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事件研究的方法,探析2001-2005年间控制权转移事件发生前后的市场反应及非正常报酬率的变化特征,据此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程度进行界定,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移公告(首次公告)引起了市场的积极反应;市场对于公告存在过度反应,表现为公告日后股价的回调,这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并未达到半强式有效;深市和沪市两个市场信息泄露和传递的时间不同;两个市场公告效应的数值都很小,公告前信息泄露明显,累积超额收益的70%以上都是内幕交易或模仿内幕交易的跟风操作带来的。  相似文献   

2.
在控制权转移中,大股东在不同持股比例下如何调整利益侵占行为,是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的重要课题. 建立控制权转移中大股东利益函数进行理论推导,选取2001—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事件作为实证研究样本,并根据控制权转移后公司业绩变化区分为劣质收购和优质收购两组样本,得出结论:(1)对于劣质收购样本,新的大股东未能改善公司治理和公司经营绩效,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利益侵占表现为"N"型关系;(2)对于优质收购样本,新的大股东的经营改善了公司的业绩,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其利益侵占呈倒"N"型关系.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把人的非完全理性和市场非有效对公司经理人投融资行为的影响融入公司价值的形成过程,构建了公司的价值体系,分析了公司价值形成的反身性机制。用公司价值预期与公司真实的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来建立实证模型,检验公司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公司价值创造效率与市场的价值预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首先,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价值预期存在偏离,表现为高估低内在价值的公司和低估高内在价值的公司;其次,这种市场预期的偏差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具有显著的影响,表现为阻碍公司价值的创造。实证结果证明了公司价值形成反身机制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4.
以2002至2004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目标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控制权转移前一年为对比基期,研究控制权转移当年及其后两年的财务绩效是否得到改善.实证结果表明,非ST类上市公司在发生控制权转移后,财务绩效均较控制权转移前有所提高,表明2002年后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日益规范,以往报表式重组的现象大为改观.但对发生控制权转移的ST类上市公司来说,业绩并未因控制权变更而得到改善,甚至出现加速下滑的态势.ST类公司通常经营不善,但并购者仍热衷于以高于净资产的价格收购,文章指出主要是由于中国股市存在股市租金及二级市场存在超额利润.  相似文献   

5.
控制权转移活动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控股股东有动机对其进行操纵。本研究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对控制权转移前控股股东的行为进行分析,按对价方式、控股股权性质对目标公司进行分类研究。选取2008—2011年沪深A股主板市场发生控制权转移活动的公司作为样本,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对价方式不同的公司存在明显不同的盈余管理行为,而控股股权性质不同的公司,虽然有不同的动机,但其盈余管理行为没有明显差别。具体而言,国有股权有偿转让的公司存在明显的负向盈余管理行为,且每一年度的盈余管理程度相差不大;无偿划拨类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不明显;非国有股权转让公司存在明显的负向盈余管理行为,但是每一年度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别较大。研究结果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规范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活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2003-2005年3 270个观测值为样本,从公司政治关联视角出发,并考虑股权的内生性问题,对控股股东特征与公司价值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价值显著高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之间呈U型关系。这表明,基于控股股东性质所形成的公司政治关联是导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价值高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的主要原因,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通过控制权私利成本影响控股股东利益侵占抑或利益协同行为。  相似文献   

7.
公司控制权是一项有价值的资产,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对促进社会福利增加、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完善公司治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公司控制权争夺主要指它的内容、方式及其与资本结构的关系,特别是股权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影响。为充分发挥控制权市场的积极作用,我国必须做好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规范职业经理人市场、完善相关法规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采用事件研究法,对2001至2004年间中国上市公司的31个管理层收购事件是否为流通股股东创造财富进行了分析.实证研究表明,管理层收购为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股东创造了财富,目标公司的股票溢价为3.19%,远低于40%的国际水平;流通股股东在管理层收购中获得的收益相对于管理层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相似文献   

9.
控制权私人收益一直被认为是由控股股东牺牲中小股东利益而获得的收益.这些收益并不按持股比例在所有股东之间进行分配,而只有大股东才能享有.私人收益直接度量存在困难,可以用控制权转移中的溢价水平来代替私人收益水平,基于1998-2010年沪深两市发生控制权转移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样本以考察私人收益与控制权转移一年、两年后上市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实证结果,控股股东的私人收益水平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同属并购是地方政府干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主要路径与体现,也是公司控制权市场有效性的重要度量。以2003-2007年沪深两市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发生的并购事件为样本,以2006年作为我国企业治理环境改进的时间分界线,对同属并购的影响因素与绩效变化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具有同属并购偏好,政府干预及地方保护程度是影响同属并购选择的重要因素。此外,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代表的治理环境改善弱化了地方国有企业的同属并购偏好,其并购的中观和微观绩效有所提升。这些发现凸现了公司控制权市场发挥结构功能与治理功能的政府因素与环境条件,也揭示了治理环境改进提升公司控制权市场有效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2002、2003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各类管理层更替现象的实证分析表明,在快速增长的股权交易的推动下,我国控制权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控制权市场对管理低效企业的识别、惩戒功能已经显现。作为企业的外部控制机制,控制权市场通过控制权转移、管理层更替的途径发挥了应有的治理效力,弥补了董事会治理的不足。大力发展控制权市场要从规范股权交易、加快国家股减持和全流通进程、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2.
投资者针对股东大会的各项议案进行表决投票,是股东权利保护的重要机制,也是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重要方式。利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投票数据,可证实投票议案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利益相关性是投资者参与投票的重要动因。投资者参与投票建立在投票信息被市场关注的基础上,利益相关性不会影响市场关注度较低的议案。进一步地,按照投票前股票异常收益率区分“好议案”与“坏议案”,“坏议案”弃权率仅受市场关注度影响,而利益相关性与“好议案”的弃权率显著负相关,表明投资者面对“坏议案”的投票信息会选择“用脚投票”方式卖出股份,以降低预期损失,而积极参与“好议案”投票。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选取2007年深市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终极控制人性质、控制权、现金流权以及两权分离度角度分析终极控制人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通过实证数据检验发现,当两权分离时,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越大,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越高;相对于民营终极控制人,当终极控制人为中央政府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较低。因此,建立适当的控制权约束机制,能够有效地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建立在资本市场基础上的公司资本结构不是一个简单的财务问题。公司治理与资本结构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公司的资本结构决定了公司的外部市场约束结构进而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规范,国有银行对公司的债权约束无效,股东特别是国有股股东对公司的股权约束无效;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的股权偏好是公司行为市场约束失效的集中体现;银行业的民营化与国有股的减持与流通是提高公司外部市场约束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如何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免受侵害的问题,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等方法,指出国内外关于控制性股东私有收益、控制性股东监督效应和决策权动态配置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合理的董事会规模应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决策监督效率。国外有学者对影响董事会规模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目前我国学术界尚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从公司规模、环境因素、行业性质、大股东性质、领导权结构、CEO偏好、外部压力、前期财务业绩以及董事会结构等方面对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因素实证的分析显示: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公司规模、领导权结构以及独立董事比例直接有关;行业以及大股东性质不同的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有一定差异。研究还发现目前上市公司没有充分重视董事的社会资本及董事会的决策作用,尤其是独立董事的作用没有受到重视,董事会次级委员会的独立性较差,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先天性不足。  相似文献   

17.
外部逆向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逆向法人人格否认指的是债务人滥用股东权利和公司独立法人地位,故意将财产无偿转移给公司法人,或者姐妹公司之间利益输送,以逃避债务侵害债权人权利时,可以否定公司法人独立人格,使公司在受让财产限度内对债权人承担债务的清偿责任。从我国理论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来看,《公司法》第二十条所确立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范围过窄,有必要引入逆向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与传统的人格否认制度统一为整体,以更好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公司治理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公司控制权市场对公司高管人员总体上无明显的更替作用.发生控制权转移的大多是绩差公司,且转移前后的高管变动与企业绩效无明显相关关系."二元经理人市场"仍居于主导地位.控制权转移后,企业更处于超强的内部人控制状态.我国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未能发挥相应的公司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19.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及其在我国的确立和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各国公司法大多确认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它对公司股东尤其是小股东监督公司营运,防止内部人控制,保障股东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公司法》对此未作明文规定,但是我国的司法解释实际上已经认可了此项制度,只是还不够规范和全面,有必要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20.
基于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从利益相关方、企业基本特征和治理结构三个方面对影响我国采矿业上市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评估了这些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水平。实证数据来源于企业发布的2010年CSR报告和年报。实证研究发现:采矿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很低,大企业倾向于披露更多环境信息,CSR报告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企业治理结构、股东、债权人、外部审计机构并没有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发挥显著作用。最后,本文还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