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文学乡愁母题及其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愁文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历史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各具特色的内涵。滥觞于明末移台文人笔下,在日据时期一度充分表现的乡愁主题,在当代台湾再度得到生动而丰富的体现与发展。台湾乡愁文学所表现的是文化的乡愁。  相似文献   

2.
从《笠山农场》看客家文化在台湾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笠山农场》是台湾现代客籍作家钟理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以日据时期台湾客家人聚集地南部山区小镇为生活背景,着意刻画了台湾客家人的生活景象,从文化的视角,将近百年来客家族群在台湾的发展呈现出来。作者将客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民俗、语言三个方面融入到叙事之中,通过这些具体的族群文化形态,既表明了自身客家的文化身份,同时,也将也让我们看到了经过百年多的流变,台湾客家文化与原乡文化在保持本质一致的同时,也产生了差异,而这种差异既是客家文化发展变化的必然,也是客家文化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菽庄吟社是日据台湾时期以内渡大陆的台湾流寓文士为主导、以"抗日复台"为根本宗旨和奋斗志业的台湾爱国流亡文学社团。该社不但与"同光体"闽派有着共同的诗学传统,而且接受了"同光体"闽派有关"宗宋"、"以诗存史"、"以学为诗"等文学观念;不仅如此,该社还把"同光体"闽派代表人物陈衍尊奉为精神领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据时期台湾文学仍然自觉接受祖国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4.
日本割据台湾之后,外国传教士接踵而至,展开了在台湾的传教争夺。天主教与新教便是斗争的双方。现今学术界对两教在台关系基本没有涉及。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比日据时期两者发展及相互竞争的状况,寻找矛盾冲突的深厚根源,以此加深对殖民时期台湾传教势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摭拾"日据台湾时期闽台关系的若干史实"、"从《福建白话报》看福建近代产业"、"1946-1948:《许寿裳日记》里的台湾往事"诸专题辑录的史料,可以为学界同好提供闽台地方史研究的参考资讯与思考线索。  相似文献   

6.
校园新貌     
<正>2014年5月13日,著名民族音乐家蔡宗德教授来到江汉大学音乐学院,作了题为《原乡/梦土:从流行音乐文化寻回台湾原住民音乐文化》的学术讲座。讲座围绕台湾原住民的历史、文化,以及现阶段台湾原住民为保护"非遗"音乐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  相似文献   

7.
施琅统一台湾与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成功驱荷复台后,近二十万汉族移民成为台湾人口的主流,汉文化在台湾迅速传播,使台湾文化向福建文化靠拢,为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其时汉族移民主要集中在台湾西部平原,汉文化也主要在这一带传播,尚未遍及台湾全岛,而海峡两岸的分裂和对立,又阻断汉族移民的继续入台,严重地妨碍汉文化的进一步传播,闽台两地的文化尚存在一定的差异。施琅统一台湾,并力促清廷将台湾保留在祖国版图之内,为海峡两岸的往来扫除了障碍。随着大陆特别是福建移民的大量入台,大陆特别是福建流行的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广泛传播于台湾各地,台湾的文化与福建文化日趋一致,终于形成为一个共同的文化区域。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关键因素。施琅在促进闽台区域文化形成方面的贡献和积极作用,应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历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自明代传入到日据时期为原始阶段,缺乏自觉意识,民间色彩浓厚,日据时期日化严重;此后至六十年代为中国佛教在台的奠基阶段,“人间佛教”为指导思想,台湾佛教萌发自觉意识;六十年代至今为发展阶段,主体意识基本确立,以本土化和现代性为特色呈现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日据时期的台湾新文学虽一直处于殖民统治的政治高压之下,但却始终高扬着不可征服的中华之魂.唯其如此,它才能顶着殖民宗主国所推行的皇民文化运动,自觉追随着祖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步伐奋然前行,表现出强烈的政治上的反抗品格和文化上的革新品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反殖反封建的、现实主义的和台湾乡土的基本品性,成为中国新文学悲壮而珍贵的海上篇章.承传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的民族文化血统,有着多方面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台湾报业文化随着政治的变化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以中国的新文化抗击日本殖民文化的日据时期;依靠报业渠道霸权全面确立中国文化主体地位的“报禁”时期;全面开放后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多元表现形式时期。在百年的报业文化流变中,中国文化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闽台文化研究】朱则杰稀见清代福建宁化伊氏《耕道堂诗钞》及其作者群考1 5钟兆云日据时期台湾“皇民化运动”的遗患和破除1 10陈茗台湾文学的源头与两岸文学的互动1 16方彦寿传播海外的建本图书2 5陈炜闽南文化视野下的金门文学2 10吴福文张树廷客家人在台湾政坛的“副首”角色———兼谈李登辉的族属问题3 5林星日本人和台湾籍民与福建城市的近代化3 11刘大可论清代闽台地区的乞丐问题4 5江中柱林纾与台湾4 13【管理学经济学研究】吴秋明陈捷娜邓丽君基于集成论的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1 18陈章旺我国城市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 24周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宋代著名科学家、宰相苏颂,出生于今福建厦门市同安县芦山堂,他的子孙,代有显宦英才。又因同安县地处东南沿海,随着海上交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苏氏族人在垦殖台湾、开发南洋过程中,皆有功绩。而在大量渡海入台的苏氏族人中,虽有来自广东及他省者,但为数甚少,其中多系福建芦山堂苏颂派下子孙。据1978年6月30日台湾内政部统计资料,台湾各县市总姓量为1694姓,苏氏位列第23,  相似文献   

13.
台湾文社是日据时期著名的传统文社,因其机关刊物<台湾文艺丛志>遗本散佚严重,使得研究台湾文社文人活动及大事件难度相当之大.张丽俊身为日据时期地方士绅,所撰<水竹居主人日记>详细记载了日据时期常民生活和社会活动.将该日记与现存<台湾文艺丛志>互相对照,可以发现许多关于台湾文社的史料,给研究工作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40年代去台知识分子是影响台湾政治和文化生态的重要力量。在台湾光复过程中,其成为中国文化重心在台重建的核心群体。国民政府迁台时期,随着大批精英知识分子的涌入及台湾新教育体系的建设,五四精神和传统文化在岛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兴。去台知识分子的坚守传承对台湾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为两岸文化脐带的永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5.
日据时期日本对台湾疯狂的文化侵略是日本情结形成和膨胀 的根源,蒋介石本人的日本情结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台湾的日本情结,现今台湾当局所谓 的“新台湾文化”的重建及李登辉本人浓重的亲日情结进一步促成了日本情结的膨胀,日本 情结的膨胀对两岸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台湾问题作为中国内战时期的遗留问题,牵涉到复杂的历史纠葛、现实利益。日本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大国,在处理台湾问题时,包含了现实主义势力均衡的权力相互依赖要素,也体现了自由主义主张的通过经济相互依存与经济融合,维护日本与台湾地区之间的稳定与合作。在日台关系中,日本与台湾地区不仅存在安全利益的关联、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历史与文化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也是研究日台关系无法回避的一个环节。日本正是通过长期的"文化渗透"与"文化制衡",通过培养彼此间的"日本情结"、"台湾情结"以及相似的价值观认同来强化日台双边关系,以维护与中国台湾地区之间的"特殊"利益。  相似文献   

17.
清朝在统一台湾后,为了消除明郑时期的反清思想,致力于提倡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利于稳定封建社会秩序的朱子学,以达到移风易俗、巩固清朝在台湾统治的目的。在朝廷倡导和闽台官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学校教育,朱子学迅速在福建得到复兴并向台湾传播,在康熙至乾隆时期成为台湾儒学的主流,并对台湾社会文化和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台湾文化的形成与它的地理位置以及大陆不断向台湾移民有重要的关系。据考古材料证明,很早的时候大陆人沿着连接大陆与台湾的陆桥开始移居台湾,给台湾带来了与大陆一样的新石器文化。宋元时期,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大陆开始逐渐向台湾移民,而明清时期,大陆的移民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移民带来的文化使台湾文化已经与大陆文化无异。但是台湾文化还有其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台湾客家较多地传承了原乡的客家文化传统,随着客家文化运动的兴起,一些台湾客家文化完成了从"旧习俗"到"新传统"的华丽转身.考察台湾客家文化产业可以看出,客家文化中的传统需要借助创新来增加活力,创新同样需要借助传统不断建立自己的文化特色,而不能剥离客家文化本身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20.
在光复后两岸文化交流的热潮中,鲁迅及其作品在台湾的广为传播,起到整合社会进步力量对抗黑暗现实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当时文化思潮对台湾乃至整个中国前途与命运的思考盲点。大陆左翼所提倡的鲁迅"战斗精神"因与台湾日据时期对鲁迅"韧性斗争精神"的认知相契合而起到联合两岸知识者结成统一阵线的作用;但左翼具有政治"方向性"意义的鲁迅阐释并未得到台湾文化界的呼应。赴台后的许寿裳通过鲁迅重申"五四"精神,并将鲁迅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化身介绍给刚刚摆脱殖民困境的台湾文化界,与日据时期台湾知识者以中国文化对抗殖民文化及他们对启蒙者"鲁迅"的认识对接;不过许寿裳较为温和的鲁迅论中所暗示的健康的"中国化"道路却因种种原因未得到深入。这一阶段的鲁迅风潮已经能够预示1949年之后中国鲁迅阐释的不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