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其人其书尚无定论。这里不妨认为《老子》的某些基本思想来自春秋时期的老聃,而《老子》的成书则是战国时期的事。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矛盾尖锐复杂。面对当时的社会动乱,诸子百家皆提出了自己的济世之方。在政治思想方面,儒家主张礼治、德治和贤治;墨家反对礼治,但也主张德治和贤治;法家则反对儒墨而主张法治。同诸家相对立,《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老子》认为,社会之所以动乱,在于人们的智巧太多(“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六十五章)),欲望太甚(“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而智、欲的根源则在于物…  相似文献   

2.
“无为而治”是由春秋战国之际《老子》率先提出,并为后代思想家所继承发展的一种与“有为而治”相对立的政治主张,就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而言,《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亚于儒、墨、法各家的“有为而治”,是一种更高的政治智慧。总结和扬弃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的政治管理的科学和实践不无启发意义。《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深刻的哲学基础。当时,周王室风雨飘摇,诸侯争霸的故争愈演愈烈,统治阶级对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与“楚为章台之宫”①,“郑伯有嗜…  相似文献   

3.
梁永佳 《社会》2020,40(1):164-186
本文从迈克尔·曼“抑制演化”这一人类学命题入手,借用《老子》的某些思想与概念来解读人类学经典案例库拉。作者认为,曼由于材料不足而未能直接使用权力的四个来源解释新石器时代的“抑制演化”问题,而库拉民族志为探讨这一人类学命题提供了机会。《老子》的思想有助于我们较好地解释为何库拉宝物和名望都是“不积”的,为何库拉社会可以保持在“小邦寡民”的非文明状态。“不积”与“小邦寡民”使整个社会限制了四种社会权力的积累,有意保持在“抑制演化”的状态。以《老子》解读库拉,有可能为“抑制演化”这样的人类学经典理论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李建明 《唐都学刊》2006,22(5):48-50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根本的概念。就整个中国古代哲学而言,对于“道”的解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哲学特质。因此,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老子“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中,老子是第一个创立了哲学体系,阐述了辩证法思想的。他把哲学从对人生与政治的思考和讨论中扩展到整个宇宙,正如有些论者所说的,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本文仅就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试作一点分析,以求教于专家。 (一) 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道”是最高的实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博大精深,他不仅探讨了宇宙的本体及其运动规律,而且对社会政治和人生伦理亦提出了不同于儒家的深刻见解,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老子思想的形成,同他的否定思维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老子正是用否定思维方式建立起他的整个思想体系,而且也正是这种否定思维方式奠定了老子哲学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本文拟就老子的本体论、宇宙观、方法论、认识论、伦理观、政治思想等方面对其否定思维进行探索,这对于进一步挖掘和研究老子的思想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本体论上的“无” 老子哲学不同于孔…  相似文献   

7.
社会政治化系指市民社会在与政治社会的彼此消长中,改写被政治社会所长期把持的“原生态政治,”增大政治的社会涵容量并增强其社会功能,从而建设一种新的、顺历史潮流而动的“衍生政治”的过程。社会政治化具有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融合、互补以及后者对前者覆盖等“新政治”形态;具有诸项超越“原生态政治”价值的价值;推进它的主要主体是第三部门、社区以及责任政府等。  相似文献   

8.
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社会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的兴起同新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的衰落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对行为主义政治学进行批评、修正和补充中,主张价值与事实的不可分割,主张政治学科“政治化”,重新肯定政治哲学及其方法在政治研究中的地位,主张政治科学向政策科学转变。在后行为主义阶段,当代西方政治学积极倡导理性选择论,并把生物政治学当作克服行为主义危机的一条最新出路。批判地研究当代西方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理论成果,对于我们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退溪奉行“明哲保身,以退为义”的处世哲学,实际从政时间很少,且系统论及治世的专门著述不多,正如星湖学派的安鼎福所言:“李子平日论治文字绝少”(《李子粹语·凡例》)。尽管其一生的注意力和侧重点在“修身”,而不在“治国”,但从退溪的著述及言行中,仍可窥见其政治倾向和治世主张。退溪门人金诚一(鹤峰)说:退溪“一以明圣学行王道为本”(《实记》)。阐扬光大朱子学,推行王道政治,倡导“内圣外王”之道,这是退溪治世主张的根本所在。本文拟以此为中心,仅就退溪社会政治学说中的明道论、中道论及民本论三方面,试作论列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人们都希望对老子哲学性质的讨论,在深度上有新的进展。为此,已有不少研究者正把探索的目光转向开掘老子的思维方式方面,特别是探讨老子思维中是怎样设想出世界本原“道”的。然而,这确实是一个颇具难度的复杂问题。不过,我们仍想侧重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角度,对老子关于本原“道”的思维,做一些粗浅分析,以期有一点进展。一细读一下《老子》就会发现,在老子对“道”的性状描述中,存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矛盾现象: 一方面,老子把“道”描绘成超感觉超具体形象的东西。例如,《老子》第十四章,直接明确地把“道”的属性描绘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是眼、  相似文献   

11.
“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非始于今天。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人在倡导混了。老庄的“无为而治”,实际上就是把混作为治国的良策:“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庄的无为政治主张,真是把混说绝了,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混”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方面要有基本生  相似文献   

12.
《晏子春秋》中的政治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是 ,对君民、君臣矛盾统一关系的认识 ,对“道在为人 ,而失在为己”的辩证规律的揭示 ,对政治矛盾的尖锐化及政治变革的认识 ,以斗争求合作的思想 ,对“和而不同”思想的发展 ,对内政与外战和外事相互关联的认识。其政治辩证法思想与其反对迷信的主张和哲学辩证法理论有密切的关系 ,还吸取、运用或发展了墨子、孟子、《老子》和法家的有关思想  相似文献   

13.
卢曼的社会学理论主张把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的现象全部纳入系统论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该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去中心”的德国观念论模式。在哲学层面,该理论与黑格尔哲学一样,核心问题都是“自身”与“他者”的“反身性”关系。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卢曼的解释基点是“同一和差异的差异”,而黑格尔的则是“同一和差异的同一”。具体到政治哲学领域,黑格尔将普遍性和特殊性扬弃到个体中,构成其政治哲学的本体论基础,而卢曼则将个体“消解”进了社会的诸功能系统中。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以批判康德哲学的“是”与“应当”的二分为起点重建政治哲学,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主张从“现有”之矛盾推出“应有”.“是”与“应当”相统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前提;价值判断与科学论证相统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存在论依据;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的过渡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现实内容.基于上述方法论原则,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把科学论证和价值判断统一了起来,揭示了“人类社会”取代“市民社会”的必然趋势.在当代世界,市民社会已从单纯的市场经济领域进入了社会交往的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这种演变,反映了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为当代政治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基于这种社会事实,在当代推进和深化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需要重新审视市民社会及其蕴涵的价值和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丽荣 《探求》2001,(2):38-39
一在首先教育价值观上有两种不同的观念 ,一种是以社会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价值观 ,一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价值观。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强调把社会需求作为教育的唯一出发点 ;强调教育要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 ;主张以社会总需求作为唯一依据来建构教育的目标 ;主张根据社会所奉行的准则来规范教育过程的诸多方面 ,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 ,从而认为教育结果的好坏 ,只能以它是否维持社会的繁荣为尺度。这种教育观的极端形式是以国家为中心 ,即把教育的一切全部纳入国…  相似文献   

16.
王岽兴 《求是学刊》2000,(4):104-112
本文探讨了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共和党在南部复兴的历程、基本原因及其影响。认为,战后共和党逐步打破民主党对南部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垄断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新政以来在联邦政府积极干预下南部社会经济结构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其根本原因;共和党的保守主义主张与南部白人传统观念的契合是其深层动因;两大政党各自“南部战略”的调整则是其直接诱因。作者认为,共和党在南部的复兴标志着两党制格局在南部逐步形成,推动了南部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利益纷争,扩展了南部人的政治选择空间,提升了南部在整个国家的地位,加速了南部融入美国社会主流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李波 《求是学刊》2015,(3):126-133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基于对古今的历史性考察,老子提出了旨在复元古的道论思想主张。老子道论思想本身就是其思考古今而得出的理论成果,因而在建构道论思想体系时,老子的古今观念是渗透其中的。在老子道论思想中"古"已经内化成"道"的基本属性,乃至在很大程度上崇元古与崇道在老子那里成了二而为一的概念。而老子的道论思想在重新刻画其古今观念的同时也把这种观念性的影响渗透到了他对文艺的相关认识之中。老子否弃文艺、对语言表达的要求以及"复归"的发展论思想无不是这一思想特征的具体体现。后世文学批评家刘勰等人对老子这一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也反映出老子古今观念及其文艺思想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旅游生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生态学主张将社会发展与生态可持续性结合起来规划社区旅游业。以往的“可持续性旅游”和“可持续性社区旅游开发”没有重视将旅游与当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发展联系在一起。旅游业的规划应该有助于创立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使其能适应一个千变万化的国际环境 ,并能在其中生存 ,而不是只“持续发展”旅游业或旅游业的某些方面。“旅游生态学”这一术语的出现表明它在理论上与政治生态学和文化生态学相似 ,同时也表明人们试图脱离“可持续性旅游”的模式。旅游生态学的主张大致表现在以下 6个方面 :发现、共同性、选址、历史真实性、潜力和促…  相似文献   

19.
王扉 《东西南北》2010,(6):72-73
《老子》的本来面目长期被世人误解、误读。资深媒体人、“国学才子”王扉最新出版《破玄:老子的密码(德经卷)》,以国内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老子》抄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为底本,精心勘误、校订,并加以评析、讲解,全面颠覆《老子》就是《道德经》的观念。作者不迷信旧注与权威,以古考古,以古论今,阐发了大量擢眼的真知灼见,为“万经之王”《老子》的解读再添一抹亮彩,更为读者无障碍“悦读”《老子》提供了一本“通关密码”。本刊摘选该书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具有崇尚德治、重视教育的之人文特征,儒家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奠基者、实践者与弘扬者。儒家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政治主张,把道德教化和“移风易俗”作为治国之首要任务。儒家的教育思想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精神和广阔的社会内容,其鲜明特色即人文性。其德治思想渗透于教育教学领域,主张教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即是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品格和人文精神。儒家的德治思想和教育观念对当今人文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