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为父亲整理出版《画传》时,发现了他遗留下来的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而写的“关于我在解放前的交代材料”(写于1 96 8年1 0月2 2日晨,劳改队)。在“交代材料”中,父亲明确地写着:“白孟愚是我在解放前所有往还的人中最接近的一位朋友。”在那字里行间,深深地印着他们的挚友情谊,以及父亲对他无法掩盖的思念。在那惨无人道的十年浩劫中,竟然如此毫无顾忌的流露,这是因为父亲从不讲假话,内心也就坦荡荡。父亲所写的“交代材料”,至于是否会给他带来什么意想不到的“麻烦”,他也无从去想!父亲的挚友白孟愚先生就是白亮诚先生,大…  相似文献   

2.
已经48岁的旭仁花,指着照片中那个蒙古族姑娘告诉我说:“那就是我,离毛主席多近啊!”至今,她还非常清晰地记着1964年6月12日这个难忘的日  相似文献   

3.
琼岛寻美     
我的双脚一踏上海南岛,就接受了风的拥抱,雨的亲吻.海南的风,热烈中裹着温馨;琼岛的雨,匆忙里含着柔情.这风,陪我漫步于芳香四溢的椰林,聆听万泉河边那委婉缠绵的歌声;这雨,托着浓郁的菠萝蜜的甘甜,伴我饱览五指山那超凡的气势.当我第一次来到"天涯海角"三亚的时候,我的心被海面上那一片片白哗哗的"珍珠"敲醉了,神思也叫那甜滋滋的清风吹得飘飘欲飞.凉丝丝的透着清香的雨点儿匆忙离去,使本来就清幽秀丽的三亚市更加灿烂明媚.呼吸着那  相似文献   

4.
闹寨     
闹寨“闹寨”,老土话,城里人管它叫“玩耍”。每每青山融尽缕缕炊烟,寨里的老人一个个端着老大的海碗,珊珊走出古色古香的木屋,三三两两来到寨子风口那几株根须盘’6通今的风水树下,或席地或倚石,你挟我碗里的菜,我吃你碗里的饭,那场面很“共产(餐)”,尔后侃...  相似文献   

5.
三进瑶山     
8月下旬,湖南隆回县小沙江区《春到瑶山》摄影图片在首都展出,96张大幅彩色照片占据了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之窗”整整30个窗口,每天吸引着王府井大街成千上万的游人。你看,那悬挂在高山上的云梯般的田土,那红花绿树掩映的吊脚楼,那身着绚丽古雅花裙的瑶家少女,那火塘照耀的红润的脸庞,……像瑶乡生活浓缩的蜜汁,给人以甜丝丝的感觉。可是,谁能想到,四年前这个区还是湖南著名的老穷乡呢。我三进瑶山的印象,象小沙江水,在我回忆里流淌。……  相似文献   

6.
不知为了什么,无论见识过多少美丽的城市,我却总是向往着那里。 不知为什么我总是只要有一丝机会,就想去看看那座神秘的小城。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此生若还有一件遗憾,那就是没有真正成为喀什的儿子。我说不清楚对喀什怀着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虽然它清晰地时时在我胸间涌涨。它不是嫉妒也不是后悔,它不是浪漫的幻想更不是梦,它只是一种因为觉察到“没有那样活过”而导致的深刻空虚。 十几年来我多少次写到喀什。近来我似乎觉得紧急,甚至提笔就只想写它。可是写了,出版了,对着苍白的文字,那是苍白的自己啊,我如怔似痴,心中久久漾…  相似文献   

7.
柳芭和维佳     
牛颂 《中国民族》2015,(12):84-84
去年底,我看了纪录片《犴达罕》,片中主人公“维佳”在影片结束时说了一句话:“如果有更文明社会的警察向我开枪,那就开枪吧。”随后黑屏。可我明明听到一声枪响,那子弹像是直射我的胸膛,脑子“轰”的一下空白了。  相似文献   

8.
名家小传     
年轻的母亲背上措着希望,锄下播种黄金。一块绣花的棍裸,包住个幼小的生命。自己还年纪轻轻,就做了孩子的母亲。石榴树下在高山上挖地,在云雾里耕耘。使出了双份气力,付出了两倍辛勤。在青青的山坡底下,在高高的吊脚楼旁,有一对明丽的星星,在石榴树下闪亮。这就是苗家女儿,坚贞不屈的爱情—照耀着我的门窗,照耀着我的脸庞,照耀着我的微笑,照耀着我的惆怅。呵,那不是星星闪亮,是两道爱情的目光,把盛开的花儿追寻,将成熟的果子张望。在青青的山坡底下呵,在高高的吊脚楼旁。我一颗火热的心儿,己挂在那石榴树上!名家小传~~…  相似文献   

9.
为梅而来     
胡港 《民族论坛》2004,(7):61-62
<正> 梅是靖州人,每每对我说起靖州的杨梅,就一脸的灿烂,孩子样的噘起杨梅般乌红的小嘴:“靖州那红的乌的,那核桃一样大小的,那甜的酸的,酸酸甜甜……真的好美味!” 窗外,雨滴滴答答下着,正是杨梅成熟的季节,馋得我的嘴里也酸酸甜甜的,我想,什么时候能走一趟靖州,去尝尝那酸酸甜甜的杨梅啊。 有人敲门,门口站着一个山里汉子模样的人。全身被雨湿  相似文献   

10.
当弯弯的流水蹦跳着欢快地驱逐冬的脚步当芬芳的马蹄弹唱着催醒草原绿色的梦幻哦我登上钻塔向你问好你那悠悠的牧群你那拔节的春草我打渤海湾来打戈壁滩来带来了马头琴的情思我打青纱帐来打芭蕉林来带来了百灵鸟的嬉闹  相似文献   

11.
那还是我刚到贡山县的第二天.清早一起床,县委的老和赶忙披上衣裳就朝院坝心奔去,他朝高黎贡山那道尖岭望了一眼说道:“难得的好天气,今天我要拆洗被子.”我纳闷:昨夜是倾盆大雨,现在东峙的碧罗雪山还是迷雾重重,怒江峡谷依然细雨纷纷,怎么可能是晴天呢?然而,不久确真的云消雾散,是个大晴天.一天,人们又说要下雨,于是,我仔细观察,只见碧罗雪山顶空碧蓝如洗,怒江峡谷万里无云,可高黎贡山那道尖岭却蜷卧着一小团黑色云雾,没过  相似文献   

12.
“闷街”     
俗话说;脚走江湖口是路。几十年来走南闯北,无论是那舟船密麻的水泽港岔;还是那纵横若织的胡同里弄,就凭心析口问,我皆是悠悠然如踏故土。然而,就在我眼下踏着的故土——只有一条独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县城——保靖,我倒“闷街”(迷路)了。呜呼,怪哉! “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贺知章这个一千多岁的古人倒是发了个颇通人情的感叹!但他,毕竟只是摇头于他离家而后生的娃娃,并未责怪他那曾经溜熟了的街巷。而我,且不言儿童不识,就是少时同窗,擦肩而过竟稍无驻足又何足叹哉!几十年的时日刀剑,早已给各人的面容刻下了无数更容的  相似文献   

13.
建个网站叫“雪域风情———告诉您一个真实的西藏!”西藏———一个令人神往的圣地,那白雪那蓝天那太阳那藏民还有那动人的歌声,很久以来就在我心里绰约生姿,有时想起这神秘的远在尘嚣之外的“世外桃源”,我就按捺不住甚至连血液都像要沸腾了。为了踏上这块圣地,我...  相似文献   

14.
重进苗山     
每逢走进苗山,我总是喜欢在老房东二婶家落脚。今天,我又来到苗山,自然,我是向着二婶家走去。一年多的日子不见,二婶越发福了。看她那满面红光,就知道她日子过得有甜头。二婶见我,突然一怔,然后十分兴奋地说:“云仔呀!是你回来啦!一年多来可望你得很哩!”说着连忙放下手里的簸箕,帮我取下背上的被包,招呼我休息、喝茶,还连忙从厨房里端出来一碗冒着热气的红茹粥塞到我手里,对我说:“走这样远的山路,一定饿坏了,快吃一碗填填肚。”我一边喝着粥,一边回答她问我的问题,真像慈母关怀远归的儿子一样。忽然她停了停又笑着对我说:“云仔呀!这回可折磨你啦。令夜恐怕又要在这里搭个临时铺罗!”说着她用手指了指我第一次睡地铺的地方。我调皮地回答说:“那里都行,只要是在二婶家,挂钩也得。”但我转念一想:“我的老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论坛》2011,(1X):60-65
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那是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为什么我心里涌动着激情,那是因为我深爱着这个民族。蓝军,血液里流淌着澎湃的民族情感,所以,他常常满怀深情地奔走于全国各地,为民族经济交流和发展牵线搭桥。民贸会,一个非盈利性机构,聚集着开国元帅的后裔,中华各民族的精英,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务院相关部委领导的引领下,做出了一件又一件充满真情大义的实事。从民贸会一诞生就注定要打上深深的民族烙印,这份不舍的民族情怀,如一根无形的线,放飞着她的高展,也牵引着她的依恋。  相似文献   

16.
三月思乡情     
我记得,三月的—故乡的黄昏,‘海蓝江、伽娜琴,系住我跳跳的激情。“阿爸吉”笑呵,双肩耸动,“阿妈妮”跳呵,追着悠扬的鼓声;腾空的秋千把歌声荡起,彩裙兜住飞舞的春风。我记得,三月里—家乡的歌声,田野里、清泉边,那沸腾的情景。呵,我勤劳的民族,和祖国的脉搏一起跳动;呵,我繁忙的故乡,是祖国春天的缩影。我猜想有一天回到故乡,沿着村旁那熟悉的田埂,那时候,一夜的笑语,一夜的春风,还我三月思乡的春梦……三月思乡情@朝鲜族 @金珠玉~~  相似文献   

17.
我的理想     
说起我的理想,那便是爷爷的眼睛,阿爸的目光,阿妈的笑容,我的记忆促成的。生长在海南岛的我,从呱呱坠地起,身上便已注上了大人们真诚的爱心与殷切的期盼。从小,我便沐浴着海岛温馨的阳光,享受着徐徐吹来的椰林的风,倾听着椰林间的山歌鸟语。  相似文献   

18.
我在原始林里踏勘.发现桦树上吊着一个摇篮。那镶骨的木框已经腐朽,那鹿皮的带子也霉迹斑斑。摇篮,静静地吊着.被埋在浓密的树叶中间。倘若一阵狂风吹来,它马上就会坠落地面。摇篮啊,你经过多少风霜雨雪,你吊在这里是哪载哪年?你裹缠的婴儿是否叫虎狼吞噬,那婴儿的父母又遭致何种灾难?摇篮呵,为何不回答?你象刀子搅痛我的心肝!你引我追溯那过去的岁月,你使我泪水滴在酸心果的叶片—在祖国被蹂箱宰割的年代,“逃山谣”伴着猎民躲进深山。含辛茹苦度岁月呀,鄂伦春濒临灭绝的边缘!轻轻摘下树上的摇篮,让它接待兄弟民族的参观。紧记住今昔的甜和…  相似文献   

19.
每当踏上山湾里那条婉娗的山道,我耳畔就会响起“嘀哒、嘀哒”的马蹄声,大红枣那威猛又可人的样子,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20.
悲哀的收藏     
有人说:搞收藏的人都是吃饱了撑的.可我觉得我不是. 你看,临街的住家户扔出来一个半大坛子,那不是辽金时代的“茶叶沫”吗?那造型,那釉色,不是很有一种蒙古大汉的粗犷和威风么? 我找到那户人家,没费很多口舌就卖给了我.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