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由于创作主体身份的不同 ,对知青上山下乡这一段历史的解读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知青出身的作家 ,往往感情代替理智 ,解说历史时不由自主地用虚构的历史或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代替全部遭遇的历史真实 ;而非知青出身的作家 ,虽然以旁观者的身份撰写历史 ,但难免以偏概全。所以未来知青小说的走向 ,就是以客观公正的态度 ,启开尘埃遮蔽的历史 ,还它以本真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知青小说”主题的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对中国新时期的“知青小说”,从主题的演变上进行梳理,以此勾勒出它的发展与嬗变轨迹。知青小说主题的演变经过了伤痕、反思、跨越三个阶段,一次比一次向纵深拓展,它显示了一代作家追踪新时期文学思潮的消涨起伏,运用时代所给予的最新眼光,在对这段生活不断咀嚼、品味、解读中,推动知青小说一浪高一浪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知青小说的发展进入一个哲理性的层面。这种哲理性表现在它对生活的思考更加深刻,更为显著的是知青作家们在知青小说中展现出来的对于人生新的认识,自我的反思、觉醒,人主体地位的确立,还有80年代中期由"寻根"而来的对民族精神传统哲学的追寻特别是对老庄哲学的继承。  相似文献   

4.
知识青年曾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我们共和国的历史写下过充满悲怆与困惑的一页。描写动荡岁月知青们蒙受的苦难与创伤,讴歌一代青年曾经奉献出的青春与热血,叙说他们重返都市后的追寻与搏击,无疑是新时期知青小说的共同主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段历史早已过去,而知青的人生轨迹仍在继续延伸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对知青小说的审美风格作一个宏观的描述,既探讨知青小说的总体风格,也探讨在每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从倾诉批判中体现的浓烈悲剧性,到苦闷感伤、悲壮高昂、绵远幽深的意境,到冷峻纪实的风格,集中展示长达十多年的知青小说斑澜多彩的风貌,从而勾勒出知青小说审美风格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知青文学是我国二十世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主体是知青小说。大多数的知青小说家多采取或哭诉、或讥讽、或咒骂的方式来展示“他们”那段“刻骨铭心”的悲惨境遇,而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却让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所特有的真诚与“英雄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7.
知青作家的创作,最初与“文革”后中国文学的主流保持高度一致。随着创作的深入,不少知青作家开始从自身的经验中超脱出来,注意到了更具普遍性的人性人生,逐渐由单一的知青立场向民族文化立场和民间立场转移,创作开始走向分化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以温情来叙事,并以人性善为核心,对冲知青年代传递给人的膨胀的压抑感。他秉持人性理想主义的写作姿态,在文本中调和了知青内心世界的主体性与时代需求。这一叙事风格是梁晓声对北大荒文化、北大荒军垦文化记忆和想象的一种表现方式。他温情叙事的美学选择以现实为立足点,充满了对人的关怀和温馨的讽刺,使其知青小说成为温暖现实主义文学的标杆之作。  相似文献   

9.
并非像批评家所说的那样,《米调》这部小说是在肯定"知青理想"。小说通过记述者记述叙述者所叙述故事的方式,拉开了记述者与叙述者不同的价值立场,让读者去思考、分析叙述者所叙述出来的"知青理想"。因此,小说不仅没有赞扬"知青理想",恰恰相反,它是在认真批判和反思"知青理想"。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70年代末期出现的知青小说开创了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先河。但是 ,今天重新审视知青小说 ,就会发现其创作上的某些局限性 ,诸如“自己写自己”、单薄的人物形象、雷同化的结局等等。  相似文献   

11.
知青作家在文革前和文革时期文学能力训练的真相及其文化原因,是一个至今尚未被充分揭示的问题.尽管个人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境况不同,但知青作家大多在少年时代接受了良好的文学启蒙,文革"派性"斗争时期经历了集中的文学阅读,上山下乡时期又处于具有文化优越性的社会位置,所以文革时期其文学创作能力即已累积形成.实际上专制和动乱不可能覆盖整个历史时空,其"空隙"处必然滋生出人类对文明的向往和个人的天赋与才华之花.  相似文献   

12.
从铁凝小说诗性与智性的小说语言策略出发,探索了铁凝的小说在叙事策略上始终坚持着自己独有的生命体验,其叙事策略体现在诗性描写与智性幽默两方面。铁凝将诗性因子融入小说创作,将营造氛围、铺设情调提高到文本的核心与精髓,在散淡的故事和模糊的人物身上寻找生命的意义,使其小说具有了明显的诗化倾向;智性幽默是铁凝对生命感悟的另一种方式,在情节设置上她采用一种适度的夸张,使小说获得了荒诞的意味。  相似文献   

13.
知识分子阶层思想具有复杂性,又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时代内涵。阅读知识分子形象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和时代。新时期以来,学院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危机,也揭示了人类在现代生活中灵与肉分裂的危机。这些小说虽然表现出批判的勇气和尖锐,但思想深度稍显不足,通俗有余而优雅不足。  相似文献   

14.
知青作家在 80年代表现出“神奇土地”拟构型、“知青苦难”状写型和“远村岁月”感悟型三种精神姿态。其共同的心理基点 ,是知青时期“生命乐园”失落后的命运自悲情结。心理逻辑分别表现为“殉道”意愿及其自我维护、自命优越及其自悯自谅、自伤身世及其对乡村的“他者”意识  相似文献   

15.
庐隐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是男女恋情.她笔下的知识女性有青春的欢乐,有对爱情(包括同性恋)的憧憬和向往,而爱情的缺憾又使她们忧郁、悲哀、痛苦.她们对婚姻生活普遍感到失望甚至恐惧.庐隐从对社会人生、女性命运的认识以及自身经历的深刻体验出发,把女性人物的情感设定在愉悦--悲哀的维度上,使小说具有凄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比较丁玲与郁达夫初期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他们初期小说创作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以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为主题;都以知识青年为主要描写对象;都极力渲染知识青年的性苦闷;并都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个人的印记;也都强有力地冲击着封建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到,由于性别身份、个人经历、栖身环境、创作理念等方面的不同,他们初期小说创作在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情节构造和创作主题等方面是存在明显差别的。另外,如果将两人初期小说创作放在他们整个小说创作当中去考察,还可进一步看到,他们初期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并预示了其后来小说创作不同的具体走向。  相似文献   

17.
青春三部曲是村上春树走上文坛最初的作品,它字里行间折射出作家自身生活的境况,透露出作家的思想情趣.三部曲中的几位女性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长相一般,经历平凡,社会评价不高,这种大众脸谱使她们具有日常化、生活化的特性.她们主要作为男主人公性伴侣的身份出现在文本中,各自不同的行为所蕴含的温情感动了男主人公,成为他们牵挂依恋的对象.解读她们,可以帮助读者较为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女性意识,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