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在俄罗斯法治进程中,受国家制度变革的影响,不同时期主导性法律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十月革命前到苏联时期,再到当代俄罗斯联邦,主导性法律观在历时态上展现出一个演变过程。宗教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十月革命前法律观念,政治因素则成为苏联时期法律观念的风向标,当代俄罗斯受理性主义法律思想的影响,社会因素成为法律观念考虑的主要成分。与前两个阶段相比,当代俄罗斯法律观根本性的转变,基于理论基本立场变化,法律工具论色彩淡化,法律的阶级属性让位给社会性,人本化的法律价值取向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2.
二前面我们论述了古鲁时期锡克教演变的种种表现,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下促成其演变的原因。 (一)莫卧儿人的迫害古鲁时期锡克教的演变是莫卧儿帝国统治中期北印度社会、阶级及宗教诸矛盾激化的结果。以奥朗则布为代表的莫卧儿中期诸帝长期实行种族压迫和宗教歧视的政策,把广大锡克教徒逼得走投无路,他们被迫拿起武器,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一锡克教自创立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我们所说的古鲁时期,系指锡克教史的前二百年。具体地说,是以16世纪初到18世纪初末代古鲁戈宾德·辛格去世止。为了行文之便,我们姑且以第五代古鲁阿尔琼的卒年(1606年)为界,把锡克教的古鲁时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锡克教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北印度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其时,入主印度已有数百年之久的伊斯兰教对异教的不宽容态度使其与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其他宗教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在此情况下,一些宗教大师致力于调和印度教和伊斯  相似文献   

4.
随着“文明冲突论”和建构主义的兴起和流行 ,以及九一一事件的冲击 ,国际政治中的宗教因素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伊斯兰教作为巴基斯坦的国教和它的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 ,成为我们了解和把握巴基斯坦对外政策的关键。本文从国际政治理论中对宗教因素特别是伊斯兰教的论述出发 ,探索伊斯兰教因素在巴基斯坦外交中的演变 ,为我们了解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民主是超越民族国家与各种不同文化界限的普世政治价值.但民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限制,如民主的价值导致个人地位的绝对化,民主给少数人假借民意独行专政的机会,导致所谓"民主的暴政".而宗教能够为民主社会的发展提供伦理资源的支持,并在一定范围内分担政治治理的压力.但宗教对于民主社会的发展既有功能担当,又产生负面影响,而宗教积极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政治以怎样的态度评判宗教,更取决于宗教将何种价值观融入政治活动领域.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政治、经济、宗教和教育以及外部力量等因素作用下,巴基斯坦宗教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当前,宗教学校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前所未有。宗教学校是社会下层实现自下而上流动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落伍,难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宗教人才。宗教政党以宗教学校为基地,成为一支不受政府控制的重要社会政治力量。部分宗教学校对巴基斯坦社会稳定及地区和国际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九一一事件之后,穆沙拉夫政府在美国压力之下推行宗教学校改革,但是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7.
宋丽萍 《唐都学刊》2012,28(3):84-89
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一直是影响印度国家整合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为印度社会的多元性质,地方政治成为推动中央地方关系良性互动的主导因素。印度地方分权运动在经历了最初的行政区划调整和要求全面调整中央地方行政、经济和立法关系后,逐步走向衰落。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关系的些微变化均来自于政治和经济形势转变带来的客观变化,而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中央地方矛盾冲突的解决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李宪建 《社科纵横》2007,22(11):60-62
区域产业的发展和人口因素的变化是城市化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城市化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区域产业和人口因素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我国要走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由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环境、城乡建设实践的严重偏差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等共同决定的。走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9.
李麦产 《创新》2019,13(4):49-61
借助于工业革命力量的强大推动,欧美国家的城市化在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逐步得到推进和实现,城市状况及各类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于欧美国家这个时期的城市化规律的知识,人们通过梳理、研究或总结,已经获得了较清晰的认知,而其中的丰富细节、具体面貌、嬗变过程等,限于当时摄影、录像等具象的信息记载手段的匮乏或不足,造成了人们至今对其认识尚比较模糊。其实,在欧美城市化的同期,涌现了一批文学家,他们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尤其是对城市的描写,能够让后人大致"看到"或"体味"到很多当时城市化的生动景象,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对城市史的研究,丰富对城市化的认识。文章选取若干作家的作品进行剖析,佐证文学中的场景铺陈与这个时期的城市化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宋丽萍 《唐都学刊》2007,23(6):116-120
印巴分治后,印度穆斯林身份认同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认同世俗主义政治、穆斯林集团意识的增强和宗教意识的增强。这一变化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大党世俗政策的衰微和印度教民族主义运动的复兴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从总体来看,虽然印度穆斯林的宗教意识在增强,但一直在世俗民主政治框架下调整自己的身份认同,而这对于印度社会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共生(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1世纪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之间的碰撞、摩擦乃至对立冲突将成为影响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那么 ,在全球化背景下 ,文化之社会功能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以及从发展中国家的权益计 ,第三世界国家在文化上应该如何作出反应 ,才能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冲突 ,这将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共生(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 2 1世纪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之间的碰撞、摩擦乃至对立冲突将成为影响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那么 ,在全球化背景下 ,文化之社会功能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以及从发展中国家的权益计 ,第三世界国家在文化上应该如何作出反应 ,才能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冲突 ,这将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城市化的历史发展阶段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力量。从其产生到壮大的近50年时间,这个特有制度下形成的群体由于资源占有的变化而在不同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不同特征。以资源为基本变量,农民工城市化的历史可依次划分为职业城市化→地域城市化→身份城市化→人的城市化这样四个阶段。而人的城市化是我国农民工城市化发展的最后阶段,也应成为当前学术研究和政策最需要关注的阶段。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下,我国农民工城市化将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制度逐步均等、就业环境人性化和个体素质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宗教与国家问题,是青年马克思最感兴趣的问题。十九世纪初德国封建势力的强大和资产阶级的软弱,决定了德国革命必须从批判宗教入手。马克思在对宗教的批判中,始终把矛头对准国家,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待反宗教的斗争。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辩证地阐明了宗教与国家的关系问题,这是他这一时期对政治理论的主要贡献。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曾受费尔巴哈影响,但马克思宗教思想的精髓在于超越了费尔巴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人们的社会关系,首先是生产关系出发,考察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今天,在研究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考察现实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宗教研究还要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展开,深入研究,探索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97-98年,霍金斯大学尼采学院的"外国政治研究所"同"伦理与公共政治研究中心"合作举办了"宗教与政治"系列讲座.波士顿大学经济文化研究所所长、社会学家PeterLBerger应邀作了主题发言The Desecularization of the WorldA Global Overview.应邀主讲的还有杜维明,Jonathan Sacke,George Weigel,Davie Martin,Grace Davie,Abdullahi A An Naim,他们依序分别就当代中国宗教、犹太教与现代世界政治、John Paul Ⅱ时代的罗马天主教、福音派的崛起及其政治含义、欧洲例外论及当代伊斯兰运动等发表自己的见解.报告人认为,近20年的事实表明,除了西欧,在当代世界宗教不但没有削弱,而且更加引人注目,对世界政治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对这一现象,伯格提出用Desecularization来解释.他认为,"现代化必然导致宗教在社会层面和个人精神层面的衰落,这个基本观点业已证明是不对的.现代化的确招致某些世俗化的结果,但是它同时也唤起强有力的反世俗化运动.而且社会层面的世俗化同个人意识方面的世俗化并无必然联系.……至少可以说,宗教和现代性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1]伯格接着分别介绍了本世纪末福音派的崛起、伊斯兰民族主义运动、南美和非洲的天主教的扩展等等,认为正在兴起一场宗教复兴运动,所以,可以预言"21世纪的宗教决不会比本世纪逊色"[2].本文认为,伯格等7位演讲人所列举的事实无疑是存在的,中国近20年有过一阵宗教热也是确实无疑的,问题在于怎样解释这一现象以及怎样评估它在未来政治和伦理生活的作用.文章围绕伯格的Desecularization理论作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实现四化过程中,特别是在当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城市问题,尤其是城市化道路,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我国城市化进程及目前水平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加深和生产关系改变的产物。城市化的过程,既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特点、作用和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它历史全面正确深刻地回答了关于宗教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我们做好宗教工作,建设和谐宗教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祖国统一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贯彻十七大会议精神的需要,也是当前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巴基斯坦国内政治与宗教的互动、国际政治与国内宗教的互动以及政治—宗教动员与宗教政党的互动考察了巴基斯坦宗教、政治与极端主义的关系。巴基斯坦政治与宗教的互动走过了一段从政府培植、利用宗教力量到完全失控的过程;国际政治与巴基斯坦国内宗教的互动推进了走向极端主义的步伐;宗教政党对于政治、法律、学校、军队、外交等方面的渗透,使宗教战斗性加强,宗教极端主义和好战的原教旨主义于是将国家一步一步地推向深渊。巴基斯坦重回温和、改良的宗教传统,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9.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领域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宗教状况的根本变化入手,探讨了理论界在这方面有争议的几个问题。文章阐释了宗教与政治的区别和联系,肯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宗教信仰已经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文章强调,共产党的任务不是“消灭宗教”或“利用宗教”,而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使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联合起来,共同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文章环绕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联系多来年政教关系的实际状况和存在问题,提出人民政府与宗教团体的关系应是政治上领导、宗教上自理,克服包办代替干预过多、,只依法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20.
"孝"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早已东传日本,并与佛教合流,成为日本国民的道德规范、宗教精髓、文化思想的重要内核之一。"孝"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受到了日本的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内涵与形式发生了不少变化,但至今仍然植根于日本社会的深层,制约和规范着日本人的行为心理、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的"孝",随着家长制的崩溃、小家庭的发展、社会的多样化、道德的相对化等因素的变化,凸显出质的演变。然而,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只要亲子关系存在,"孝"就不会过时,必将作为不可替代的道德理念,继续发挥统导作用与凝聚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