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研究是当代藏族文学研究领域占据着重要位置的研究模式.文化研究对发掘当代藏族文学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历史内涵,呈现当代藏族文学的地域文化特征,揭示文学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意识,提升文学作品的文化品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文化研究也存在着诸如忽视作品审美因素、忽略文化的现代变迁、泛文化认同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昊 《中国民族博览》2016,(10):102-103
文学语言审美的模糊性在整个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文学作品是真实环境的写照,其中的模糊性也是真实情景的体现.文章对文学语言审美中模糊性进行了简述,旨在通过对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究,提高人们对文学语言的认识,掌握模糊性的审美艺术.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族图案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每一种民族图案都蕴含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体现着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艺术价值。民族图案通常会和一些艺术设计作品同时呈现,其立足于传统,体现着传统的美术精神和民间艺术。图案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体现着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在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的民族图案依然能够被创新和应用,并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学语言审美的模糊性在整个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文学作品是真实环境的写照,其中的模糊性也是真实情景的体现。文章对文学语言审美中模糊性进行了简述,旨在通过对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究,提高人们对文学语言的认识,掌握模糊性的审美艺术。  相似文献   

5.
藏语广播电视语言文字是否规范,体现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西藏的具体实践.语言文字的准确、贴切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节目的真实性和作品的审美效果.因此,用词、状物、叙事要有分寸感,对事物的表象、内涵的表述要准确,比喻要恰当,形容要贴切,联想要合情合理.文章以广播电视节目中出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为例,分析其负面效应,并论述了广播电视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的《红楼梦》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都采用了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叙事手法,借以谱写一个庞大家族的历史,同时展现了作者自身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叙事手法之比较,凸显其文本特征上的异同,对于提升传统叙事小说的审美艺术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丽华的<走过西藏>作品系列是文学与人类学结合的完善典范,作品具有独特的地域风貌和审美风格.从审美体验看马丽华的创作,可从中窥见她由一浪漫诗人成长为文学人类学作家的心路轨迹,也可观照出她由激情放歌到理性烛照的写作历程.  相似文献   

8.
梭罗选择散文作为其主要的创作形式是受到西方文体传统、19世纪美国历史文化语境及其个人创作取向、精神特质等方面影响的,这恰恰反映了梭罗的审美追求及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油纸伞为传统的日用手工雨具,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产物,是世界上使用最早的雨伞.石鼓镇,位于湖南省湘潭县.石鼓油纸伞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着制伞工匠的精湛技艺、审美文化和审美情趣.本文详细介绍了石鼓油纸伞的历史、发展现状、制作工艺和流程,探究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创新结合运用的更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朝鲜族服饰蕴含了朝鲜族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特征,其面料及其制作工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简洁明快和色彩和谐统一的朝鲜族服饰更是成为朝鲜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文化的统一.讲究通过物象传神韵的朝鲜族服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特征,简洁和谐的自然美趋势也渗透到朝鲜民族的特征之中,成为一种服饰上的独特审美情趣,演变成为朝鲜族服饰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11.
恰白·次旦平措是我国著名的藏族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主持编写的<西藏通史>是解放后我国藏族学者用藏文编写的第一部西藏通史,为藏族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文章通过恰白·次旦平措史学代表作<西藏通史>和部分文学作品的解读,阐述了他"还史以真,寓情于文"的双重学术追求思想.对恰白先生考证源流、辩章学术的史家风范与坚守传统诗学、注重发掘民间文化资源的文学观念进行了解读.从而彰显了治史与经文互为渗透的恰白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作为学科的中国现代文学于20世纪20年代初现端倪,50年代正式形成,并在20世纪后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数代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这门年轻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各自在文学史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文体研究和社团、流派、思潮、创作群体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3.
清代满族人的汉语北京方言表达能力升至高水准,满族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的"京腔"艺术性语言,也跟进于本民族的语言拓展,标示出高水准。清初满族刚刚登上汉语文坛不久,他们的诗人即一反中原文学引经据典、高深莫测之传统,蹊径独辟,是以天然、浑朴、俗畅、晓白著称;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最能代表满人文学成就者,非满族小说莫属,其一以贯之的长处,也首推语言,曹雪芹《红楼梦》、文康《儿女英雄传》,以及清末大量涌现的满人京语白话小说,还有子弟书、八角鼓等俗文艺,无不引领中国近代早期白话创作风骚,开启现代"京味儿"文学先河之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察瓦龙,是西藏东南部察隅县境内的一个行政乡,位于怒江中上游卡瓦格博神山西侧脚下,与西藏芒康、左贡以及云南德钦、贡山、独龙江相邻。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察瓦龙鲜为被外界所知,故出现不少误读其历史文化之现象。其中,关于“察瓦龙”这一地名称谓来源,目前以“炎热的峡谷地区”作为解释见诸著作、论文、游记等,然此释义尚似乎有望文生义、错讹阙漏之嫌。  相似文献   

15.
在西藏当代史上,民主改革时期的历史非常短暂,然而就在这一时期西藏的音乐创作却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出现了众多颇具影响力的音乐作品。文章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紧紧围绕西藏当代音乐事业的自身发展实际,以当代音乐事业中的翔实资料为其研究基础,对西藏民主改革时期的音乐创作进行客观分析和理论研究,试图揭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基本面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白寿彝先生不仅在交通史、民族史、宗教史、中国通史以及史学史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其早期的朱熹研究亦非常值得重视.他不仅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朱熹撰述进行严密精审的考证,而且超越了单纯的考证层面,反映出通贯的历史意识和划分历史阶段的思想;不仅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通过全面、深入地分析第一手资料,准确把握朱熹著作的思想核心和主...  相似文献   

17.
成吉思汗(1162-1227)是蒙古族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也是蒙古文学史上的特殊人物形象———永生不朽的传统人物形象。从文学史研究角度看,可以说成吉思汗形象是蒙古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学现象。蒙古文学史上的成吉思汗从原型性艺术形象发展成为神化的成吉思汗形象和理想化的成吉思汗形象。成吉思汗形象植根于蒙古民族的成吉思汗崇拜文化,形成于蒙古人的成吉思汗崇拜心理,并具有时代性。  相似文献   

18.
传说在西藏早期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藏早期历史的研究中,传说的作用还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以传说为切点,通过藏汉文资料的对比分析,就会发现:传说不仅是文字产生之前历史的最重要载体,并且在文字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对历史著述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西藏早期史著中的传说和传说中的历史真实进行分析和辨别,无疑会对西藏早期历史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方人类学电影史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鲍江 《民族研究》2001,(2):86-96
在人类学理论史和纪录电影史背景下,本文对西方人类学电影的历史作了梳理。着重评价自活动摄影机诞生以来出现的人类学电影主要潮流及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并且对摄影机技术的发展对影片制作和作品风格的影响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20.
汪洪亮 《民族学刊》2013,4(6):63-77,116-117
文章通过爬梳各类文献和档案资料,对著名藏学家李安宅与于式玉先生生平事迹及学术成就进行了逐年排比,为学界进一步深入相关学术史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