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代监察制度前后运行历时百余年。在这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它除了完全承继了唐和北宋遗法,具有与以往历代监察制度相同的共性外,又由于特定的时空及具体国情的差异而又别具一格,另有特色。 一、首开“台谏合一”之门径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自秦汉以来,延宕至金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但一直据其“监督百司,纠察官邪”和“献可替否,廷争面折”之职权不同。而将监察制度的执行机构分为察官和言官两大系统。察官以御史台为主,言官以谏院最为重要。在金代之前,历朝历代的监察制度悉为台谏分立,各有专司,泾渭分明,不相侵权,其发展亦沿两条轨迹行进,互不…  相似文献   

2.
毛阳光 《唐都学刊》2006,22(6):13-18
中国的灾害奏报与监察在经历了秦汉魏晋的发展之后,在唐代已经基本成熟,灾情的申报,官员的检覆、监察都已形成了固定的程序,在救灾中得到了执行,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唐代的报灾制度中一直存在着救灾与中央财政控制之间的矛盾,唐政府一直在为提高受灾地方政府应对灾害的主动性和效率而努力。唐代的报灾与灾情监察制度为宋元明清救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作为国家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历史上发挥过显著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监察制,则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历史地位。本文系《魏晋时期监察概论》(《浙江学刊1989.4)的续篇,两篇文章共同为魏晋南北朝的监察在整体上勾出一个轮廓。  相似文献   

4.
试论清代监察制度机能萎缩及其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官司法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特有的产物,它创始在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监察制度属于封建政权体系中的监控系统,在统治集团中具有一定的自律制衡机制,对封建官僚政治的有序、稳定和官吏的相对廉洁职守曾起过十分有效的约束、威慑作用。作者认为,时至清代,虽然监察组织、制度达到了比较健全和完备的程度,在特定时期监察制度亦起过重要作用,但无可否认,清代监察机关的作用较之前代历朝都大为逊色。本文就清代监察机能萎缩的表现尤其是就其萎缩的原因从君权强化、监察体制本身的缺陷和政治极端腐败、“首崇满清”等方面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卷首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本期“文化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袁第锐先生的《“龙的传人”说质疑》,从上古有关龙的传说到春秋战国时龙的形象以及秦汉时期龙与皇帝皇权相连的历史事实和资料,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龙这一形象在中华民族生活历史上的演...  相似文献   

6.
浙江在社会主义时期编纂的第一部新县志《建德县志》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建德县志》从1981年开始纂修,到1985年终稿付梓,它的编纂成书,代表了六五期间浙江的修志成果之一。《建德县志》首列大事记、概述;中设建置、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人物、社会等专志共七编;后置附录。全志凡七十五万字,记载了建德自建县以来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既体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又着重记述了现代历史,尤其是当前的状况,是一部颇具特色的新县志。《建德县志》的“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法,纵贯古今,上自三国孙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建县,下迄1983年,记述了建德县历史发展中的大事。并从便于读者查考的角度出发之对原寿昌县(公元225—1958年)行政区域的大事,凡寿昌建县到撤销这一段均单独记载,放在建德县,后。这种记述方法,对由两个以上县合并而成今天行政区域的县,在志书编纂方法上,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建德县志》的“概述”编,没有采用通常那种概述全貌,勾勒轮廓的记述方法,而是从水县地方特  相似文献   

7.
禁忌是一种民俗事象。所谓“禁忌”,我国古籍早有记载,如论述秦汉以前各种礼仪制度的儒家经典《礼记·曲礼》即载:“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汉书·艺文志·阴阳家》中的“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大概是“禁忌”...  相似文献   

8.
1 谈到我们对上古史的更新认识,首先,就是黄帝,是不是确有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第一个提到的就是黄帝曾和炎帝在“阪泉”发生过的三次大战。“阪泉”是北京市官厅水库以北地区的古称。过去旧史学界都认为这是春秋战国以后的“神话传说”,甚至有的讲到黄帝,说这是秦汉以后才出现的传说人物,认为中国上古史是“层累”建设起来的。这是前辈历史学者顾颉刚氏的著名观点。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认为不是。这是因为,除了《五帝本纪》、《竹书纪年》、《帝王世纪》之外,关于黄帝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了。在黄帝与炎帝“阪泉”三次大战之前,黄帝还曾经作过未知吉凶的占卜,《左传》僖公十三年就有关于这个占卜的记叙。可见这个黄帝并  相似文献   

9.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务院于1993年8月发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十二章“回避”,对公务员回避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任官回避制度在我国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某些西方国家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回避问题。本文就我国历史上各类任官回避制度产生的原因和实施效果,以及西方国家针对类似问...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北方远古先民在两万年前多批次地经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成为美洲的最早开发者的历史,已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在我国战国、秦汉时期就出现了对白令海峡以及这一地区产生的神话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伏胜《尚书大传》:“北方之极,自丁令北至积雪之野,帝颛顼、神...  相似文献   

11.
国家机器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产生的,而官制则是国家机器结构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的官僚制度,起源于战国,其实它保有许多奴隶社会的贵族统治的痕迹,如君位的继统制度、宗法制度、封爵制度等。作者以前编写过《历代官制概略》一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现在在原书“奴隶社会”部分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心得,对中国奴隶社会的官制作一些探讨。一国家形态 (一)氏族机构发展为国家机关——宗统与君统合一中国历史上尧舜禅让的时期,已经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由于私有财产的出现,到禹时,部落联盟的首领,实际上已经成为贵族,自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以后,政权已开始集中于一人之手,权力很大。据《左传·  相似文献   

12.
古代快递又叫“急传”,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相当早,秦汉时期,全国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隋唐以后,对快递不快、泄密等违规行为已有严厉的惩罚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较完整地论述了秦汉监察制度的渊源、作用和演变。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使其政治制度存在“自净”机制和调节作用,以保持封建社会的生命力。监察制度即其具体表现之一。汉武帝时期构建较完整、作用较显著的监察制度,是承继战国、秦代以来的监御史制度逐步完整和发展起来的,是封建经济形态阶级统治实际需要的结果,同时也是汉代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只有在封建王朝的兴盛期,才能起到澄清吏治、巩固政权的作用。王朝颓势时,它本身也会变质。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变化,是同社会的发展阶段同步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奴隶社会何时结束,封建社会何时开始,学术界历来分歧很大。本文考察了自西周至明清各个阶段的奴隶制状况,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西周、春秋时期奴隶制虽有各种表现形式,但在社会生产中居于次要地位,当时已进入以封建生产方式为主的封建社会;战国、秦汉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奴隶制残余在封建社会内又出现畸形增长;魏晋至明清时期一直遗存许多奴隶制残余,其中北朝、元代和清代奴隶制还一再有所强化。它深刻地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是曲折前进的,一个新的杜会制度诞生后,旧制度总要顽强地残留下来。本文从探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奴隶制状况着手,对中国古代社会史的发展作了宏观的辨析,它充分揭示了社会变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历史学研究会编辑的《现代历史学的成果与课题》概括了1 980~2 0 0 0年的研究动向,其中的第一卷名为《历史学方法论的转换》。任何人从中都看得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学研究,尤其是日本现代史研究处在转换时期。用安丸良夫的话说,从2 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战后历史学”到“现代历史学”的“决定性的转换”,使得国民国家论时期以后的近代史研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说这2 0年的转换期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成果,其中包括前文提到的《历史学方法论的转换》、《展望日本历史》丛书(东京堂出版,2 4卷)、《战后历史学再考———超越“国民史”》…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对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建国以后形成的具有等级制特点的身份制分层体系 ,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解体 ,并向经济分层转化 ,具体表现在 :农民开始突破户籍身份制度 ;官本位制逐渐衰落 ;档案身份已被突破等。社会分层体系的解体与重构 ,极易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为了避免社会的冲突与动荡 ,就要使我国由经济分化时期转入“白领”阶层与中间阶层兴起的时期。(《现代化对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李强 ,《东南学术》2000年第2期)●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工作满足感存在差别。国有企业职工的物质满足感明显低于外企职员 ,…  相似文献   

17.
黄金台和《红楼梦》王人恩乾隆五十年(1785)以前,《红楼梦》尚流传不广;乾隆五十年以后,《红楼梦》始流传开来①;而《红楼梦》风靡一时,形成“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社会风尚,真正成为一门专门学问——“红学”的时期,已经到了程甲本刊行的乾...  相似文献   

18.
许富宏  杨青 《唐都学刊》2003,19(3):131-134
秦汉在地方政治制度的探索上,经历了不同的历程。秦延续传统一步到位实施郡县制,汉片面以秦亡为教训,历经数代三个阶段的艰苦探索,最终也确立了郡县制。两朝的历史及治国思想是形成两者不同的主要原因。秦汉确立的郡县制从根本上瓦解了我国早期带有浓厚血缘关系的世袭制度,催生了官僚制度,给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标志着自夏商周以来沿袭已久的职官制度出现根本性的变革,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9.
唐代经学是我国经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处于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唐代经学的发展及其演变趋势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因而,对唐代经学的研究,应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研究唐代经学的流布与变迁,必须首先探讨经学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才能有效地、科学地把握唐代经学的演变趋势及其历史地位。《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序》对我国经学的发展过程、特点作出了概括:“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 《总序》认为,我国2000年的经学“凡六变”,而唐代经学正处在魏晋南北朝至北宋庆历时期的第二变之中。总括这一历史…  相似文献   

20.
易宁 《求是学刊》2007,34(3):131-133
秦汉郡县制与罗马行省制,是中西古代帝国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作为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与行省制有相同之处,但也有较多的不同之处。分析此两种制度之异同,对于了解中西古代帝国的政治体制以及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都是有意义的。秦汉郡县制和罗马行省制的形成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是早期国家(邦国和城邦)向帝国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秦国在武公时,已经置县。秦武公出兵驱逐陇西天水一带的族和冀族,灭虢,在此地设县。不过,此时的秦还是一个僻居西部的小国。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