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研究以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为起点,通过对市民社会既积极又消极的双重特征的分析与考察,马克思建立了由市民社会过渡到真正的共同体的理论演进逻辑.在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逐步一致和人的本质理论逐步展开的双重逻辑推动下,共同体必然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遵循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逻辑,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演进的最终归宿必然指向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为马克思后来提出无产阶级学说,奠定了一个非常有力的思想基础.今天深入认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也有益于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把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推向前进.本文通过研究马克思在前哲学家的共同体思想基础上,借助于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4.
赫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首位把德国的哲学与法国的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的学说连接起来,第一次从哲学和经济学视角论证共产主义的思想家,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在赫斯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自由—和谐共同体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虽然说赫斯对共同体思想的研究与探索曾经走在马克思的前面,但是马克思通过潜心研究探索,从现有的经济条件考虑人的现实存在问题和现实的人的本质以及生产的全球化,深入探讨自由人联合体思想,超越和扬弃了赫斯的自由—和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其自由人联合体思想。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完全符合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社会理想境界,研究这一思想有利于当今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和谐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三个维度,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进行哲学维度的探讨并结合时代背景予以考察,能够深刻阐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精髓,是通向"真正的共同体"的重要环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时代价值,为当代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6.
共同体作为人类存在的方式,其自身的诸多特质表明了生活于其中的个体有限性。如果从时间与空间变换中的共同体与个体境遇关联来看,先后形成了实体共同体、符号共同体等形式,表明共同体从具体蜕变为抽象,个体从直面自身存在的场域转化为被弥散的抽象"晕"圈所笼罩。近代政治解放之后的共同体与个体自由的非同一性以及权利与义务的非对称性,促使马克思提出以自由人联合体代替造成个体"异化"的虚假共同体,从而彰显真正共同体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问题的学理研究,学界不仅应从制度层面去找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显性差异,还应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探照灯”,深入探寻两者的内在性差异。马克思正是在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与个体相异化的事实分析中,揭示了共同体与个体的本质联系,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奠定思想基础。透过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看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能够得出以下结论:“真实的共同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联合的个体”是其存在基础,“自由人联合体”是其历史趋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具有重要而独立的学术价值。从思想形成史角度看,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源于对黑格尔国家有机体思想的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和黑格尔都正确地关注到现代世界中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分离这一最根本问题,黑格尔诉诸外部力量,希望以国家统摄市民社会,使其不致分离,形成国家有机体思想。马克思则批判黑格尔“国家有机体”的神秘主义倾向没有真正解决问题。马克思从市民社会本身入手,认为社会本身就应当是有机体,并从要素、结构、动力等角度分析了一般性社会有机体和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述了未来社会有机体即自由人联合体的总体原则和实现根基,回应了现代世界最根本的问题,构成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实践旨归。马克思以回应现代世界最根本问题为理论主题、以解密社会有机体为理论任务,取得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9.
以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为线索,共同体可以概括为三大类型:本源共同体、抽象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共同体构成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理解人的存在方式的历史变迁的重要线索,人的个性特征植根于共同体生成和发展的土壤中。与共同体形态的历史变迁相适应,人的存在方式经历了人身依附关系中的人、形式上独立的人、自由个性的人三种形态。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社会使个人从传统共同体中解放出来,个人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性,但与共同体却发生了二元分离。自由人联合体一方面保留和吸收了个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解构了本源共同体对个人的压制,在人与人的联合中重新确立共同体这一人的真正存在方式,实现了个人与共同体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10.
11.
杨攀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1):89-95
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包含了丰富的机器思想,内容涉及机器的性质,机器对生产方式、资产阶级政权、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及机器的发展前途.在产生和影响上,马克思所处时代的机器与今天的互联网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决定了《资本论》中的机器思想对深刻认识互联网以及利用互联网发展生产力、化解网络政治经济问题、引导家庭和社会适应网络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设。它作为一种伦理思想和社会蓝图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一样,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和解读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伦理理想的科学建构,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发展性,也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周梅玲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2):101-106
寻根究底的超越本性驱使人们不断寻找现实存在的根基,引发哲学对于"存在"本质的探讨,开启了哲学追寻本体论的漫长征程.西方哲学自诞生起,就开始了对终极存在的探索.然而,超越性的理性思维逐渐将人们带入了忘我之境,构建了脱离人和人的现实生活的实体本体论,超越本性丧失了原始的"生活"根基,传统哲学最终陷入自我封闭的魔咒中无法自拔.马克思则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中,以人的感性生存活动为人的存在根据,以人的现实生命为思想主题,以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为终极关怀,将具有开放性、生成性、未来指向性的"生活"概念上升到本体论的境遇中,阐发了"生活"作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可能性,实现了本体论的革命性转向. 相似文献
14.
伍志燕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2):9-13
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俄国化过程中,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在意识形态概念上,列宁将意识形态概念中性化,提出了"科学意识形态"的范畴,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区别开来,突出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意识形态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在列宁看来,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阶级意识,是一定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哲学上的党派斗争实质就是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在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上,意识形态是为阶级统治和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要有正确的阶级立场,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徐国超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5):89-94
挖掘马克思本人的“共享”理念是当前共享理念研究的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哈特和奈格里的“共有”理论为之提供了独特视角,他们认为自然资源、物质性产品和非物质性产品等本应被共有的却被当前资本主义生命政治逻辑私有化.共有变私有阻碍共享,这一视角有助于理解马克思思想中的“共享”理论.马克思亦是从自然资源、物质性产品和非物质性产品三个方面的被私有化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对共享的阻碍.哈特和奈格里的“共有”理论实质是对马克思的“共享”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共享”理念对我国共享社会的建构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进程的可能走向与发展趋势问题是全球化研究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全球化现今发展阶段,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化必然导致全球资本主义化.全球化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对资本主义的挑战.这些矛盾和问题以及国际社会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努力决定了全球化历史进程的可能趋势.共产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全球化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全球化历史发展趋势的重要理论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可能为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葛宇宁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2):107-113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社会分配具有非正义性,它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缺乏起点公正,这种社会分配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是要实现资本增殖,因此,它缺乏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在未来社会中,我们必须铲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按需分配,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关于未来社会的分配原则对我们今天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要求我们在经济基础上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发展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需要,逐步实现向按需分配的过渡. 相似文献
18.
梁丽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3):5-9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内含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论资源。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体现了马克思社会理想观的理论观念。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理解经历了从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到真正共同体的转变。真正的共同体集中体现了追寻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境界之“和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义”所在,就在于其哲学思维所采用的实践思维方式与实践逻辑。马克思的“和谐共同体”思想就是立足于它的哲学思维,在实践的内在规定性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而形成的集合体。和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内在相关,并成为引导当今中国走向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参照和价值路标指引,这一问题理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理论界》2015,(7)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观的批判是马克思理论中至今仍未过时但往往被人忽视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我们要探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观所作的一系列批判,无可置疑的首要问题是要找到他对资本主义正义观进行批判的逻辑起点。同时,我们如果要真正做到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对于这一逻辑起点当然应该回到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去寻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分配正义建立于所谓基于自由平等的交易正义基础之上。这种自由平等的交易正义在资产阶级看来理所当然地包括劳动力的自由交易。一旦剥掉了蒙在劳动力的自由交易这一资本主义基本行为方式身上的"平等"的漂亮外衣,我们看到的只有赤裸裸的非正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进行了更深入、更彻底的批判,其特别集中的焦点是在所谓市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对革命的解释性作用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观的批判中蕴涵着一个根本的价值指向,这就是人类社会只有通过变革生产方式,首先实现人的真正解放,才能最终实现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正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