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伟大的革命先驱者——鲁迅,在他战斗的一生中,十分关怀和重视儿童一代的成长,他始终把希望寄托在新生一代的身上,坚信“将来是子孙的时代”,为此,他呐喊着、奔波着、战斗着,并为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儿童教育思想。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是他世界观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并随着他的世界观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具体来说,也就是经历了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陈鹤琴论儿童与儿童教育周爱国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是极其丰富的。本文拟就他的儿童观及其儿童教育思想作一评述。一、儿童不是“小人”,应当尊重其人格思想支配行动,在儿童教育上亦然。1921年,陈先生发表了我国...  相似文献   

3.
陈鹤琴是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史上一位功绩显著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筹创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的实践为我们后人举办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关于“特殊教育意义”、“特殊儿童心理”和“特殊儿童教育”的观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理论。纵观陈鹤琴的特殊儿童教育思想并加以全面的认识和研究,将有助于中国特色的特殊儿童教育理论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论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重视儿童教育,他从打破“黑色的染缸”、“救救孩子”的呐喊出发,质疑中国传统教育,倡导“以孩子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在文学作品、文学评论乃至私人信件中,他对儿童教育作了冷静的观察与思考,从教育观念、教育环境、教育手段与教育材料等方面提出了革故鼎新的意见。这些意见虽然是针对他那个时代特点提出来的,但由于旧的教育思想还残存在今天许多人的头脑中,因此它们对21世纪的儿童教育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1914年4至5月间,鲁迅参与筹备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这是5月20日闭幕仪式上的合影。后排右起第三人为鲁迅。鲁迅归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对儿童少年的教育非常关心,也颇有心得。到教育部后,除了响应蔡总长的提倡美育,写出纲要性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外,还翻译了很多儿童教育的文章,如日本高岛平三郎的《儿童观念界之研究》,日本上野阳一的《艺术玩赏之教育》《儿童之好奇心》等。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是鲁迅参与组织的一个大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七年,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公学鲁迅周年祭日的演讲辞中,有这样一段深刻的评述:鲁迅“并不是共产党组织的党员,然而他的思想、行为、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化的。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现了更年轻的力量。”应该怎样理解鲁迅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我们党是怎样争取、教育鲁迅的;鲁迅又是怎样以一个非党的布尔什维克,自觉地站在党的旗帜下战斗的。对此问题,下面想沿着鲁迅思想发展的轨迹,谈些粗浅的认识,只能是管窥蠡测。  相似文献   

7.
把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研究他的作品和文学思想的人很多;把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研究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人也不算少;把鲁迅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研究他的革命业绩的人虽然不多,但在上述两个“伟大”的研究中多阐述了他的作品和各种思想对中国革命的重大影响,这一方面的研究成绩也还是不小的。唯独对“鲁迅与自然科学”这个题目进行全面研究,形成一组“论丛”,旁证博引,把鲁迅一生著译中凡是涉及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思想,全部介绍给读者,形成了既通俗易懂,又深入全面的一部“科普读物”,象公盾同志的约三十万字的《鲁迅与自然科学论丛》,还是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他始终在思考着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他的思想里,过去、现在与未来彼此勾通,互相联结,从而形成一条向前延伸的线索。这,便是思想家鲁迅的思路。正是在如此思路的导引下,鲁迅展开了他对于中国儿童的深刻思考,他清晰地看到了“顽劣、滞钝都足以使人没落、灭亡,童年的情形,就是将来的命运”。在此,将儿童的命运与民族前途联系起来,面对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相似文献   

9.
生命意识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鲁迅与曹禺是现代文学史中的佼佼者,两人在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鲁迅站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其生命意识主要是围绕着“国民劣根性”而展开。在对国民进行批判、剖析的过程中,鲁迅一面反思,一面也产生了浓厚的悲剧性和深切的孤独感,进而感到绝望,然而他毕竟还是不肯放弃绝望中的一点希望。随着时代的推移,鲁迅所批判的国民逐渐觉醒,开始对自己的生存困境进行思考与挣扎,在这种背景下,曹禺思考角度也相应发生变化,由鲁迅时期的“唤醒”、“批判”转为了“探索”,他把目光集中于“人”本身,探索着人对于精神自由的渴望,故而他的生命意识更多的集中于人们对自由的追寻与斗争。与其他作家直接在文章中发出悲叹与呼吁不同,鲁迅与曹禺作品中的流露出一种巨大的悲悯意识,并且这种悲悯意识是以一种潜藏的方式显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因为儿童精神及其文化的人文性特质,儿童教育的人文化不仅是一种现实的文化需求,更是儿童教育的永恒命题。儿童教育的人文化表现为儿童教育的人文性精神和人文性精神的儿童教育两个方面。儿童教育的人文性精神体现为对于儿童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观照与尊重,而人文性精神的儿童教育则是以培育、释放儿童的人文性精神为宗旨,并有形式上的学科教育和实质上的教育过程两个层次。儿童教育的人文化在其根本上实现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生命本位”是福禄培尔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观点,也是福禄培尔在透析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基础上提出的 时代命题,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教育价值。在《人的教育》中,福禄培尔将生命哲学思想引入儿童教育领域,这源自于他对传 统教育强制、严苛干预儿童自然发展现实的批判和回应。福禄培尔立足儿童成长发展基本规律,认为儿童生命的本来“颜色” 是最纯粹、自然、本真的“原色”,教育只有遵守和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秩序才能回归生命本真,从而达成教育意义和兑现儿童生 命价值。福禄培尔“生命本位”教育思想是反身当前教育中背离儿童生命秩序积弊,弥合传统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断裂的创新 性言说,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仍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礼教的父子观以血缘的“恩”为基础,通过自然化,复制着王权专制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恩”中的血缘之爱被礼教秩序异化为“毒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礼教父子观被新的儿童教育观所否定。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出以爱代恩、幼者本位,从根本上颠覆了礼教父子观的合法性。海婴出生后,鲁迅大体按照这一观念来实践:尊重孩子的天性,以无功利的爱和科学的知识教育孩子。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下,鲁迅的父子观及其实践是儒家家庭伦理向现代转化的一个具有启示性的例证。  相似文献   

13.
马卡连柯是苏联卓越的教育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在创造性的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建立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体系.家庭教育思想是其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尖锐地提出了苏联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在《父母必读》、《儿童教育讲座》、《家庭教育问题讲演》、“家庭与学校的儿童教育”等专著和论文中,提供了许多生动事例,广泛地讨论了儿童家庭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以及儿童家庭教育艺术等问题,提出了不少积极的、带有规律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快乐处方     
彭怀仁 《社区》2002,(18):1-1
曾有一位少年问一位智者:“我怎样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智者送少年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 少年依智者之言走过他的人生历程之后,也成了一位智者,他是一个愉快的人,也给每个见过他的人带来快乐。 智者的四句箴言好比一帖快乐处方。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编辑家,一生对儿童教育理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他在批判与继承传统儿童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儿童教育思想,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儿童教育理论。他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做人",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以儿童生活为中心,教育方法则主张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学做合一。叶圣陶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及其实践,体现了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可以为当前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给喜剧下了一个定义,即“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从而与“把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相对。鲁迅的这种喜剧观,具体而深刻地渗透在他的小说创作之中,因而使他的许多小说具备着引人注目的喜剧性。我们研究这种造成喜剧性的喜剧手法,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鲁迅、学习鲁迅,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1 喜剧存在的前提是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如果反映于人物的身上,往往是表与里、言与行的不一致即“名”与“实”的错舛。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的:“剧中人物只有在自己并不严肃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作为一个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的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18.
用作人是最早重视儿童教育的中国现代学者之一,也是最重视儿童个性并努力以理性科学的态度为孩子自由的精神世界说话的学者.他的儿童教育思想是丰富的、系统的,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他重视儿童主体性,提倡对儿童实时性教育等先进教育理念在今天仍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旧中国交嬗之际,儿童的身体属性在特殊话语体系下发生改变。鲁迅基于人道主义与进化论的逻辑理路,提出了“幼者本位”的儿童观,重新估定儿童身体。鲁迅在“呐喊”中执着地找寻儿童身体,儿童被塑造成亟待拯救的受害者,作为反抗传统的标靶。鲁迅在“彷徨”中迷失了儿童身体,把孩童禁锢于幽暗的文化传统,用犀利的笔锋挖掘出儿童身上潜隐的“劣根性”,以死亡、市侩或残忍的儿童面貌来见证这新旧交接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长期以来,人们讳言鲁迅的人性观和人道主义思想,把鲁迅描绘成一个只讲阶级性,而不讲人性的形象。这是鲁迅研究中的一种倾向。这种研究虽然注意到了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却没有“顾及作者的全人”,因此也影响了对鲁迅思想和作品的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看鲁迅到底有没有否认人性,和他在作品中是怎样表现并描写人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