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枫 《学术交流》2012,(3):143-147
迟子建小说月亮意象具有人格化特征,其特殊审美价值在于形成了"月亮意象+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结构模式,月亮意象获得了和作品主题、人物命运等同等重要的文本要素意义。这种审美特征和特殊功能源于满-通古斯语族民族萨满教万物有神论和万物有灵论的影响。神话作为原始宗教文化的载体,集中了有神有灵的自然观,并隐含在迟子建小说月亮意象中,形成了神话的隐形结构。  相似文献   

2.
《学问》2015,(3)
史禄国对通古斯萨满的产生过程曾进行深入的民族志考察,认为通古斯萨满的产生源于管理氏族或地域社会成员心智生活的需要,萨满不仅要具备进入迷幻状态的生理—心理条件,而且也要接受萨满教文化传统的培训和教导,通过社群成员公共意见的评价和检验。他的调查经验说明,通古斯萨满的产生是个人生理—心理条件和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流布在吴越地区的神歌与萨满、傩都是以祭祀鬼神为主要特征的民间文化 ,同属中国巫文化在后世流变中形成的支脉。三者既惊人地相似 ,又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风貌。本文通过对吴越神歌与萨满、傩的比较研究 ,认为吴越文化心理素质有别于萨满、傩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温文尔雅、精美细腻的个性 ,并进一步从吴越群体的生活史、吴越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生活方式等)来探讨这种文化心理地域特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萧红和迟子建小说儿童视角构成的儿童世界的独特审美形态和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儿童梦想世界层面.运用原型理论来分析,这一儿童梦想世界的构建源于萨满文化万物有灵和万物有神信仰现形成的原始崇拜对作家文化心理的影响.儿童梦想世界的主要构成元素是具有童话特质的自然景色、通灵的女孩形象、慈善的长者形象和人格化的动植物形象.这些元素分别是萨满文化自然崇拜、女神崇拜、祖先崇拜和动植物崇拜的隐形结构.  相似文献   

5.
国际萨满医药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彦臣  刘贵富 《学术交流》2004,(12):132-137
萨满医药文化是指由萨满创造、传承和实践的,与医药相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的总称;在地域空间范围上采用广义的见解,有利于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层面间开展萨满医药文化的比较性研究;萨满医药文化是国际萨满文化研究的主题;在众多的涉及萨满医药文化的研究中,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所关注的萨满的治病方式亦存在较大的差异;萨满医药产品的开发,是最大的现实利益所在。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东北地域小说的生态意识是东北独特自然文化传承、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现代进程导致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凸显。梁晓声、邓刚、张抗抗、迟子建等人的创作,体现了生态意识从不自觉、无意识到自觉、有意识,直至有鲜明生态主导意识的演进过程。新时期东北地域小说生态意识的演进不仅与20世纪中国生态文学的发生、发展、繁荣相一致,更体现出鲜明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1985年前后,与文化寻根相呼应,地域文化小说迅速在当代文坛崛起,形成了一股颇为浩大的创作潮流。特别是其中的“吴越文化”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崭新的审美观照,给新时期文学增添了神奇而迷人的光彩。而且这股“吴越文化”之潮至今仍在奔流不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吴越文化”的内蕴,并融汇进弘扬民族文化的主潮之中,充分反映了“吴越文化”小说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樊星  赵涵漠 《学术交流》2007,6(9):153-155
黑龙江籍的女作家,萧红和迟子建无疑是最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两位。然而,将迟子建视为萧红的追随者和继承者无疑是有失偏颇的。而迟子建和沈从文的自我觉醒倒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具有强烈的文化溃败感的主流意识形态下,他们通过重新发掘自身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从而完成了"自我觉醒"。故乡深印在他们灵魂的深处。对于城市文明的对立和抗争,使他们的乡村故事,在精神上获得了更深远的回归。与沈从文不同的是,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死亡和生存并非以二元尖锐对立的姿态存在,而是在生命的轮回与永恒的怀念中获得和谐的统一。迟子建的独特风格还在于:她在表现那片土地的神秘的同时,也展现了神秘中的诗意。  相似文献   

9.
高建群封笔小说《统万城》以沙漠中筑造的“童话之城”为起点,再现匈奴这一“消失”民族的时空场景,再现了他们在欧亚大陆草原爆发出的最后一声雄浑呐喊。小说立体书写男性和女性,复活了十六国时期“悲剧中的悲剧”。从文学地理角度来看该小说可以得到启示,中国历史不仅是农耕民族书写的“我者”历史,也不仅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长城内外皆是故乡,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共同塑造中国历史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10.
于文秀  任毅 《学习与探索》2023,(7):120-126+2
对东北的书写,已成为近年来文学创作的热点之一。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背景与“东北文艺复兴”的文化语境下,新世纪东北工业题材小说创作,既接续了自近代以来工业小说的创作思维、审美旨趣、工业精神内核,又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以日常生活、个人记忆触摸转型时代东北工人的生存与精神状态,突破工业题材固有的创作范式,用新工业题材创作、新人民性探索给予东北新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李海 《社科纵横》2009,24(4):89-92
阿尔里·阿尔布都立足于民族聚居的乡庄,在其表现东干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小说中,民族意识像一条红线贯穿其中。他吸收各方厩的文化给养,尤其是对俄苏文学的借鉴;充满激情地书写民族历史;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有着清醒的批判意识,深切地关注着东干民族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晓苏 《今日辽宁》2006,(6):48-52
横亘在锦州大地上的医巫闾山,历史上是游牧民族和山林民族聚居的地方。萨满文化,是医巫闾山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地先人面对未知的自然,需不时向神祈祷,神像就是他们随身携带的用树皮、兽皮剪刻制成的神偶。岁月更迭,斗转星移。这种神偶的造型就被剪纸艺术传承下来。医巫闾山人用一把大剪,剪出了神灵,剪出了文化,剪出了生活,剪出了陈封的记忆,剪出了远古的碎片。2006年,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名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中的遗产着一件大红的唐装,让你看不出马凤云已有80岁的高龄。她戴上花镜,叠了叠红纸,用指甲在纸上使劲儿地一…  相似文献   

13.
蒋艳萍 《探求》2011,(5):103-109,116
梁凤莲是当代广州文学生态中少有的坚持有意识地用文学来表达广州地域文化特征的本土作家,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处处可见其对老广州的深情回望,也可见其对老广州文化历史的着意书写。在散文中,她用明净而深情的语言追溯老广州的前世今生,重建老广州的记忆家园,玩味老广州的声色情韵,品评老广州的处事哲学。在小说中,她用平静而大气的笔调书写广州庸常的市井人生,刻镂近代广州的文化符号——西关小姐和东山大少,在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中完成对广州城风云变幻的精神守望。  相似文献   

14.
万玛才旦是一位运用藏汉双语进行文学创作的青年作家。多元文化浸染的创作背景,"去魅"的民族文学书写立场,使他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由此,在多元的全球文化背景下,他的双语写作具有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5.
香港文学和大陆文学 ,历史上本就关系密切 ,大陆改革开放后则交流愈加。其间 ,两地小说创作的交流 ,小说读者的接受情形和审美反响 ,尤其引人注目。大陆的当代小说创作和研究 ,对香港文学界和大众读者一直颇有影响 ;反之 ,当代香港的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等 ,在大陆亦有很大读者市场 ,并为评论界高度重视。由于同一母体文化 ,加上两地各种联系密切 ,因此两地小说创作在题材选择、严肃小说领域、通俗小说领域、作家心态等方面 ,便有不少共同点。但因为社会制度毕竟不同 ,文化消费毕竟有异 ,两地小说的作家创作与读者接受便又存在不少差异。这些异同处 ,都有不少耐人寻味的地方。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 ,可以更清楚地发现当代大陆小说和香港小说各自的创作特点和审美短长。但长期以来这种富有意义的比较性研究却又很缺乏 ,确实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6.
李红梅 《学术交流》2005,(8):172-176
伍尔夫是一位现代小说艺术的自觉实验者,女性化书写是其艺术实验的一个自觉追求。她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对传统小说的艺术规范进行了大胆的突破,通过内隐叙述者、女性的意识化展示和话语的诗化等策略,充分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女权主义作家对性别书写问题的独立思考。而与此同时,其独具特色的现代叙述艺术也使她的创作成了现代文学史上女性书写的一个成功例证。  相似文献   

17.
清代北京的满族妇女创作群体是研究清代北京文学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其中的代表人物顾春为例,其在道德价值、女性意识上与同时代汉族女性精英既有共同点,又有本民族的特性。她的创作出色地反映了清代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及满族贵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冯望岳 《唐都学刊》2011,27(1):49-52
陈忠实与肖洛霍夫的生活时代、民族文化心理和地域人文环境有异有同。"史诗"型巨著《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以及"史诗"型巨著之外的小说创作多至本土化特征。陈忠实小说创作与肖洛霍夫小说艺术之间有血肉联系,二者之间联系的形成主要缘由是两人都一样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都一样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度之中。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化内涵与审美艺术形式都颇具稳定性的京味小说,80年代中期以前很以它的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和传统的审美艺术范型在京城乃至全国红火了一阵子。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转型期,它的稳定性受到了挑战——虽说基本遵循着“有头有尾地讲述一个北京人的故事”模式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以文字为媒介的小说,其阅读效果对受众的影响力如何,取决于作品的人文价值和审美贡献.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在多年的文学创作中所坚持的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审美表达上的探索,奠定了她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以双重化隐喻意义的结构、散文化语言、情态化自然的成功书写完成的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标志着她的小说写作达到的前所未有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