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围绕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考察了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相联结的流通过程,创立了科学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原理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得出来的,那么,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经济是否适用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及到这个问题。列宁、斯大林对此也作过明确的论述。列宁指出,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分析,“甚至在纯粹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不也有Ⅰ(V十m)和ⅡC的关系吗?还有积累呢?”(《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人民出版社1976年12月版第3页)斯大林说:“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一切基本原理,不仅对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不少经济理论工作者把资金说成是社会主义经济特有的范畴。这是值得商榷的。资金的本质是什么呢?马克思曾指出,资本家的资金就是资本(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第685页、第26卷Ⅱ第625页)。资本是由货币转化而来的。一般货币是交换的媒介,它在生产中并不增殖价值;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生产中则会增殖价值,其增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用于生产的货币(价值)由于在生产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或带来了剩余价值,所以也就转化成了资本。由此可见,资本就是用于生产并带来增殖价值或剩余价值的价值。既然资本家的资金是资本,所以,从本质上看,资本家的资金也是用于生产并带来增殖价值或剩余价值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读了高凤歧同志《论(资本论)中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文(见《河北学刊》1983年第一期),颇受启发,但对文中提出“做为《资本论》起点的商品,只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的见解,不能苟同。由于弄清楚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性质这个问题,不但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对《资本论》理论体系的理解。因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高凤歧和其他同志讨论,请教。 我认为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即第一卷第一篇所研究的商品),其性质不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到说明: 第一,资本主义商品是具有特殊经济规定性的商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多次指出资本主义商品是按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商品,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是资本的产品。这种商品,《资本论》简称之为商品资本或“商品产品”,用符号 W’表示。作为资本主义商品,从逻辑上或历史上讲,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马克思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整个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逐渐从法学和哲学研究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从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手稿和著作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接受与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具体过程。《穆勒评注》揭示了李嘉图的价值及其规律的理论失误并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认识到了“劳动”概念的复杂性,为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准备;《神圣家族》从社会物质生产角度审视了价值问题,并认可将劳动时间作为价值衡量标准的主张。《评李斯特手稿》认识到了交换价值是商品的抽象属性,劳动力商品的观点初现雏形;《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作为科学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生产成本与商品价值的关系。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哲学的贫困》发现了商品价值量的规定,《雇佣劳动与资本》则充分揭示了价值的社会属性。梳理这些早期文本的演进脉路,我们发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是相互交织与促进的,特别是他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依然是批判当代 资本主义的锐利武器 马克思研究和创作《资本论》的目的,正如他自己指出的,“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第一卷,第11页)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论》彻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  相似文献   

6.
一、资本经营中的“资本”的含义为了深入理解资本经营的内涵,首先有必要重新认识和理解“资本”的含义。资本,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表述:“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表明资本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资本成为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揭露资本剥削现象的同时,把资本合理盈利完全归为剥削所得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其一般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皆存在内在缺陷。这些理论缺陷是怎样存在于马克思严谨理论体系中呢?本文将用“超质劳动”“集成劳动”等概念给予合理解释。文中将重点结合马克思发现的“商品价值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成反比”规律、“相对剩余价值与生产力成正比”规律,在肯定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合理内容同时,指出其否定资本家创新劳动的片面性以及“先进生产力‘天然具有’论”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试论“剩余价值”的实质性差异王孔琳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揭开了资本主义历史时期无产阶级深受资本家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其经济理论、科社学说的基石。随着社会...  相似文献   

9.
现代企业制度人本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工具到人:人在产业制度变革中的意义企业制度或产业制度,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它经历了由非人的野蛮形态到重视人的文明形态的转变。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人仅仅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工具和手段;现代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以人,主要是生产者的非人化为代价的。对此,马克思曾经作了科学的历史的分析。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整个人类社会只是成为创造财富的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63页)在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看来,产业工人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人的社会需求不过是赚钱的条件。人在资产阶级产业革…  相似文献   

10.
孟范昆 《兰州学刊》2003,1(5):25-26
本文作者认为 ,马克思在《资本沦》中运用科学技术的理论 ,深层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论证了资本家是怎样剥削工人相对剩余价值的。马克思还运用科学技术的理论 ,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的学说 ,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无法解决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1.
利润范畴在《资本论》中据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整个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重要的中间环节。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利润范畴在《资本论》中的地位。 利润范畴是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总体的始点 在《资本论》第一、二卷中,马克思是以产业资本为典型展开分析的,一些经济范畴都是围绕着产业资本的运动规律而一个个展现在读者眼前的,这时,马克思抽象掉现实存在的各种具体资本形式是理论分析上所必须的。但是,作为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仅仅停留在抽象阶段是不够的,还必须由抽象走向现实的具体,所以,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说:“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第29页)马克思在进行社会资本运动的整体考察时,为什么首先从利润范畴的分析着手? 我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即社会资本总运动过程,既是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又是各种不同形式的资本(除产业资本以外,还有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农业资本等)在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各种具体运动过程的统一。马克思在分析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资本运动系统时,始终抓住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一实质。马克思指出,  相似文献   

12.
近一年来,随着商品生产的迅速发展,各种股份公司在我国城乡纷纷建立。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认识。一、关于股份制度的提法所谓股份制度,是一种要求参加股份公司的股东们共同遵守,照一定的程序办事的规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七章讲“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时,使用了股份制度这种提法。马克思指出:“把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撇开不说,信用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作资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从而别人的劳动的权利。”(《资本论》第3卷,第496页)从马克思的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对股份制度始终都是充分肯定了它对资本主  相似文献   

13.
一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伴侣,是资本主义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通过周期性地毁灭大批物质财富,毁灭生产力本身,以至酿成整个社会的动荡来实现。这种荒谬现象最鲜明不过地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痼疾,最鲜明不过地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一方面,他认为:“资产阶级生产的一切矛盾,在普遍的世界市场危机中集中地暴露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610页) “使实际的资产者最深切地感到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的,是现代工业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变动,而这种变动的顶点就是普遍危机。”(《资本论》第1卷,第24—25页)即是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包含的一切矛盾的焦点和总爆发。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把经济危机看成是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到来的前提。他指出:“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有可能。但是新的革命的来临象新的危机的来临一样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514页)按照马克思最初写作政治经济学的计划,世界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十分重要的篇章。马克思在该篇中,通过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考察,全面地论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赖以实现的条件和形式,科学地分析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含的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关系;深刻地阐明了社会再生产中积累和消费等问题,从而创立了根本区别于资产阶级的、崭新的、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具有资本主义商品价值关系的形式;但它同时揭示了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它的许多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再生产也是适用的。因而认真学习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特别是正确掌握和运用两大部类平衡发展规律,对于我们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的序言中曾经讲过:“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第1卷,第11页)。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根本任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成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经济运动规律,而且深刻地剖析了这些经济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剖析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历史命运巫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发现:经济制度姓“资”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劳动力成为商品G—W—G’即资本带来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全部秘密,社会大厦的整个地基就在这里。这个秘密曾令早期资本主义世界骚动不安。那时,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经济理论最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最强大的理论武器,这一切都源于马克思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哲学观的改造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形成的逻辑前提,马克思首先确立了客观科学地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形态,而非终极形态,这为其分析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术语革命"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形成的逻辑核心,通过剩余价值概念,马克思揭示出了资本的本质和资本的逻辑,发现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不仅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并激起无产阶级的反抗,而且还会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形成逻辑,为构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现实,同时也需要努力实现一些"术语革命"。  相似文献   

18.
从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手段看提高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向勇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在主要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同时,也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并且预见了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遵循的某些规律。过去我们主要是运用《资本...  相似文献   

19.
读了熊映悟同志《关于地租理论问题》(见《房产通讯》1982年第9期)和《生产价格的构成应包括地租》(见《经济学周报》第22期)两篇文章后,很受启发。但是,在说到生产价格的公式时,熊映梧同志认为:“通常人们把商品的生产价格解释为成本加平均利润,我对这个传统观念是不赞同的。”“完全的生产价格(PP)是由成本(K)和平均利润(AP)、地租(GR)构成的,即PP=K AP GR”。作者还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承认一切产品(不论是农产品,还是矿产品,或加工业产品)的生产价格都是由成本、平均利润、地租三部分构成。”我认为,熊映梧同志所谓的完全生产价格公式中应包括地租的说法,并不符合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和地租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部门之间争夺利润的竞争,使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其结果,各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马克思说:“商品的生产价格,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按一般利润率计算,按百分比应加到这个成本价格上的利润,或者说,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6—177页。以下引文都出自同书,只注页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的这部不朽名著的理论部分的完成。这一卷所要考察的具体对象,乃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即资本的现实运动所采取的各种具体形式及其交互作用;而贯串本卷的红线,就是剩余价值在各类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的具体形式和数量界限。而这一切,又都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货币经济高度发达的条件下运行的。因此,只要从中剔除资本关系,仍然包含有对社会主义(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推动劳动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以及运用经济杠杆、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