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如果你无意于以陈染或陈染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例如以陈染为个案深入女性写作的腹地,或借陈染的本文操练一下颇为有趣的症候式阅读;那么,阅读陈染大部分小说或散文,你大概不会体验到津津有味的感觉,你甚至可能会生出些许厌倦,尤其是当你一篇接一篇地阅读《潜性逸事》...  相似文献   

2.
周兴杰 《探求》2004,(5):73-76
以女性之躯为灵媒也许是陈染这样的作家不得不然的选择.她以纷繁的叙述构造了一则知识女性神话,延展出一条分裂、孤独而悬浮不定的女性意识曲线."超性别意识"是陈染面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尝试性回答.  相似文献   

3.
杨莉 《学术交流》2006,(7):163-165
陈染的小说《声声断断》以个人体验的方式对生活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了她的矛盾、苦闷。她无法摆脱“精神深度”的纠缠,走出内心回到现实中来。《声声断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另类、真诚、自然的陈染。陈染把日常生活吸纳到无限的内心空间里来,创造了一种既陌生又极具诱惑力的文学情景。她用“流水账”式的独特形式,叙述了她的生活、思想、情感,把生命与艺术交融到极致。她有意拆解故事,并刻意强调时间。《声声断断》表达了陈染的生存哲学。读《声声断断》不啻与陈染作一次倾心的交谈。  相似文献   

4.
蒋艳丽 《社科纵横》2007,22(1):91-92
张洁的《方舟》和王安忆的《弟兄们》代表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女性建构自我的不同倾向。本文将两位作家的女性观和书写态度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焦点,从“谋生与谋爱”、“做人与做女人”两个角度进行比照解读,从中梳理出女性追寻自我本体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潘世圣 《浙江学刊》2012,(3):96-103
“人力车夫”和“城市街景”,是《满韩处处》与《支那游记》之“中国叙事”的典型场景,其中对“污浊”“混沌”“无秩序”等负面元素的描述颇为醒目.不少文献资料证明,此种“中国像”并非特殊的个人记忆,而是东洋“他者”的某种共同记忆.在这类“中国叙事”结构的背后,作家对中国古老文明文化的憧憬想象与目睹现实的乖离、日中两国社会现状的巨大反差,加剧了作家对中国的负面感知;近代以来世界性的中国话语建构、特别是“东方主义”观念也参与其中,限制了作家理解亲近中国的内在欲望.“绅士”式的矜持和优越感令他们难以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完成对中国的深刻体悟;而近代帝国列强的殖民欲望、脱离文明驾驭的霸权强权方式,也深刻地嵌入在时代背景中,潜在地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6.
1978年的“改革开放”给乡村带来了巨大变化,《篱笆女人和狗》、《轱辘女人和井》和《乡村爱情》等当代电视“乡村剧”,通过影像故事参与了“现代化叙事”,反映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乡村剧“现代化”叙事的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表达了理想情爱与社会普遍价值观的不可调和的主题,中国女性作家王安忆的《荒山之恋》等作品,也反映了这个主题。虽然国籍与性别不同,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性爱”与“死亡”的关注,揭示了人类反抗社会压力、寻求自我救赎的美丽而又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贺苗 《学术交流》2006,(5):163-166
陈染是20世纪女性个人化写作的领军作家,她将个体视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以其前所未有的孤寂、凄美、绝望,传达出女性个体所独有的身体、心理体验。她思索着人的孤独,憧憬着死亡的美丽,并将其指向人的生存价值。可以说,孤独和死亡意识是贯穿陈染小说的两条主线,也是其小说所要展现的更为深远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传统婚恋观管窥刘玮在肯定与认同《红楼梦》的民主主义倾向与反传统锋芒的大前提下,本文想从一个“小”问题出发,即从几位“红楼”少女如何处理两性关系问题着眼,管窥作家对儒家伦理观念(主要是女德规范)的承传。换言之,本文不涉及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整体评...  相似文献   

10.
宋代的“道学”诗人,往往在诗中大谈“性理”之学,通篇都是议论和说教。严羽针对这种“以议论为诗”的倾向,提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的见解,这是切中时弊,很有见地的。列宁指出:“人类的一切活动,不能离开感情而存在。”文艺创作更是一种强烈的感情活动。优秀的作家总是怀着强烈的爱憎感情来评价生活,以自已的全部感情来孕育艺术形象的。因此,古今中外有识见的作家文艺理论家,都十分重视感情对文艺创作的作用。陆机在《文赋》中很强调“情”,刘勰明确地把“情”列为艺术形象的四因素之一,并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写道:“艺术是这  相似文献   

11.
邱崇 《阅江学刊》2013,(6):141-145
《论语·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有特定所指,不是指全体女性。这句话之所以会产生很多误解是由《论语》创作时的语境丢失造成的。但具体指哪些“女子”和“小人”,在现在没有可靠的材料的情况下不便于作主观猜测,付诸阙如可能是更为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1975年,当代女作家林京子的《祭场》荣获“群像文学新人文学奖”与“芥川奖”,接着,《上海》 (1983)获女作家文学奖; 《三界之家》 (1983)获川端康成奖; 《现在安息吧》 (1990)获谷崎润一郎奖;广播剧《酱鹅肝与公仆》(1995)获艺术作品奖; 《长时间写成的人生记录》(2000)获野间文艺奖; 《林京子全集》获“朝日奖“.可见,林京子获得了以当代作家为对象的各种奖项.作为当代女作家,林京子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写原子弹受害者的体验.她以自己的原子弹爆炸受害者为出发点,始终贯穿“反核”的人生姿态,她的创作态度在当代女作家文学当中,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男性诗论与女性诗人的“隔”——朱淑真研究中的一个问题胡元翎作为女性诗人,南宋朱淑真的诗词集《断肠集》一问世,就面临着众说纷呈的评价。而统观这些评价,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隔。隔的原因即在于,以男性视角与评价标准去要求、衡量一个女性诗人,不能正视女性作品...  相似文献   

14.
袁红涛 《唐都学刊》2003,19(2):31-34
同是陕西作家奉献给当代文坛的三部现实主义力作 ,从《创业史》到《平凡的世界》 ,到《白鹿原》 ,其艺术风貌却有很大差异。现实主义对现实的反映与作家看取现实的角度 ,与作家对政治、人性乃至历史等“现实”形态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密切相关。作家身处的文学时代变化了 ,作家的“现实观”改变了 ,“现实主义”的创作就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同时在经典文本的歧义和缝隙之间也显示了现实主义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李春兰现代文学巨匠巴金在30年代以《灭亡》登上文坛,又以“激流三部曲”(简称“激流”)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流”像璀璨的明珠在文坛放射出永久的光芒。它对于广大革命青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在...  相似文献   

16.
“邻壁之光,堪借照焉”——读刘立善著《日本白桦派与中国作家》复旦大学李振声年前,由于友人热心推介,获读刘立善先生近著《日本白桦派与中国作家》。这部由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推出的比较文学专著,厚达600余页,逾50万言。过年前后,我花了差不多一个...  相似文献   

17.
杨滨 《唐都学刊》1995,(6):36-41
论《诗经》中“兴”的“起情”作用杨滨《虞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大概是我国文字记载中年代最早的对于诗歌创作的本质及作用的认识了。所谓“志”,据闻一多在《歌与诗》一文中的论证,“志”在汉语发展史上大致经历过由记忆、记载到怀抱(情...  相似文献   

18.
“自由”市场经济给妇女带来的“好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由”市场经济给妇女带来的“好处”[德]C.默勒尔《贫穷是女性的》──这是1985年出版的一本书的名字。大多数穷人是妇女这一事实,至今在德国和其他国家并无改变。一项最新(1993年)的微观财产调查表明,1993年,德国所有职业妇女中月纯收入(包括各...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国学术界开展了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讨论。这个问题的讨论,是由《光明日报》五月二十九日登载的艾恒武、林青山两同志合写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引起的。《光明日报》、《文汇报》、《大公报》、《北京日报》、《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先后发表了讨论文章。七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的《学术研究》,发表了王中、郭佩衡两同志合写的《就“合二而一”问题和杨献珍同志商榷》的文章,对“合二而一”的观点提出了反驳。这一讨论正在进一步开展。现将有关文章的论点简介于后,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选》分类,一般认为是37或38类,近有人提出39类说,即卷44“檄”下有“难”一体,而常见各《文选》版本皆脱,此说引起学术界的争议。本文从《文选》的版本、目录等方面加以考证,同时,又详尽考察了“难”体在汉魏六朝史书、总集中的著录情况,并对“难”体与相近各文体间的关系进行了辩析,对“难”体的产生和发展也作了清楚的论述,进而指出,《文选》以“难”体单独列类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