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复杂、漫长且极为重要的阶段。仅从地理空间推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不充分的,以地理空间集聚为表象的区域,其高质量发展需要拓展到多维空间。增进多维邻近性措施框架为加快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系统的新方案,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形成了丰富的案例,多维空间也为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多维空间既反映了各城市的优势和短板,又能推动功能互通共享,加速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同时采取多个维度空间的措施可以加速某领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但应有序推动该领域的一体化进程,以避免短期投入大、沟通协调难度高、未来更新维护成本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熵值法的国土空间综合评价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空间综合评价是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前提和基础,文章根据"十一五"规划对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构建了国土空间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熵值法的国土空间综合评价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湖南省14个地州市进行了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可为有关部门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国家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之一.现代国家观念包括确定的国家主权和疆域,统一的国家意识,奉行主权在民的原则,国民以国家为最高忠诚对象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理论对中国传统的有"天下"而无国家的认同体系产生了冲击.同时由于政治重心的下移、现代生产的发展和民主思想的传播形成了一个以媒体公共舆论、士绅公共空间和城市网络所形成的公共空间.这一公共空间的扩展对于现代国家认同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世龙 《理论界》2023,(4):64-69
历史名人资源开发,使得原有空间的边界和疆域不断打破、重组和拓展。本文通过对历史名人资源开发的空间解构和重构,综合运用逻辑演绎法、空间分析法、实例检视法,诠释了从空间生产走向空间治理的逻辑脉络。研究发现,历史名人资源开发,作为空间分割的补位,其本质是一种对物理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的空间贯通。研究认为,历史名人资源开发的空间治理,超越着“历史与现实的对抗”,孕育出让资源活起来的新场面。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赛博空间”是一个新的空间,甚至是日常生活空间、多维物理学之外的第三个空间,因此,要像哥伦布那样发现并占领这个新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殖民。其实,网上空间只是真实空间的延长而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个去除其神秘化的过程。互联网只是一个联结人与人的通信网,在其中存在着的是人的世界,而不是离开人的另一个世界。要走出互联网所构建的这种“太虚幻境”,走出互联网研究者的浪漫情怀,回到真实的空间之中。由此联系到网上文化,其特征只是现实生活中文化特征的表现。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文化的多样性,网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就必然会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空间贫困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空间贫困是研究贫困的空间分布、贫困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项专门理论。空间贫困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基于可靠资料和客观透明的分析,促进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争论一个国家的贫困和不平等,以及需要为此做些什么,提供"看得见的政策建议。"在现阶段中国展开空间贫困的研究非常必要,同时更要强调坚持几项与空间贫困相关的政策措施:一是要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实行有效的就地迁移和小村镇建设;三是要提高农业生产性风险补贴。  相似文献   

7.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与传承对精神谱系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红岩精神通过物质性、社会性、精神性的建构搭建起多维的红岩视觉空间,并通过多元媒介进行全方位的传播。通过对红岩空间的“三元性”探讨,凝练出红岩视觉空间的丰富性、交互性和延展性特征并思考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空间传承与跨媒介传播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于京东 《江苏社会科学》2023,(2):105-115+242-243
近代以来,国家构建通常有着诸多不同的路径选择,现有研究更多关注“民族性”,而忽略了“领土性”,后者作为塑造共同体意识的一项独立要素,是基于地理和空间的尺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经由地图来呈现和表达的。早在民族主义兴起以前,这种地缘性的领土国家建设及其测绘制图的实践就已然出现,尤其是在17世纪后的欧洲,地图既是一种“显示器”,反映了外部的边界划定与内部的国土整合,也是一种“助推器”,促成了阅读、出版和传播基础上的意识形塑与认同构建,这两者互为表里,共同促成了疆域与国家历史书写的新面貌。地图的制作、编纂及其政治过程也就构成了一种不同于文字的、关于近代国家的图像志记载,而梳理这种地图之上的国家叙事不仅可以修补现有的国家理论,而且有助于推动一种综合了科学史、文化史与政治史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方略。作为"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文化对人地关系的现实切入和共时转换,不仅是"一带一路"境内国土开发的空间展示,而且是"一带一路"境外人化自然的空间拓展。在现实性上,文化国土的空间地域与土地文化的价值意蕴,构成了中华国土文化的空间定位与内涵意旨;国土文化的物态化转换与规划、利用、整治的价值刻写,形塑着土地开发的均衡国土空间;国土开发区位、结构与生产的空间集聚,演绎着文化物化与"一带一路"发展的空间对接。  相似文献   

10.
空间批评是结合了文化地理学和文学批评的一种跨学科的批评方法.空间批评经历了早期的空间社会定位、中期的空间文化研究以及近年来的空间的后现代属性研究等阶段.文学的空间研究将文本中的空间看做一种蕴涵多维文化信息的指涉系统,注重探究文本中空间的社会、文化及后现代属性,进而揭示文学空间的多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进程不仅具有时间的考量,同时还具有空间的考量。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无不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得以展开。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西欧相比,俄国的自然气候条件对其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和国家体制的影响更大。俄国疆域辽阔,人口迁移频繁,民族和社会结构复杂,其现代化进程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如果不对与空间组织机构和地理环境因素有关的问题综合体进行研究,就不可能充分地解释现代化的全过程,不可能揭示它所固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沈承诚 《学术界》2022,(10):29-37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呈现为“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结构化空间转型,辅之城市“增长联盟”对城市空间的逐利经营,城市内部空间分化问题日趋严重。如何在空间上消解阶层身份符号,促成话语融合,是国家空间治理的难题之一。传统现代性在空间分化治理上的功能困顿主要表现为:资本贪婪本性带来的积累危机引致空间极度扩张和残酷剥削、现代性对城市空间的形塑会抽空人类意义而带来人的异化,这些相应促成空间政治的兴起。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空间政治运行的核心行动者,以西部大开发、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等为代表的国域空间治理已彰显出巨大效能,而城市内部空间分化治理需要地方政府实现从经济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同时以央地税源配置调整和税种结构优化来逐步减弱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形成良性可续的地方财税体系,并在城乡有机融合、基础性民生公共产品均衡配置和城市科学规划等向度上促成空间分化的消解。  相似文献   

13.
空间理论是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它强调空间的社会、文化和地域的多维存在。空间作为社会的产物,它具有社会性和政治性。查尔斯·约翰逊在小说《中途》中通过构建主人公航海途中生存的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揭示出物理空间的移动与主人公的身份转变密切相关,心理空间的矛盾与冲突导致对身份认同的渴求,而社会空间则包含着复杂的社会、文化、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大卫·哈维的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及其生产"始终是大卫·哈维关注的核心问题,作为当代西方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哈维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空间探索传统,将空间问题作为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方面,并尝试将空间作为一个积极的因素纳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和阐述框架之中,这个逻辑主线贯穿于哈唯关于"空间与资本积累"、"不平衡地理发展"、"时空压缩与弹性积累"的理论分析中。哈维的分析视角是多维的,其研究领域涉及当代社会的各种空间形态,从"全球化"到"日常生活"、从"资本积累的全球经济空间"到"后现代的文化空间",而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哈维空间分析的方法论基础。在各种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话语强势中,哈维开辟了一条新的空间批评话语,提供了一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化有益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有学者否定夏、商、周三代国家广大疆域的存在,认为早期中国只是邑的聚合体,其疆域是不连贯的,尚未形成“面”的疆域观念。这种看法缺乏坚实的证据。夏王国应已大体确立了广域国家的疆域形态,商周时期又拓展而充实之。商王不只关注具体的邑,也关注邑间成片的领土。周王将土地和民众赐予贵族并根据需要对侯伯进行册封或徙封,均显示了周代疆域之广大。早期国家疆域的边界虽具有模糊性,但并非不存在。商代“内服”“外服”均是王廷设官以治理的区域,而周人对何处属其领域、何处非其领域亦有相对清晰的认知。夏商周三代与秦汉在疆域形态与观念方面并无本质不同,只是统治方式与强度有别。相较不连贯性,早期中国“疆”“略”有别的特征更具代表性。“疆”是王国设官征赋、实施稳定统治之区;“略”则是王国影响所及之区,其地通常不置常设机构,暂不属王国疆域,不过却属于其势力范围,也是其疆域的盈缩区。  相似文献   

16.
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研究可以为制定差别化国土空间发展战略提供依据.有必要从水土资源、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四个方面选择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分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较为明显,根据常用评价分级标准主要处于中等承载区、低承载区两级.通过对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数的聚类分析,将安徽省16个地市分为四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别化国土空间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空间立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满足我国航天事业日益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空间活动所面临的新问题的需要,更好地履行我国的国际条约义务,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应加快空间立法.我国制定空间法已具备充分的条件.空间立法应根据轻重缓急,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立法应根据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从我国航天实际出发,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立法.立法的内容应当促进航天事业、包括空间商业化的发展;应当以现有制度为主,争取有所突破,并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8.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种空间变动,从空间理论的视角审视贫困户的社会适应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江西省X县的易地搬迁实践为案例,描绘贫困户因搬迁所致的物理、社会和意义空间变动,分析多维空间变动对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和情感认同层面社会适应的影响,并建构出“空间变动—社会适应”的复杂解释机制。本文认为:易地扶贫搬迁实质上是一种“空间再造”,它改变了与贫困户相联结空间的“空间性”——由乡土性转变为城市性。在这种再造过程中,贫困户因其群体特性在空间耦合上呈现出“剧变参差空间中社会适应的分异”的特点。今后的搬迁后扶工作中,要注重推动由外力驱动空间再造转变为内部驱动空间再造,激发贫困户主观能动性,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9.
空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新领域。由于国际空间条约约束不力,国际空间合作程度有限,空间军事化已经成为现实并且难以逆转,航天威慑态势正在形成。本文分析了中国空间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研究了空间安全的特点,介绍了主要航天国家的动向,对如何加强中国空间安全进行了思考。强调,我国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加强空间安全,在继续加强领土权、领海权和领空权的同时,要控制空间,掌握制天权和制信息权,把我国航天优势转化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航天威慑力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空间的生产要坚持空间正义。空间正义要求保障人民的空间权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基本伦理诉求是以发展为基础,以平等为前提,以人民为中心,以多样性为追求。当前我国城市空间生产中存在着空间正义缺失的状况,其基本表征为空间的贫困、空间的异化、空间的同质化、空间的隔离化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空间生产的相对滞后、资本逻辑支配空间生产以及集体行为逻辑的存在。因此维护我国城市空间正义、促进我国城市空间生产需要采取三重维度的解决路径,即实现包容性增长、消弭资本逻辑副作用、破除集体行为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