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已是无可非议的事实,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又认识到决策、管理、信息的重要性,有人也认为它们是生产力。如何认识这些因素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呢?把它们分别视为与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并列的要素行吗?如果不行,它们在生产力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笔者试把生产力视为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分为两类要素,一类是传统的三要素,可称之为硬要素;另一类则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新要素,可称之为软要素。本文着重分析后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朱秀英 《齐鲁学刊》2007,4(6):123-129
生产力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自组织聚合体。从内涵来看是人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改造世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从外延来看是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类自身生产力的统一体;从构成要素来看是体力和智力的统一体;从载体系统来看是由主体性要素、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潜在性要素、准备性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3.
煤炭企业历史悠久,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基础比较牢固,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活力和经济效益。本文仅从研究萍乡矿务局所属企业的现状人手,来探索煤炭企业如何大胆地加大改革开放的份量,转变经营机制的脉络。 一、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历史的经验证明,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而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如何认识这一原理,并付诸于实际工作中,笔者认为在观念上应该明确:1、必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又必须把科学成果转化到生产建设的领域才是有效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生产关系以及其它的推动作用。而是正象任何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它内部矛盾一样,生产力也是在其固有的由诸要素所构成的内部矛盾推动下发展的。生产力内部矛盾又对立又统一变化过程,突出表现为生产力诸因素逐步趋向合理组合过程。一般说,生产力系统诸因素合理组合推动生产力发展,有四种情形: 第一,生产力诸因素在质量上的结合。这是指生产力诸因素构成生产力系统时,在物质属性上互相适应的那种联系状态。这种联系实质上就是生产力诸因素之间互相提供生产条件,互相进行实物补偿和技术性联系,它是生产力系统内部进行的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的特  相似文献   

5.
我是同意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的观点的,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才足以解答教育的根本问题。但在如何断定教育是属于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的问题上,我以为,区分的标尺不在于教育所传授的生产知识的多寡,不在于学校发展数量的统计,也不在于教育是否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在于教育形成、产生作用的原因,受什么支配,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培养人的这一职能的本身固有的属性。马克思说:“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①这里值得注意的:不仅提到上  相似文献   

6.
六月上旬,广东教育学会再次组织已持续两年的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会。这次讨论,有了新的看法。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现代教育又是现代生产力的新因素。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①教育不仅包括意识形态及认识的因素,也包含社会实践的因素。②教育的主要属性不是上层建筑,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具有多质性和复合性。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除生产力三因素外增加了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又在于教育。因此,现代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已间接和直接地参加了物质生产过程,成为现代生产力的新因素。  相似文献   

7.
论失误     
杜中臣 《学术论坛》2002,1(2):38-40
失误在本质上与错误是同等的。失误的出现有主观人为的原因 ,也有人的能力欠缺以及难以控制的客观因素等原因。失误虽不会导致完全的失败 ,但它对工作效率和活动结果产生不良的影响。要反对把错误归化为失误 ,又把失误归化为难以避免的客观原因的认识和做法。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尽量预见和预防工作中的不利因素 ,是失误减少或避免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一、宏观生产力的概念及其演进要研究宏观生产力系统,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宏观生产力。所谓宏观生产力,就是从社会整体考察的生产力。它虽然也研究生产力的构成,但着眼点不在于考察生产力包括哪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也不在于考察生产力各个要素的内在结构,这些内容属于微观生产力的考察范围。宏观生产力的概念,在经济学上不是始于今日。这个概念的萌芽状态产生于社会分工的思想。社会分工已经不是说个别的生产力,而是从总体上看各个部分的生产力。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在《居鲁士的教育》一书中曾经说过:“在小城市里,同一个人要制造床、门、犁、桌子;有时还  相似文献   

9.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农科教结合,就是在政府统筹下,把农业开发同科技开发、智力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科技、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以形成强大合力。这也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客观要求。 1、农科教结合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依赖于其各要素的充分开发和有机联系。构成生产力的各要素中,具有文化科学知识、掌握生产技能的人是第一要素;随着科技成果应用而革新改造的先进生产工具是第二要素;利用科技进步,人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对生产力几“要素”探讨的较多,对生产力的本质问题却未作进一步的分析,而在理论上搞清这一问题,对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极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传统的观点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并把生产力规定为“二要素”、“ 三要素”.“要素”说意味着生产力要素本身还不就是生产力本身,它只能是要素,只有当这些被规定的生产力要素结合起来时才能形成生产力或被称之为生产力.照上述理解必然产生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把生产力与生产等同起来.不论是“二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还是“三要素”(再加上劳动对象),这实际上都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的要素,而这些要素的结合实质上也就是生产,而生产和生产力显然是不能等同的;二是,把  相似文献   

11.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传统认识上的生产力结构考查观的变革。 传统认识上的生产力结构主要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组成。这种认识的局限在于仅从是否能够独立存在的静态方面去考查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而忽视了从生产力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与科技有机结合的动态方面去考查。 人类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历史表明,在16世纪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以前,由于科学技术尚未形成独立的知识形态和理论体系,它主要是通过劳动者的经验和技术、技能应用于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18世纪,科学技术成长为系统的和全面的科学。从此开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发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最突出的标志是从18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中期,人类历史上相继发生的两次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迅猛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这两次技术革命中发现了“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并由此得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当世纪之钟即将敲响的时候,人类将迎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各界所认识,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越来越被强化,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笔者试从观念与实践两方面作一些浅释。一、从观念上正确把握是基础在市场经济日渐发展的条件下,科学技术更显得重要,更显示出了“第一生产力”的威力。如何把握发挥其威力,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观念上深刻认识它的内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景中强 《江汉论坛》2006,1(7):65-68
社会实践是认识产生的基础,但社会实践作为标志人类活动的整体性范畴,它本身是有结构的。社会生产实践的不同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认识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传统认识论最根本的局限就在于,它把物质生产当作社会实践的同义语,忽视了社会生产的其他形式,特别是精神生产在当今认识产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实物质生产是人类认识的直接来源的观点,其典型形态在古代,而不在近现代。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社会实践的认识功能已实现由依附于物质生产向精神生产转换。  相似文献   

14.
葛守昆在《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撰文指出,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和谐社会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和谐。生产力的和谐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一定社会需求下,生产力各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各要素之间形成合理的结构配置。生产关系的和谐则是指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一般来说,和谐的生产关系,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不和谐的生产关系,则形成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在生产力和谐与生产关系和谐中,笔者认为集中表现在人们相互关系的合理性上。生产是人为事物的过程,人的劳动能力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生产力是否和谐都能也应该…  相似文献   

15.
钱学森教授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而且在我国目前,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有关键性。”我非常赞同和拥护钱老这一观点,并且还要大声疾呼:社会科学是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还是我国目前经济建设中关键的第一生产力。首先,社会科学是诸实体性的潜在生产力合理组合,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介质。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生产活动离不开组织管理。生产管理过程就是使诸实体性生产力进行合理组合和调控的过程,离开这个合理组合和调控,就形不成现实的生产力。这就是说,在这一合理组合和调控之前,企业所拥有的劳动生产力、资本生产力都还是“潜在生产力”,只有使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互相结合之后,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自然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前,也还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第一生产力,只有将其运用于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依附和渗透于实体性要素生产力身上,并实现诸实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曾经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也即生产力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对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在各个时代,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都在变化,例如:农业时代,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土地;工业时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应该是机器;而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当仁不让成为第一要素。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构成是一个全面渗透科学技术的体系。没有任何一个产业部门可以脱离科学技术而得到发展,因此科技日益成…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产力分为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实体性要素自身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匹配情况制约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技术形态的基本条件。其中,精神生产力对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传统认识论把认识归结为认知,于是把实践检验认识的问题归结为实践检验认知或事实判断的问题。其实认识包括认知和评价,作为认识成果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联结在一起的。这就需要以新的角度来研究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往往相互转化后为实践检验事实判断可以转化为价值判断为实践检验。恩格斯说,“当我们按照我们所感知的事物特性来利用这些事物的时候,我们就让我们的感性知觉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如果这些知觉是错误的,那末我们关于这种事物可能有什么用途的判断,必然也是错误的,因而我们的尝试就必然要失败。可是,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如果我们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它的观念,并且产生我们所预期的目的,那末这就肯定地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们关于事物及其特  相似文献   

19.
柴义江  王健 《理论界》2007,(3):96-97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伦理道德观念对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并由此引发了观念上的一系列变化,而大学生无疑是受其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在这一群体中,对性的认识和态度又是最受瞩目的一个变化,原本在两性交往中应该具有的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逐渐淡化,它所导致的社会后果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劳动对象是不是生产力要素?由于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形成了所谓“二要素”论和“三要素”论。最近,骆耕漠同志在《江汉学报》上发表一些主张三要素的见解,从他的论证中得到了很多启发。这里,谈谈我自己粗浅的三点看法。第一,判断劳动对象是不是生产力要素的根据应当是什么?“二要素”论者认为劳动对象不是“社会控制自然界的尺度”,不是“经济时期划分的标帜”,于是排斥它作为生产力的要素。我认为判断劳动对象是不是生产力要素的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