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互联网+养老”:新时期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潇  孙悦 《人口学刊》2017,(1):58-66
当"互联网+"与我国人口老龄化叠加,"互联网+"与养老相结合的趋势愈发明显,值得期待的是两者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毋庸置疑的是"互联网+养老"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现阶段的"互联网+养老"是一个从概念走向现实的养老服务新模式,智能设备、线上平台及软件和线下服务圈这三大板块促进了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匹配。然而,现实中"互联网+养老"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2.
我国将步入中度人口老龄化社会,推进老年健康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基础,跨越老年数字鸿沟是实现积极老龄化重要途径。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程序深刻影响老年生活质量,在老龄化和数字化交叠的背景下,研究互联网应用程序使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20年微观数据,利用OLS模型、倾向值匹配(PSM)、Sobel’s z-test中介效应检验和似不相关回归模型分析使用不同互联网应用程序对上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异质性。研究发现使用微信、短视频、影音和游戏类应用程序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倾向值匹配结果稳健。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互联网使用频次的升高,老年人使用微信、短视频、影音和游戏类应用程序对其心理健康的边际效应递减;老年人四类应用程序使用数量会显著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扩展老年人互联网应用程序的使用面可以显著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发现互联网应用程序使用会通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社会适应水平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应用程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受教育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建议树立老年人互联网应用程序使用新观念,助力老年人跨越网络使用鸿沟,扩展老年人互联网应用程序使用面,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是老年人减少金融排斥,享受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老年人对互联网金融的优点认识不足,参与率过低。为探究中国老年人参与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7年数据,从个人禀赋、家庭支持和区域发展三个角度构建了多维解释模型,使用分层Logit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受教育程度高和金融素养高的老年人参与互联网金融可能性更大;第二,家庭总收入越高、与子女同住和与孙辈同住均可提高老年人参与互联网金融的比例;第三,信息社会化指数越高省份的老年人越容易参与互联网金融。第四,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个人禀赋的影响减小,而家庭支持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始终显著。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唐丹  张琨  亓心茹 《人口研究》2022,(3):88-101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8)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倾向值匹配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讨论是否使用互联网和互联网具体用途对老年人社会网络及孤独感的影响,重点探讨社会网络在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孤独感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有助于拓展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降低孤独感,家庭网络在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对于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来说,互联网人际交往类用途可扩大其社会网络,进而降低其孤独感,家庭网络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互联网信息获取类用途也可以降低其孤独感,但却会导致老年人社会网络的萎缩进而又加重其孤独感,家庭网络在其中起遮掩作用。因此,应鼓励老年人合理使用互联网,积极融入数字化社会,缓解孤独感。  相似文献   

5.
数字鸿沟阻碍了信息和机会的平等获取,是现代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深入分析数字鸿沟对劳动力收入的影响有助于充分理解数字化时代的不平等问题,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从数字鸿沟的相关理论与实证分析两方面考察教育人力资本协同作用下跨越数字鸿沟对劳动力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跨越一级、二级数字鸿沟能够显著提升劳动力收入,教育人力资本可以加强互联网的增收作用,相比于低教育人力资本个体,高教育人力资本个体互联网技能溢价更高,高、低教育人力资本个体会形成收入差距,结论在采用互联网普及率和家人上网等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后,从小时工资、收入异常值以及收入样本选择三方面变换收入测度方式后依旧具有稳健性。分位数回归表明跨越一级、二级数字鸿沟对中等及高收入群体的增收效应具有统计显著性。建议继续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可及性和渗透性;着力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持续提升教育人力资本积累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互联网+人才”的示范性作用,通过促进互联网技术与人才的结合从而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竞争力,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人口学刊》2019,(6):44-55
本研究在积极老龄化的框架下,使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在微观个体层面分析使用互联网这一行为对老年人的健康、社会参与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主观自评健康、抑郁倾向和社会适应三个指标来测量健康水平;主要使用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参与项目数量来衡量社会参与水平。另外,本文还分析了使用互联网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使用描述统计、一般线性回归和倾向值匹配方法得到以下结论: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实现积极老龄化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使用互联网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水平,也能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还能够提高老年人整体的生活满意度。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功能越多,各方面指标的正向提升越大。在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中,不同的互联网功能(聊天、看影视剧、玩游戏、看新闻、购物、炒股等)会对老年人的各项指标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在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养老和智慧养老的背景下,应鼓励老年人接触和学习使用互联网,提高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率;为老年人提供接触和使用智能手机的途径;为老年人提供上网培训,使老年人学会使用网络的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存在鲜明的内部差异,不同互联网使用方式对老年人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从类型学视角切入,使用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分析中国老年人不同互联网使用类型对其社会适应水平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使用互联网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提升程度因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类型而异;全面型老年人从互联网使用中受益最多,社交-新闻型老年人受益最少,但与社交型和社交-文娱型老年人的差异并不显著;在接入互联网的老年人中,互联网使用类型层次与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之间存在“J形”关系;受教育程度更高的老年人能够更多地受益于互联网使用。应结合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差异精准施策,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与信息素养,以推动数字包容老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人口老龄化应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2010年到2022年,50~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群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从11.1%、4.9%快速提升至73.5%、54.5%。随着互联网在中老年人中快速普及,迫切需要借助新的专项调查数据来探究其中的最新特征和规律。通过分析中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入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中老年上网者互联网使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但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中老年上网者互联网使用时长适中,内部异质性强;中老年上网者面临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教育有所欠缺,网络安全素养有待提升;适度使用互联网对中老年上网者的健康老龄化和主观福祉均有积极影响。建议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和老年人个体共同参与,创建老年数字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9.
劳动者就业质量提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个人就业质量,包括客观就业质量和主观就业满意度两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个人就业质量,但对客观就业质量的提升效果大于主观就业满意度;分使用互联网的目的来看,发展目的的使用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效果最强,社交目的的使用效果次之,娱乐目的的使用对客观就业质量无显著影响,却对就业满意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男性和女性使用互联网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差异;中低受教育程度者使用互联网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大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城镇劳动者使用互联网对其就业质量的提升作用大于农村劳动者。机制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增强了个人就业能力,也提升了就业的职业层次,进而提高了客观就业质量;但对主观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存在两面性,互联网使用既因改善客观就业质量而提升主观就业满意度,也会因社会比较范围扩大易导致低估自己的相对收入水平而对就业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更多中老年人享受到了便捷的生活,同时互联网在中老年群体中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可以促进积极老龄化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首先使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并利用变量替换法和模型替换法进行模型稳健性检验,然后使用Logit回归模型对不同中老年群体进行异质性分析,最后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健康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心理健康”和“健康对生活的影响”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结果具有稳健性。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低龄、男性、农村、非独居和教育程度低的中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的促进作用相对更大。机制分析显示,互联网的使用会通过社交途径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但不会通过休闲途径和学习途径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  相似文献   

11.
我国老年人口的规模和比例持续增加,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使老年人的健康保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随着我国互联网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老年网民群体的规模迅速壮大,老年人使用互联网也对自身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了解互联网使用对我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机理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可以使互联网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进而促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使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首先对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状况和健康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再使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对老年健康的影响,并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和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然后使用广义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互联网使用影响老年健康的机制,最后运用分样本回归对不同老年群体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互联网使用通过社交途径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有正向影响,通过学习途径仅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正向影响,不通过休闲途径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互联网使用对低龄老年人和城市老年人的客观身体健康状况有更高水平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探究如何缩小性别工资差距,有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文章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经过替换模型、平行趋势检验、稳定单元处理效果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推动了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发展,而消费互联网发展与工业互联网发展提升了女性劳动力的相对收入,因而缩小了性别工资差距。异质性分析发现,“宽带中国”政策能够缩小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性别工资差距,体现出包容性增长的特征。文章的研究发现可以为在新经济形态下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女性劳动力地位及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一定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发现或接触更多有能力和有魅力的人,这可能会提高我们对婚姻的期望水平,进而导致婚姻满意度降低。那么,互联网使用与婚姻满意度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存在何种联系?真的会降低婚姻满意度吗?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Probit以及工具变量等方法考察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婚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会显著提高婚姻满意度。在人口流动的背景下,互联网使用提高了异地夫妻之间的沟通频率;同时,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休闲娱乐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情绪变得更为积极。一方面,更频繁的沟通和良好情绪会提高婚姻的结果值,另一方面,个体通过互联网获取了大量关于其他人婚姻状态的负面信息,反而降低了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值,使婚姻的结果值大于期望值,婚姻满意度上升。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这一效应更多体现在农村、男性以及低龄等群体中。人口流动加剧了农村夫妻两地分居的状况,男性更缺乏表达性,低龄夫妻间更具有激情。而互联网所具有的特性能够增进夫妻间的沟通,增强男性的表达性,同时也能够满足低龄夫妻对爱情的急迫感。在互联网使用内容方面,除与陌...  相似文献   

14.
商务网站是指一个企业、机构或公司在互联网上建立的站点,该站点的主要作用是发布产品信息、宣传企业形象、宣传经济法规、提供商业服务。商务网站是企业展开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是实施电子商务的公司或商家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交互界面,是电子商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技能偏向与农村流动人口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互联网普及和应用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互联网对于农村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需要受到高度重视.从技能偏向的视角,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基于理论假设,建立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基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农村流动人口的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角度,分析了互联网的发展对于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所导致的技能偏向,能够显著降低对流动人口就业时间的需求,不利于流动人口就业,但能够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性,有助于提升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基于研究结论,从提升流动人口信息素养、促进就业与社会融合的双赢以及提升流动人口劳动技能多元化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宣传教育是人口计生工作的首位工程,而新闻舆论则是宣传工作中直接影响社会视角最为重要的工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特别  相似文献   

17.
中国网络人口是依托于中国互联网平台活动的网络消费者、网络体验者与网络建设者。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互补共生、资源共建的整体发展日趋完善,数字信息化时代中国网络人口的人口基数、人口类型都得到了稳步发展。面对着数以亿计,同时具备现实场域特性与网络场域表征的中国网络人口,其人文内容选择、人文发展模式与人文市场定位的研究必将成为人口学特征研究视角下具有未来发展特性的研究命题。中国网络人口与数字人文发展研究是依托网络人口的自身特性与网络人文场域,在中国互联网市场日益完善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日趋平稳而又匀速增长的网络人口基数,关注网络人口的阅读定位、人文追求与精神诉求,进行整体的网络人文市场发展考量。  相似文献   

18.
社会隔离在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对老年人健康等一系列福祉产生消极影响。有证据表明当代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会通过各种机制预防或减少老年人的社会隔离。本文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减轻我国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老年人主观社会适应态度是衡量社会隔离问题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发现老年人互联网使用水平每上升1个层次,其主观社会适应能力提高0.037个标准差,这一结论在克服内生性偏误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这一效果主要通过提高老年人健康和幸福感知、认知能力及参加社交活动和与亲人朋友交往的频率来实现,个人主观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环境的融入能让老年人拥有更多自主学习新鲜事物的机会和随时了解社会进展的渠道进而提高老年人主观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本文还发现有效性不存在性别差异,而受教育程度更高、住在城市的老年人更能从互联网使用减轻社会隔离中受益。此外,不同上网活动、上网方式及熟练度起到了调节作用,视频娱乐和阅读方面的网上活动及更高的手机使用熟练度对提高老年人社会适应更有效。互联网技术可以成为消除老年数字鸿沟,解决老年人社会隔离问题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9.
张扬 《人口与经济》2012,(Z1):93-94
一、传统零售企业进军电子商务的背景分析电子商务无疑是目前最热的经济话题之一。首先用一组数据来说明: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6.2%;截至2011年6月底网络购物用户规模  相似文献   

20.
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是制约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发展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国情和数字化时代背景三重叠加的社会环境下,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问题亟待关注。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检验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的存在性和具体表现,以逐步检验回归系数法和KHB中介效应测度法检验数字鸿沟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客观存在,表现为城市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显著优于农村老年人。在身体健康方面,城市老年人健康得分比农村老年人高0.367分,互联网使用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为27.75%;在心理健康方面,城市老年人健康得分比农村老年人高0.306分,互联网使用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为15.17%。上述结果具有稳健性。互联网功能利用的差异为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形成提供了可能的解释,即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更多使用互联网健康促进功能,其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基于以上结论,社会各界应加快促进数字鸿沟的弥合,避免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进一步加剧。以数字技术的正向功能为支撑、公共政策为必要保障,通过全方位的资源投入与支持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社会,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健康促进功能,使城乡老年健康不平等状况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