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学者关于游牧文化起源研究的简要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期西方学者对于游牧文化起源的解释通常是围绕将游牧作为渐进式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展开 ,近年来西方学者则倾向于游牧出于混合经济 ,认为游牧专门化的动因包括自然条件变化、人口压力 (以及相应的农业扩张、都市发展和聚落扩展 )、工艺专门化、贸易联系、政治环境、迁徙等方面 ,其中Khazanov对于欧亚草原及沙漠 (半沙漠 )地区、近东地区、中东地区、非洲大陆、欧亚北部地区和亚洲内陆高原游牧业起源情况的总结代表了西方学者近期的整体性认识。本文首先对这些情况进行介绍 ,在此基础上对西方学者在游牧起源问题研究上的基本取向进行了评述 ,并且指出了其在中国游牧业起源研究问题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司制度兴起于近代英国并对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探讨近代英国公司制度起源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还不够,而国外学者的研究启动早、成果多,并形成了"进化派"与"继受派"等不同观点.只有坚持唯物史观,近代英国公司制度的起源问题才能够得到科学理解和正确把握.近代英国公司制度在形式上是法律制度,公司是法人;在本质内容上则是经济制度,公司就是财产.这是两种研究视角,也是两条实际的历史线索,它们在近代以前是分头并进的.到了 16世纪,公司法人与公司财产开始合二为一,近代英国公司制度由此起源.  相似文献   

3.
理想与欲望的整合——中西哲学自然观的一个比较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海德格尔之后,在西方学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文化的热潮。面向西方工业文明发展中的生态问题,以及更深层次的由征服自然带来的人征服人的社会奴役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只有中国文化才能解决西方文明的困惑。由此,如何看待中西文化中的自然观念,这是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我认为,西方的自然观经历了古希腊、中世纪之后,引发了文艺复兴的自然科学革命,人类成为自然的征服者,这构成西方文明发展的底蕴;中国的自然观则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前提,但这种伦理意义上的自然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消费文化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以及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手机依赖和面子消费动机研究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可以发现,总体上家庭经济资本具有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的消费文化有更显著、直接的影响;但是在面子消费的问题上,家庭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共同发挥作用,超过了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各自独立的影响。此外,城乡分化的制度因素以及对家庭背景在大学生成长中扮演的角色、中国社会分层以及社会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文化现代化两种诠释模式的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现代化是一个与中国社会现代化互为表里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所具有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长时期以来被中外学者反复辩难;又由于这个问题自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视角区别,故尔呈现一种歧见迭出的局面。而在众多的论说中,由西方人提出并为一些中国学者所响应的“冲击—反应”模式,与另一些中国学者倡导亦有西方学者相唱和的“中国文化本位”模式形成彼此对立的两极。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历史正处在世纪的交叉点上。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未来发展更为人们所关注。在本刊召开的理论研讨会上,许多学者对此发表了见解。这里刊登的是其中几位学者的发言摘要。我们期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人口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快、时间短、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庞大等特点,并呈现出发展的阶段不均衡性、区域不平衡性、超前性、国际性与特殊性等特征.由此也引发了劳动年龄人口老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和养老模式社会化、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固变化、社会活力受到影响等社会后果;以及储蓄与投资水平降低、社会与家庭再分配向老年人倾斜、生产设备闲置、消费结构老年化,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等经济后果.总的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喜忧参半,先喜后忧,忧大于喜,但只要我们能抓住前20多年的有利时机,从经济、文化、社会、政策等各方面做好准备,就能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  相似文献   

8.
自艾滋病在我国流行开来,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直面这一现实社会问题,深入田野运用专业知识开展不同形式的田野调查研究。本文拟对社会组织参与防治艾滋病、艾滋病感染者的主体性、适应性以及社会支持系统、艾滋病高危群体亚文化等三个方面的新近田野调查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以期达到梳理这些调查研究成果,并讨论后续艾滋病田野调查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艾滋病问题的独特性和解决“问题”的对策究竟何在?本文与潘绥铭等人文章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艾滋病传播的社会因素”、“对艾滋病预防认识的政治高度”并不是中国艾滋病问题的独特性,而是带有普遍性的全球共识。而中国在应对艾滋病策略上采取的严厉打击卖淫吸毒的方针以及政府以强控制手段和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身份建构的社会预防模式,才构成了中国艾滋病问题的独特性。因此,中国要成功应对艾滋病,必须改变策略,设立国家和地方传染病基金制度,扩大艾滋病民间组织的行动空间,形成政府、民间组织和研究机构的互动与合作。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的出现与蔓延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类的道德偏向和伦理亏欠。阎连科、宋江鹏等作家在作品中揭示了艾滋病蔓延过程中的伦理缺失:地方政府错误的发展理念和医疗行业的失序;现代人重利轻义的道德观念和性自由意识的泛滥。通过对艾滋病及其患者遭遇的描述,作家希望唤起全社会对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的生命价值和健康权的关注。这也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在灾难降临时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的忧患意识与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