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是什么,即美的本质问题至今未获解决。在这个美学基本问题上,美学研究陷于困境。从根本上说,这种困境是由传统哲学的局限造成的。摆脱美学研究的困境,必须对美学的哲学基础作批判性的反思,并且寻找新的哲学基点,从而在更高水平上解决美的本质问题,重建美学理论体系。美学在本质上属于哲学学科,而不属于一般的社会科学。美的本质问题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一个科学问题。因此探讨美是什么,必须先确定某种哲学框架,也就是说,必须先确定比美更抽象,更一般的哲学范畴。传统哲学确立了一个最抽象、最一般的范畴——实体。所谓实体,是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实在,康德称之为物自体,也称为本体,它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基质。在实体范畴的基础上,建立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实体的  相似文献   

2.
“美学到底研究什么”,即美学科学的对象问题,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讨论很久了。归结起来,主要是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是“关于艺术的一般理论”,其基本问题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即“关于美的科学”,基本问题是美与美感,或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美学对象问题讨论中两种基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①──这是马克思当年投向美学的一束夺目的思想光华,也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可是,究竟如何解释“美的规律”,在国内外美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种种解释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派认为,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就在它的美的规律,美的规律具体指“物种本质特征、物种的普遍性”,“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形象”等等。这种规律完全是客观的,早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着,它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我们知道客观世界中存在有自然科学的规律和社会科学的规律,而不知…  相似文献   

4.
论美趣     
美趣,即具有美的属性的趣,或者说是“有趣的美”。美趣的概念比“美感”要小,但比“谐趣感”要大得多。美趣的发生源在于那些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引人发笑的幽默、笑话、滑稽表演等;凡是能够直接或比较直接地使欣赏者觉得“有趣”、“有趣味”、“有趣味性”的美的事物,都可能是美趣的发生源。美趣,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即称为“趣”。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与西方美学中“审美趣味”这个概念不完全重合。作为美学名词的“审美趣味”,仿佛是一个边缘有弹性的彩罩.它把“从美的对象接受和引起的情趣、兴味”、“对美的对…  相似文献   

5.
古代哲学是建筑于实体观念之上的本体论哲学,古代美学则认为美是实体——本体的某种属性。近代哲学是建筑于实体——本体论基础上的认识论哲学,近代美学则视美为感性认识的对象。现代哲学是抛弃了实体观念的意义论哲学,它认为世界是作为意义对象而存在的。现代美学认为美不是实体的属性,也不是感性认识的对象,而是理性面对着的意义世界。审美消除了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因而美在主客观范畴之外),超越现实世界,领悟存在的意义,使人真正进入自由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名词解释     
美,美学(英:beauty·aesthetics,德:Schonheit·Asthetik)美学是以美为课题,考察美学思想的发展,亦即阐明美的概念演变的一门学科。对美和美的经验的探讨始于希腊。狄尔泰说,十八世纪以前,欧洲的美学受希腊美学的支配(狄尔泰:《诗人的构思》)。他所说的欧洲的美学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关于诗的形式的理论,不是美的形而上学。他本人在德国古典主义、罗马主义和德国观念论哲学的影响下,首次使对美和艺术的形而上学的掌握成为可能。兰德格雷贝从希腊美学中掌握了与亚里士多德并列的柏拉图的关于美和艺术的形而上学。这两种倾向在欧洲美学中根深蒂固地延续着(兰德格雷贝:《现代的哲学》)。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美?美的性质是什么?美究竟有哪些基本特征?等等。自古迄今,各国的美学家们都在为此苦苦思索,争论不休。建国以来,我国美学界也曾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仅就美的性质而言就有四种看法: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有人认为美是客观的,有人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有人则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这些美学家们,为什么对美学领域中的这些基本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作出今人满意的回答呢?我认为,原因之一是这些美学家们,在探讨这些基本问题时还缺乏一个科学的方法。他们不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按…  相似文献   

8.
法国当代著名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探讨审美经验,而他研究审美经验的步骤是:先对此加以描述,接着进行先验的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形而上学的意义。由经验而先验而超验,就是杜夫海纳哲学美学的逻辑构架。作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美学流派之一,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有自己独到之处,如果说由海德格尔到萨特、梅洛·庞蒂完成了一次由现象学的先验论向存在论的转化,那么杜夫海纳则顺着这一思路将哲学上的转变在美学领域完成,以现象学建立自己的美学认识论,以自然哲学建立自己的美学本体论。文章认为,杜夫海纳的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同一观(即美的内在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美学史上富有创造性的;但他把美学认识论作为非理性与科学认识论完全对立起来是偏激的。文章从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谈起,展开了杜氏的审美经验、审美对象、情感先验、自然想象力等哲学美学构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美学逻辑学的出现及其生命、审美的两极性、现代美学对于主观性研究的深入诸方面,探讨美作为一个流动范畴的含义及其价值。强调审美主观性形式具有情、意、象三方面的共同特点,真、善、美都要靠发现和创造,都要靠理性、意志和情感。它们具有两极性。人在这两极性的矛盾中处于中心地位。本文认为,人的哲学就是人对于真、善、美的发现和追求的文化批判的哲学。  相似文献   

10.
论美的规律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第一个前提。美的规律便是造就有生命的个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规律。审美是人作为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类社会的驱动力。丑作为美的伴生物,不表现人的本质,“审丑”永远取代不了审美。研究美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任务。为此,本文探讨了美的规律的宏观方面,并论征了它的某些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语义学美学     
语义学美学系20世纪资产阶级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流派,在美、英、法、意等国曾广为流传。就其理论与世界观的来源说,语义学美学跟语义学哲学有密切联系,其代表人物卡尔纳普、石里克、维特根斯坦等人曾宣布跟古典的哲学传统决裂,把精力集中于研究科学语言的方法。就美学而言,这些思想在新实证主义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把语义学美学的理论家们联结在一起的是对符号、意义与语言分析的兴趣。语义学美学代表人物研究的主要美学问题是:艺术与象征、艺术与语言、艺术与符号学。在这个流派的范围里,美学被看作“研究审美客体的方法体系”。从这里也就产生出语义学美学所特有的一种意向——用局部科学方法来暗中替换哲学分析,用现代语言学、符号学、信息论的科学工具来论证美  相似文献   

12.
论美是价值     
一、寻求美的本质应该从什么出发 毫无疑问,寻求美的本质要从现象出发。问题在于:如何理解这里的现象?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的现象究竟是什么? 一种观点认为,找寻美的本质应从美的事物如美的山水、花鸟、人物、作品等亦即美的现象出发;然后运用通常的分析、归纳的逻辑方法从这些现象中找出同一的东西,从而把握美的本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找寻美的本质应从美感经验出发。 我们认为,美的事物和美感这样孤立起来都不是探求美的本质以及一般美学研究中的出发点的现象。因为: 第一、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一回事,它们是有区别…  相似文献   

13.
《巴黎手稿》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诞生地。而其中“美的规律”问题一直是难度颇大且又较为关键的问题。何谓规律?从哲学高度看,规律是与本质等同的概念,“规律是本质的关系”、“规律和本质是表示人对现象、对世界等等认识深化的同一类(同一序列)概念,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就是说,“美的规律”实质上是从根源上、从本质上回答美之所以为美的问题,因而可以说它是一个涵盖面极为深广的命题。本文试从包含于“美的规律”这一命题中的“内在固有尺度”及其动态结构之一的主体审美能力问题,对“美的规律”的涵义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史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术史角度看,在关于“美本身”、美的认识与价值、审美心理与意识、中国艺术形式等方面,百年中国美学研究并没有质的进步。原因在于,20世纪在以“恶”的方式刺激、生产人类对美、自由的学术冲动与热情的同时,也把过多的非美学内容暗渡进美学的“知识学”框架中,并产生诸如“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善的形式”与“美的形式”相错乱等负面影响,从而无法建构一个“知识学”意义上的美学语境。只有首先对这些问题予以清理,才能为新世纪中国美学研究建立一个坚实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关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美的形成通过实践却对实践的功利性有一定程度的超越。生态美学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实践美学是在哲学美学中引入实践层面的思考,其投射到城市建设上就是:一座城市要有个性才是美。城市美的根源是多样的,但最终还是由城市中人的主体创造精神来决定。当代美学的救赎使命之一,就是通过“拆墙”来打破美学的“围城”,其在实践中体现为生态关学,这是哲学、伦理学和美学都背离了生态的原则之后尝试实现的一种美学回归。  相似文献   

16.
侯敏 《学术交流》2004,(12):14-17
当代学界对牟宗三的哲学思想研究较多,但对其审美理论很少涉猎。牟宗三美学思想的特色在于:强调中国文化生命中有一种“综和的尽气精神”,即英雄的、艺术性精神。牟宗三用儒家的心性之学,改造了康德哲学美学,建立了自己的道德理想主义美学,认为审美固然是一种判断,但它更具品鉴或赏鉴性质。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既有洞见,又存在着矛盾。从中国美学角度来看,真、善、美虽各有其独立性,但三者合而为一,“即真即善即美”。三者合一的关键在于善,在于道德之心,即实践理性之心。道德实践之心是主导,是人们建体立极的纲维。牟宗三“消化康德而归于儒圣”的美学运思,有助于国人确立中国美学的独特品质,实现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7.
高桥里美(1886、11、28——1964、5、6)是一位较有影响的日本哲学家。他在向日本引入并传播德国的新康德学派和现象学派方面作出过贡献。然而他在日本哲学界引入注目的地方却在于,他在批判西田和田边哲学的同时,以“包辩证法的全体性”的立场出发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因而在日本哲学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所以,有必要认真地分析高桥里美的哲学思想,研究他的哲学体系,这会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日本哲学发展史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美学的讨论是有意义、有成绩的。我认为在讨论中,许多同志着重研究了美的客观性问题,而忽视了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客观性问题,不等于美的本质问题,而解决了美的本质问题,美的客观性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从美的本质的角度来考察,我认为朱光潜同志的看法是接触到了美  相似文献   

19.
当前,随着美学研究的普及和深入,研究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许多同志勇于创新,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这是一种好现象。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离开美的特定内涵而任意扩大美学范围的倾向。门罗在《走向科学的美学》一书中曾写道;“美是什么的简明正确的回答便是,美是很多不同的事物,但还没有很好地了解,就把‘美’这个名词用在它们身上了。”这一方面说明人类在使用“美”这个词时缺乏严格、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也说明建  相似文献   

20.
张玉霞 《社科纵横》2013,(9):112-113
美的属性问题是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美的最初发生与功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切“实用的”就是“美”的。所以,美的对象的第一属性就是功利性。日常生活中,美首先表现为感官愉悦。即美诉诸于人的情感,具有愉悦性,能够引起人的情绪的强烈反应,在精神上给人以愉悦、满足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