是确保其稳健经营的重要手段。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在博弈过程中,必须在监管目标的指导下,建立战略监管关系,才可以有效地防止监管腐败、提高监管效率,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定发展。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构建战略监管关系,并在此框架下对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再造是当前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本文从银行监管的发展、战略监管关系的内涵与构建、战略监管关系下的银行内部监管意识的建立、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与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等方面展开战略监管关系构建和银行风险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银行业需要深入分析并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把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本文基于对我国55家城商行2020-2021年调研的数据,对样本银行进行战略类型划分,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商业银行营销能力、技术能力、营运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四项战略能力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不同竞争战略对银行风险的影响以及不同战略下各项战略能力对银行风险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的竞争战略选择将产生不同的银行风险水平,相较于客户满意导向战略和产品领先导向战略,选择成本效率导向战略会显著提升银行风险;其次,商业银行风险的降低整体上并不依赖于其营销能力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在任何竞争战略下对于银行风险的降低作用均具有重要影响;最后,在成本效率导向战略下,营运能力的提升对于银行风险的降低效果较为明显,在产品领先导向战略下,技术能力的提升对于降低银行风险发挥显著作用,而在客户满意导向战略下,营运能力和技术能力均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但效果并不明显。本研究对于商业银行竞争战略制定以及战略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同时为...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7—2020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季度数据和宏观季度数据,构建制造业脱实向虚指标,采用金融压力指数法构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指数,并进一步采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制造业脱实向虚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果和冲击路径。研究发现:制造业脱实向虚在短期内会提升实体经济部门杠杆、加剧银行体系金融风险,从而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制造业脱实向虚对实体经济部门杠杆、银行体系金融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均具有时变特征,从脉冲响应强度来看,短期效应和中期效应较为明显,而长期效应则不明显;加强监管、结构性去杠杆和降准等3种政策对制造业脱实向虚带来的实体经济部门杠杆、银行体系金融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均具有明显的治理效果,但治理效果的持续性均不强。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监管制度、稳步推进企业部门去杠杆和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等,以切实解决制造业脱实向虚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6-2017年我国商业银行数据,实证检验了两类金融创新类型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以及内部治理机制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金融创新类型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存在差异化影响。降低业务和管理费用的金融创新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水平,提高投资回报率的金融创新程度越高给银行带来的金融风险越大;内部治理机制能有效抑制金融创新风险,公司治理水平低的银行应用金融创新导致风险承担水平的增加显著高于公司治理水平高的银行。银行业要正确引导金融创新发展方向和完善公司治理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以合理运用金融创新化解银行风险。  相似文献   

10.
经济资本及其管理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国际化惯例的监管要求和发展趋势,资本决定了商业银行经营规模扩张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生存能力,资本管理、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回报要求已成为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经济资本作为平衡收益与风险的虚拟资本,对风险防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对于银行灵活调度资本金、实施战略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度量体系及引导资产定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和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即不良资产从整体上看有所下降,但仍潜伏着巨大风险。改进和加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有效地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从而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1.加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商业银行业主要面临着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金融创新风险。造成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体制和经营管理上。采取措施防范、控制金融风险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厘清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阐明风险的生成机理实有必要。阐释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涵义和特点,认为金融机构顺周期行为、金融系统的网络风险、金融脆弱性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我国的表现形式,最后提出了如何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中国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特别指出了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范遇到的新挑战。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传导特征,构建了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并使用综合评价法测算了金融风险指数。影响金融业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具有一定的混沌特征,本文进一步刻画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作用。最后,提出应有针对性地改革当前金融监管理念,建立综合监管体制,统一制定金融产品监管标准,建立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15.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2006年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到来,我国的商业银行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激烈竞争的更大挑战。银行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影响,使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大。信贷风险在其金融风险的酝酿形成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因此,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遏制金融案件的发生,已成为商业银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受全球经济形势与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金融体系风险事件频发,并显现出从高风险领域流向低风险领域的趋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成为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与十九大报告中反复强调的党和国家的重大任务与方针。为防止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风险相互交叉,防范监管套利等问题,穿透式监管成为被监管者认可的正式概念,融入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具体监管执行之中。该理念在我国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遇到了一些理论和操作中的质疑,从私主体权益视角入手,追溯其经济学与法学理论根源,明确该理念连接公法与私法、联系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合规监管的定位与价值取向,有助于相应制度与理论体系的构建完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并购呈现出规模化、跨行业的特点,金融并购改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使其面临着新的金融风险:一是金融机构越大,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就越大;二金融机构越大,"太大而不倒"的安全网措施激励了道德风险的产生;三是跨行业并购可能会增加银行的风险.随着金融并购的发展,以限制竞争和安全网为基础的金融监管已不能适应金融发展的需要,金融监管方法将向以审慎性监管、信息披露和预警机制为基础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存在的金融风险具有内在体制性原因,因此要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监督体制。它包括加快金融立法和执行步伐,尽快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建立央行监管为主与金融机构自律和社会中介机构监管为辅的风险监管体制;加快银行改革步伐,把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金融改为多个法人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完善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金融产品种类较少。创新空间巨大。这种现实情况客观上要求中国的金融监管政策应当按照市场原则,注重监管的激励相容性,引导商业银行自觉的遵守管制法规。并且适当倾向于效率优先相对自由化的制度设计。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监管当局需要完善外部监管体制,变多头监管为统一管理,并督促银行完善内控机制,控制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20.
金融创新的产生对宏观政策的制定、金融市场运行、商业银行透明度都有影响,金融创新能够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也能加剧金融风险的扩大,对金融稳定性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的金融监管应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间以及同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机制,通过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制定,借鉴国外金融监管经验,不断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