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福斯特世家》中 ,高尔斯华绥创造了三十多个人物。几乎所有这些人物都是福赛特人 ,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性 ,即财产意识及占有欲。然而在塑造这些人物时 ,高尔斯华绥却又将他们描写成各有不同性格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在描写这些人物时 ,高尔斯华绥并不满足于对人物行为的描写 ,而更注重对他们行为的分析。通过对人物心理描写 ,作者深刻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为读者创造出了难以忘却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戏剧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反抗封建专制思想、传播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需求相契合,最早传播到中国,成为在当时上演剧目和场次最多的外国戏剧作品。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由选段到全本、由单一演出形式到多种演出形式的发展过程。莎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沟通了中西方文化,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古希腊文学的介绍和传播是周作人一生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他不仅翻译、介绍了古希腊的神话、古诗、戏剧、寓言和修辞学等著作,还通过自己对古希腊文学的认识和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其最终目的是在批判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鉴别,以期实现国民文化和素质的改造.  相似文献   

4.
王心洁  王琼 《学术研究》2006,(6):141-144
莎士比亚的名字及其作品传入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和形式亘古常新,他既是全球的本土化,又是本土的全球化。本文从莎士比亚的译名翻译传播、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接受和莎士比亚的翻译批评三方面综合探讨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流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在中国已有近三十年的译介历史.中国对勒克莱齐奥的选择与翻译,具有明显的特点.<沙漠>一书是勒克莱齐奥在中国译介的第一部作品,译者的选择与理解,对其在中国的传播着多重的意义.本文针对勒克莱齐奥获奖后中国文坛对其褒贬不一的评价,以勒克莱齐奥在中国最早译介的<沙漠>一书的选择与理解为例,通过中国的法国文学翻译和研究界对该作品渐进的认识与理解的过程的描述与分析,说明对一个作家的思想和创作的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其中涉及包括意识形态、社会语境和文学价值观等在内的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6.
日本最大的说话集《今昔物语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被引介到中国,此后不断被翻译、研究。这些都是该部作品在海外传播的重要方面。《今昔物语集》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显示出不同的特色。中国人也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阅读和阐释这部作品,丰富了它的价值与意义,使其更具世界性。  相似文献   

7.
论晚清传教士林乐知著译的本土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寓华四十年间,在广学会、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上海广方言馆均留下了大量的翻译与著作,播下了西学传播的种子。为适应中国当时社会历史形势,使其传播的西学易于接受,他采取了本土化的译介策略。本文对其著译进行考察研究,从署名、译名、语言、语气、增删规避等方面分析其中的本土化取向,挖掘林乐知在翻译编著中采取本土化策略的目的、方法、影响与局限,剖析其西学传播的特点和策略,进而揭示他在中西文化融合与会通中的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8.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异端支派,其在中国传播的200年间,有过大量的经籍翻译。但是,对于景教的翻译活动,学界的研究很不充分。从当代翻译理论的角度对其翻译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为我们研究中国翻译史提供一个视角,同时,对我们进一步认识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活动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认知研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中国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和研究的成绩与问题后,针对目前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研究存在的文本功能与语言表达研究薄弱等问题,本文从语言结构和主客体认知心理过程两方面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意义和情感跨文化传达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英文版《中国文学》自1951年国庆创刊到2000年停刊,对外传播中国文化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中国政府的推动下,其有计划、系统的作品译介使中国文化在他者语境获得一定的认知。而浓厚的政治色彩、僵化的出版机制和管理体制,以及翻译人才严重流失,最终导致了杂志的失败。吸取其失败教训,新时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应注重中外文化背景差异;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建立多元化对外传播交流方式;重视优秀翻译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向世界全面推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繁荣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与深入,中国要向世界展现华夏文明和中国文化,而戏剧正是文化的精髓。我国有丰富的剧种和曲目繁多的优秀剧目,要有效地展现中国文化就要让优秀剧目跨出国门尽显中国戏剧的魅力。然而由于戏剧剧本的内容有大量的文言句式和诗词曲赋,在翻译中要有效地传递诗词曲赋的意象美面临很多挑战。同时,戏剧剧本的内容中还有大量的古代典故和戏剧术语,这些对于中国人都陌生的中国元素要有效地传递给全世界的朋友就需要有高质量的翻译。翻译的高质量需要有效翻译理论的指导,文章尝试用翻译剧本为例,阐述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戏剧剧本翻译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先驱,蒋光慈翻译了大量的俄苏文学作品,但学界至今无人对之加以研究。蒋光慈翻译了俄苏诗歌、小说、文学理论和政治经济学论文,同时详细介绍了新俄的文学创作。其翻译在选材方面比较符合自身的文学创作理想和广大民众的文学审美需要,客观上传播了新思想,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他本人乃至现代文学叙事方式的创新和创作方向的转变。今天对蒋光慈翻译的评价既要参考鲁迅等老一辈学者的意见,但也应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去发现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他致力于翻译,出于实现"醒世、觉世"的政治抱负.他针对不同的作品,运用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不仅达到了其政治目的,还开拓了中国翻译文学的新路,创一代翻译之新风.鲁迅的翻译策略不仅体现了其政治取向,还体现了翻译与政治、翻译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即翻译不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的行为,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联系密切,译者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奥尼尔笔下女角的广泛研究,文学评论界普遍认为他的女性观是超越陈规的。但是 运用社会学和传播学理论,重新分析这些女性形象,会发现奥尼尔作品展示和传播的是男性中心主义的 性别结构。这也是贯穿其戏剧生涯的主要创作动机之一。有趣的是,这些作品受到一代又一代女性的推 崇。因此,重新研究奥尼尔的女性观无疑可以对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一次反思,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体会 其戏剧的真正伟大之处。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为奥尼尔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鲜明 《理论界》2014,(7):123-125
《近世社会主义》是国人最早译介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其翻译版本多次出版。本文系统考察了该译著的翻译史。《近世社会主义》的译介不仅是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翻译并传播的开始,也为研究翻译在思想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提供了典型的案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整体研究 2 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历程的一种尝试。在简述 2 0世纪对中国戏剧发展影响最为显著的事件之后 ,本文指出 ,话剧、越剧和评剧等许多新剧种的诞生 ,是本世纪戏剧进程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出之间的全面融合 ,作品在思想上更趋重于政治与道德主题、在内容上对现实题材前所未有的注重 ,都体现出本世纪戏剧创作的明显特色 ,戏剧作品整体风格上的女性化趋势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本世纪的戏剧发展还呈现出开放的特点 ,导致了戏剧观念的演变与现代剧场制度的引进这些深刻影响中国戏剧发展方向的变化。最后本文还指出 ,2 0世纪中国戏剧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留下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整体研究 2 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历程的一种尝试。在简述 2 0世纪对中国戏剧发展影响最为显著的事件之后 ,本文指出 ,话剧、越剧和评剧等许多新剧种的诞生 ,是本世纪戏剧进程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出之间的全面融合 ,作品在思想上更趋重于政治与道德主题、在内容上对现实题材前所未有的注重 ,都体现出本世纪戏剧创作的明显特色 ,戏剧作品整体风格上的女性化趋势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本世纪的戏剧发展还呈现出开放的特点 ,导致了戏剧观念的演变与现代剧场制度的引进这些深刻影响中国戏剧发展方向的变化。最后本文还指出 ,2 0世纪中国戏剧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留下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们满怀崇敬的心情隆重纪念20世纪中国剧坛的一面光辉旗帜──田汉同志诞辰100周年。田汉是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话剧运动的奠基人,戏剧改革的先驱者以及早期革命音乐。电影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人。他自幼酷爱戏剧,早在少年时代就立志做一个戏剧家,曾自诩为一位中国未来的易卜生。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新中国诞生的三十年间,他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他写作剧本、组织剧社、创办戏剧教育、领导戏剧运动、介绍、翻译外国的戏剧作品和理论,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戏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少人…  相似文献   

19.
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认为翻译是在目标语社会的意识形态、诗学与赞助人操纵下的改写行为。以改写理论为研究视角,以《狼图腾》英译本为研究文本,来研究《狼图腾》英译本变译现象,着重剖析意识形态、诗学与赞助人对变译的影响,从而揭示改写理论与变译的关系,表明其变译的成功有利于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刘堃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9):108-114
王安忆是中国新时期为数不多的在海内外都享有广泛盛誉的女作家。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译介她的文学作品,至今已成为对她作品翻译数量最多、研究范围最广的国家。因此,美国的王安忆译介研究,可视为海外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接受和影响的坐标。研究者们以王安忆译介到美国初期作品的寻根意识为发端,逐步向她后续作品中的地域书写研究推进,并在纵深挖掘中又贯穿着女性主义研究,探析西方文学场域对她作品的接受因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一定的典型性意义与关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