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中国的外交方略发生了重要转变。巴黎和会期间,中国就山东问题据理力争,将“以夷制夷”为基础的既定方略转变为诉诸国际法进行抗争;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又通过主动参与国际条约体系、运用国际法准则制衡列强的方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以这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为起点,中国外交开始与现代国际政治逐步接轨。  相似文献   

2.
“五四”爱国运动前,山东各界进行了一场反对日本设立民政署的斗争。这场斗争是由当时日本在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设立民政机关引起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山东的侵略扩张。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日本趁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加紧侵略中国。8月15日,日本借口“英日同盟”,向德国发出通牒,要求将其胶州湾租借地无条件交付日本,转交中国。德国不予理睬,日本即于8月23日对德国宣战。9月3日,日军自龙口登陆,长驱南下,沿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处在被宰割的地位。在帝国主义国家关系中,战败国割地、赔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战后围绕德国战争赔款问题的斗争相当激烈。赔款问题表面上看来是德国履行“凡尔赛和约”对战胜国进行赔偿问题,但围绕这一问题的背后亦可看到几个大国在欧洲的争夺与勾结。英、法、美等大国出于对欧战略的不同,对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的人权保障朱广东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国际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焦点。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某些西方国家往往把“人权问题”作为对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于涉和施加压力的手段,他们奉行人权...  相似文献   

5.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山东问题看美日矛盾姚波在中国外交史研究中,对美国在本世纪初期山东问题上的态度,说法大相径庭。有人认为美国当时“颇有意主持公道”,有人则认为“美国自始至终以牺牲中国主权为手段与日本进行卑鄙的交易”,在巴黎和会上尤其明显 ̄①。本文同意...  相似文献   

6.
“英美派”是国民党政权内的一个重要政治派别,它缘起于清末民初国人的留学潮流.形成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外部环境。“英美派”政治上崇尚英美民主模式,经济上提倡国货、抵制日货.外交上主张联合欧美、抵御日本。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的外交重心转向美国,“英关派”在争取美国援助中国抗日的外交活动中大显身手,成为国民政府美援外交的积极推行者,为中国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十八世纪末,波兰贵族共和国被俄、普、奥三国瓜分后,波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从欧洲政治地图上消失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它才得以重新独立。在巴黎和会上,波兰问题成了和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它既反映了波兰力图恢复昔日“大波兰”国家的野心,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协约国在中东欧问题上勾心斗角的斗争。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是我国历史上规模空前巨大的农民革命运动。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与外国侵略者兵戎相见的农民战争,它在宁波和英法侵略者也有过一段直接接触、面对面斗争的历史。对太平天国攻占宁波期间的外交斗争进行探讨,将有助于了解我国历史上农民阶级的外交斗争。本文试图对太平天国在攻占宁波期间所进行外交斗争以及宁波为什么会成为太平天国外交斗争的一个激烈地区这两个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迅猛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扩大和加强,主权国家开展外交活动越来越倾向于运用经济手段为其国家战略服务,经济外交已成为国家交往的重要方式。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经济外交”概念写入政府正式外交文件中的国家,其经济外交的实践对日本经济大国目标的实现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自1991年“泡沫经济”崩溃后,持续的经济低迷使日本经济外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的日本,将经受一场近代以来继明治维新、战后民主改革之后的第三次重大战略转型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0.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外交思想,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争取中华民族完全获得解放并努力“促成世界大同的实现”,为此主张“一定要唤起并组织广大的民众”“使其觉悟的参加反帝国主义的斗争”,在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中联合“平等待我的革命势力及民族”即苏联和“被压迫民族的势力”,并且强调在同帝国主义列强进行斗争时要注意外交策略,充分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总体上来说,邓演达的外交主张不仅对日后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外交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而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建设过程中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而从一个侧面说明邓演达的确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同时表明邓演达外交思想在近代中国外交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当然,邓演达在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外交思想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但其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论20世纪50年代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问题历来是影响中美关系的焦点 ,美国为了阻遏共产主义势力的蔓延 ,从军事、外交、经济上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 ,企图“划峡而治之” ,制造“两个中国” ,对此 ,中国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坚持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坚决捍卫“一个中国”原则 ,从而粉碎了美国的阴谋。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主权的收回是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外交上的一个重大胜利,影响深远。顾维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外交活动家,他作为北洋政府委派的主要外交代表,参与了关于山东主权收回的国际交涉的全过程。顾维钧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上围绕收回山东主权问题同列强展开激烈交锋,运用外交策略最终赢得谈判成功。顾维钧在这一艰辛的对外交涉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世界战争债务问题是两次世界大战间美国对欧外交政策的一个焦点。围绕战争债务与德国战争赔款的关系,美国充分利用其债权国的地位,不断发展和扩大美国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力,以适应美国对欧战略发展的需要。本文论述了美国战争债务政策的发端,欧洲协约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向美国借贷上百亿美元的巨额债务,欧美之间就这笔债务的性质和解决办法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斗争。美国坚持必须偿还债务,战争债务与赔款无关的原则立场,但在具体解决债务问题时,则更多地采取了“现实”,“合作”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南方政府与德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8年至1924年之间,孙中山领导南方政府开展积极的对德秘密外交,其目的主要是在政治上建立中(南方政府)①-德-苏三方同盟,在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上争取德国的帮助,通过外援壮大南方政府的力量,最终实现中国的独立自主与统一。国内目前对孙中山领导的南方政府与德国的关系论述甚少。本文试图以简述孙中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德国采取的立场为引导,通过引用德文文献和德国外交部档案文件,论述孙中山的对德秘密外交以及南方政府与德国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来探讨这一时期的中德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武训传》是文艺界老前辈孙瑜同志根据武训“行乞兴学”故事编导而成的电影,它出现在建国初期的银幕上,不久就引起争议,后来发展成为批判运动,被称为新中国文艺战线上的第一场斗争,为以后文艺批评中大搞群众运动,乱打棍子、乱扣帽子、不分敌我的极左做法开了先例。一九八○年以来,在《齐鲁学刊》和《山东聊城师范学院学报》的积极倡导下,我们重新审视、评价电影《武训传》和当年对它的批判,给因武训问题而蒙冤受屈的同志平反昭雪,对历史上的失误进行深沉反思,对  相似文献   

16.
日本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视为“大正天佑”,以日英同盟为藉口对德宣战,以夺取德国在远东的根据地为最低目标,实现在华优势地位为最高目标。战后日本在巴黎和会上大力推行理想主义外交,获得了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益。不久,美英卷土重来,重返亚洲,逐渐加大了对日遏制,发起了召开海军军缩会议的倡议。因与美英实力悬殊巨大,日本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试图把华盛顿会议作为外交战略转向的试金石,但遭遇滑铁卢。其后,日本外交开始由理想主义转为现实主义,开始与国协调,华盛顿会议成了“币原外交”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外交舞台上 ,环绕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苏联等大国周围的众多欧洲中小国家 ,其外交取向大致可以分为投靠法西斯、保持中立和追随英法三种类型 ,它们虽不能决定欧洲“战”与“和”的根本命运 ,但它们多为大国竞相争取和拉拢的对象 ,其外交取向的选择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均势的“立”与“破”以及大国外交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革”初期极左错误给中国外交带来了极大冲击。周恩来采取一系列措施 ,抵制和排除极左思潮对外交工作的干扰 ,迅速恢复中国的外交事业。周恩来在外交领域的斗争和纠“左”工作 ,对中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考茨基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首领之一,是一个打着“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旗号的假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叛徒。考茨基主义是继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之后出现的一种国际修正主义思潮。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曾经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起过极为严重的腐蚀和破坏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危险。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同考茨基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个斗争是马列主义路线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路线斗争的继续。斗争的中心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还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根本问题。马列主义反对考茨基主义的斗争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胜利前进。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各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三国际的成立,宣告了考茨基主义的可耻失败和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在从一个“四等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进而走向政治大国之路上,经济外交功不可没。经济外交促成了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而经济大国的份量反过来又成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资本和基础。这尤为突出地表现在中曾根内阁大国外交构想的提出上。纵观这一系列发展演变的过程,不难看出,战后日本经济外交与中曾根内阁大国外交构想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