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江源地区的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中的一项惠及农牧民生产生活长远发展的民生工程,不仅有利于生态移民更新观念、增加收入、提高自身素质,而且有助于推动藏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推进藏区现代化进程,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建设文化保护区是我国近年来文化保护工作中取得的一个开放性的成就。其目的就在于整体保护文化与生态。游牧文化的多元性和分散性奠定了游牧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同之处。在建设游牧文化保护区时主体作用的发挥、利益的冲突以及保障机制的问题涌现而出,本文以国内外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游牧文化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化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文明法治化的相关问题,对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程度、法律意识等因素影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不够重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甚至威胁到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然而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赵其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鄱阳湖既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又是世界最大的鸟类保护区和著名国际湿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将代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乡村的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而我国民族地区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复杂性与广泛性。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野溪铺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引起了重大反响,为全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范本和参考。拟对张家界中湖乡野溪铺进行分析,总结民族地区乡村文明建设中的实践成效,提出一些建议,探究和展望新时代下我国民族地区乡村的生态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分级保护是空间规划中重要支撑性内容,是全面协调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实现各类空间差异化管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华蓥山东麓为例,通过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同时结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分析,构建生态保护分级指数模型,按保护程度由高至低将研究区划分为Ⅰ、Ⅱ、Ⅲ、Ⅳ级。其中,I级保护区为基本生态控制区,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II级保护区为生态缓冲区,实行生态修复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III级保护区为农业生态区,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绿色生态农业导向机制;IV级保护区主要为城镇村庄生态区,加强城乡居民点环境保护,推进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结果可为华蓥山东麓生态修复保护总体规划提供借鉴,对华蓥山自然保护区与城镇建设区之间生态过渡地带的精细化、精准化、差别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这一过程中,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绿色环保的生产模式以及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对于我们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西首部专门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方性法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获得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将于2012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应当坚持统筹规划、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的原则,以水资源、水环境、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并以鄱阳湖体、沿湖岸线和长江江西段岸线资源保护与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我国保护区事业的五十大寿。五十知天命,但作为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体和保护生态安全的主力军,保护区的天命似乎与生俱来——自然保护区自然只能做保护事。不过,现实中也的确出现了诸多保护区不保护之事——这一是指其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指其自身难保并因此存心不保。最大的难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以来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连同我们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同纳入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充分表明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部分,为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良好的生态意识来指导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民生态意识提升问题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便更好地为未来农民生态意识的改善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经济在迅猛崛起的同时,全国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近年来雾霾天气席卷全国大部分省、市,严重影响国人的身体健康,同时给生产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为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并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战略决策,旨在构建和强化国家生态安全格局,遏制生态  相似文献   

12.
近30多年来,生态经济不仅逐渐引起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和关注,而且还使学术界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经济问题展开大量而广泛的研究,使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起成为时代的强音。本文回顾了生态经济产生的背景和生态经济的概念,总结了生态经济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当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了我国西南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建设和发展模式及对策。希望能为我国西南石漠化地区石漠化的治理和生态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社会质量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社会政策范式.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在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追求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和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状况的改善,更要关注社会体系的运行状况.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目前三江源生态移民构建社会福利机制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试图从这一理论的规范性因素入手,深入考察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所具备规范性因素的现实背景,为构建社会福利机制提供契合实际的客观认知,寻求构建福利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三江源生态移民继续教育工作是生态移民工程中一项惠及农牧民生产生活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有利于生态移民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收入,对推动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生态问题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如环境破坏和气候变暖。自十七大开始,我国加快创建新型工业化的步伐,着眼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我们应该自觉地尊重自然,主动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正区域协同发展问题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继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区域协同发展在实践中成功推进之后,新的区域协同发展区也相继开始规划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在学界早已提出,但始终处于理论研究层面,实际推进缓慢,远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其政策背景可归结为区域生态恶化严重制约了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开展京津冀生态保护体系建设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应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和优先领域。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以来,青海省国土资源系统采取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积极实施三江源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使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目前这一地区已经出现水源涵养功能初步恢复、草地退化趋势减缓、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多、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喜人景象。  相似文献   

18.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还存在着环境污染形势严峻、资源约束压力增大、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积极应对这些问题,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7年的58.52%。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带来了地表植被破坏、城市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土壤污染、黑臭水体等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因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滞后,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依旧面临着挑战。研究结合当下自然资源部及国土生态修复司成立,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背景,通过对德国生态修复历程的梳理,总结德国生态修复体制建设的经验,从政策层面、规划层面、地块修复层面对我国生态修复规划体制建设提出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居民亚健康、文化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受到空前重视。指出生态文明理念下注重生态保护、提倡低碳建设、关注居民健康、追求文化认同四个方面在山地住区规划中的必要性。结合大理海东一期商品房住区规划项目对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建设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山地住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