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琼  吴静 《科学发展》2022,(9):104-112
当前户籍制度改革带有城市户籍导向,其举措更多的是想方设法让农民获得城市户籍。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质应是实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一直以来,城市户籍对于农民的吸引力也是源于城市户籍背后的福利与政策。因此,有必要剥离附着于户籍上的额外权益,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乃至消除城乡户籍之间的权益和福利差异。给予不同户籍人群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才是推行户籍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
蔡昉 《公关世界》2016,(11):57-59
“对于保持经济增长来说,户籍制度改革或者说提高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是一个一石三鸟的改革措施,可以带来非常及时的改革红利。”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自去年8月启动了庞大的户籍制度改革,计划在未来10年实现1000万农民从农村户籍转变为城镇户籍,实现农民变市民。一年多以来,改革稳步推进,已有260万农民工自愿转户进城。然而,即使在自愿的基础上,改革最初也并不顺畅。  相似文献   

4.
报载,"青岛市为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根据山东省政府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结合青岛市实际情况,颁布了新的户籍政策"。  相似文献   

5.
正公安部副部长黄明介绍户籍制度改革时指出,《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目前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将尽快报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其原则一是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配套的;二是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并提出了1亿左右的人落户城镇的目标。(3月19日《中国新闻网》)毫无疑问,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有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只有户籍改革提供给"新市民"的权利保障,进城农民才留得下来,城镇化建设才有生机活力。户籍改革的最大阻力显然就是城市的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6.
许庆 《科学发展》2013,(5):14-18
现阶段城市户籍实际代表了三项公共服务: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会救助服务,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实物或租金补贴为主的政府补贴性住房安排,以及迁移人口子女在城市公立学校平等就学的机会。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改革方案,为外来人口提供可支付的住房,以及为其子女教育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从而使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是农民工可以在城市定居下来。土地制度改革可以作为突破口,通过城中村政府和村民有效的公私合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外来人口提供可支付住房,辅以相关财税体制改革,同时可以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在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和相关财税体制改革有效解决了外来人口住房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后,户籍制度改革也就完成了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户籍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然而,概言之,可谓举步维艰、收效不大。户籍制度改革的症结何在?是有限的资源约束了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还是户籍制度束缚了资源总量的增长?户籍制度未来改革应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8.
唐琼  温魁潭 《科学发展》2021,(9):105-112
根据不同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同户籍的中国居民在享受国家给予的社会福利、教育等方面也不尽相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现行户籍制度已出现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居民享有自由居住和迁移户口的权利,缩小城市之间的福利水平差距,解决城市内部福利分配失衡问题,都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林宏  岳凌云 《城市》2010,(12):58-60
一、重庆市户籍改革的做法 户籍制度改革是加快新型城市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2010年8月,我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称为我国户籍改革真正的“破冰之旅”。其主要做法包括:  相似文献   

10.
2010年8月1日,重庆市正式实施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居民转户实施办法(试行)》,重庆市高校重庆籍农村大学生转户是此次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但从实践的过程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针对重庆高校大学生农转非过程中存在的困惑,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力加强户籍改革制度本身的宣讲,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相关职能部门、地方政府及学校的相互协调,将有利于促进户籍制度改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促进了农民的分化,其直接表现是农民从事职业的多样性和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差距的拉大。对苏南H镇的实地调查表明,农民阶层化与城乡二元结构的消融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密切相连。消解农民阶层化障碍的基本条件是:坚持改革开放,深化相应的政治社会体制改革;改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状,扎实发展第三产业,有效汇聚人口,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彻底改革现存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城乡居民权利义务平等。  相似文献   

12.
胡琪 《科学发展》2013,(9):73-8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本地户籍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上升,上海加大了人口迁入的力度,户籍迁入人口规模逐渐扩大。但是,迁入人口的类型主要是求学类迁入和投靠类迁入,户籍制度在导入人才和就业类迁入方面的作用并不大。上海的户籍准入尚未在整体上建立起公开与公平的机制,人口迁移管理体制和政策有待统筹协调。根据全国城乡协调发展和上海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形势要求,上海必将加大人口迁入的力度,为此,上海必须进一步完善户籍人口迁入导向政策。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之一,居住证制度已在一些城市实行.国务院5月27日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6月1日<新京报>)当前我国大城市与省会城市等户籍人口数量膨大,这些城市面临的公共服务与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形下,在大城市与较大城市立即实行一步到位的户籍改革,将所有外来人口全部纳入到户籍人口当中是不现实的.所以,国务院转发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是现阶段相对更为现实可行的户籍制度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近13亿人口中9亿多的人生活在农村。因此,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改革和发展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既是农民自身的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奔小康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刚刚过去的2005年,有一个消息牵动着几亿中国人的心,公安部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同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作为落户的基本条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户口迁移限制。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与舆论“放开户籍限制”的正义呼声保持了一致,同时也是对那些高喊着要搞“人口准入”、要“限制低素质人口进京”者的有力回击。众所周知,我国已经加入《世界人权宣言》,其中的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人人在各国境内自由迁徙和居住。”农村人到城市定居,这个地方的人到那个地方生…  相似文献   

16.
田治江 《老年人》2014,(11):10-10
正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将在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然而,对落户城镇,多数农村居民表示"不愿意"。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破除城乡之间长期以来不公平的二元结构制度,让农民变市民。可农民为什么不愿意?究其因,除了现在的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对保障农民工权益、改善民生,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打破户籍制度限制等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和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等原因给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管理带来了困境。放宽社区管理准入条件、加快户籍和住房制度改革、提升农民工整体素质是促进农民参与城镇社区自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指户籍在农村从事第二、三产业,以工资收入为主的社会群体,通常称之为“打工的农民”。人们常常认为农民工有两面性,按现行的户籍制度,他们仍属于农村户口,被认定为农民;但他们又从农民中分离出来,不同程度地融入城镇社会,成为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人,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变迁的一大景观。  相似文献   

19.
孙雷 《科学发展》2014,(2):95-104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个具有方向性的重大课题,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上海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缺少国家层面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扶持政策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配套扶持政策难以突破,影响了基层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建议在国家层面开展对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从法律层面对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的确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界定、集体资产的管理等方面予以明确和规范。  相似文献   

20.
张宝义 《城市》2012,(6):21-24
我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人口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就建立了户籍制度,秦汉时期这一制度得到空前的加强和完善.2002年在湘西里耶出土的"里耶秦简"证明,当时户籍制度已经相当完备,户籍相关信息可以与当今的人口普查内容媲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