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舍《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形象,堪称中国现代市民个性主义形象的典型代表,但是,由于小说本竭力强调祥子性格悲剧中的社会悲剧意味,因之,从本中所显示的现实图景来看,祥子作为市民个性主义所应该具有的性格力量,并未被本充分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2.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摩尔·弗兰德斯》两部作品,以无处不在的金钱为媒介,塑造出鲁滨孙·克鲁梭、摩尔·弗兰德斯两个鲜活生动的"经济个人主义"形象。这一切影响着老舍《骆驼祥子》中"‘经济个人主义’祥子"形象的塑造,但他笔下的祥子与笛福笔下的鲁滨孙、摩尔有所区别,老舍对他们既接受,又改造,这是一种独创性的"影响"。所以,笛福笔下的鲁滨孙、摩尔与老舍笔下的祥子之间存在着一段无法绕过的文学"因缘"。这是值得重视的比较文学研究课题,对英国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沿着祥子性格发展的轨迹,把握祥子心里的每一个转折,作者的爱憎感情也随着写作而渗透其中。老舍通过对祥子内心世界多角度的描写和深入揭示,老实、要强、体面、自私的祥子的许多心理活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乡愁既有虚构的乡下想象,也有老舍寓居青岛时对故乡北平的现实经验,即一种"双重乡愁"。祥子乡愁对象的城乡杂糅性不仅质疑了作品的城乡叙事框架,而且流露出老舍超越城乡叙事,意在思辨个人主义的深层意旨。反观同期老舍创作的《文博士》与《骆驼祥子》在创作时间、内容上相似相关的文学史实,则进一步彰显出老舍基于个人主义反思基础之上的跨文化焦虑感。  相似文献   

5.
《骆驼祥子》是老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祥子也成为了历年来学术界讨论分析的对象,祥子的命运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产生在混乱的社会背景中,当然也有祥子自身性格的内因。熟读作品,我们会发现祥子的淳朴、善良、正直,同时也会感受到他的执拗、固执、不变通,这些性格对于祥子人生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是社会的大背景使得祥子以及当时的人们都具有同样的性格特征。祥子的性格被认为是悲剧的性格,许多学者对其进行深入剖析,认为祥子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性格的结果。本文详细了解了祥子的性格特点、这种特点产生的悲剧以及性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对其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英国讲学的经历又使得学界对其研究另辟蹊径,其讲学经历也已成为老舍研究的重要线索。本文将对国内外对老舍与英国之间关系方面的论文做简要综述,将以老舍与英国之间关系、作品个案分析、老舍思想研究、老舍写作风格研究以及对比老舍与他者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7.
老舍是一个严格遵守现实主义的大家,他的著名小说《骆驼祥子》尤为如此。现实主义注重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强调对典型环境的挑选和创造,在《骆驼祥子》中,就是对刘、杨、曹、夏这四家的择取与表现。这四家代表不同的阶级、阶层,具有不同的思想道德观念,构成祥子活动的特有背景。祥子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展露出悲剧的必然性。 祥子是一个刚失去田地的破产乡下农民,是普通小农经济的代表,正如普通农民一样,他有一种对土地的依恋,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进了城以后,他最大的心愿,仍是小农经济下农民思想的延续,即拥有自己的车,那样,闭着眼,就有饭吃。所以在城里的祥子,唯一的追求就是攒钱买车。从精神上看,祥子又有以乡村文化道德为代表的农民的优点:勤劳、节俭、体面、要强,不沾染恶习。作家把这样纯洁的祥子,放入以四家为代表的复杂社会关系中,让他在打击中,挣扎着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8.
虎妞是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关于虎妞这个形象,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都有许多不同评价。有的评论者认为虎妞是“被侮辱被损害者”,同书中人物祥子、小福子、小福子的母亲、小马、小马的祖父一样,“代表了被吃者的一面”;也有的评论者认为“虎妞始终是一个剥削者的形象”,“老舍始终是把她作为祥子的及劳动人民的对立面来写的”。作者对她“不仅没有同情”,而且“是在捉弄、揶揄这个剥削阶级的‘不幸儿’”。这两种意见显然都是偏颇的。我们认为,虎妞是一个具  相似文献   

9.
老舍名著《骆驼祥子》(已下简称"《骆》")的成功在于塑造了祥子这个主人公,而祥子的成功塑造与作品中众多次要人物群落的精彩刻画密切相关.文章着眼于这一被人忽视的联系,结合文本对《骆》的次要人物群落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0.
美国翻译家Evan King的名译本Rickshaw Boy《洋车夫》,源自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该译本在老舍研究中意义重大。文章主要从"无意误译"与"有意误译"两个层面评析了King译本中的"误译"现象。  相似文献   

11.
因犯了杀父娶母大罪而被迫弄瞎双眼流放而死以解除百姓于灾难之中的俄狄浦斯王,一直作为一个罪人而承受了因果报应式惩罚。但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理论在文学批评理论领域的应用,人们才有可能从他受挫的心理出发去研究这一情节的必然性,并因此而对他的人品重新作出评价。在他的三次冒险中,始终贯穿着他强烈追求母爱的潜意识渴望,贯穿着他对人民的兴旺与幸福的无私奉献。因此,他暂时脱离母爱而流放致死只不过是一个楔子──把剧情推向高潮以更加充分地歌颂他的光辉和伟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出刘备在白帝城十个月的所作所为,揭示其所思所想,探讨了刘备人生的最后时段和托孤的心态、环境。从刘备在白帝城的十项措施可以看出,他在思索战败原因,主动承担战败责任;期盼安宁,纠正失误,结束了蜀、吴交战状态;思念妻室,眷恋子女;安排人事,诏敕后主,临终托孤,以保住基业。本文还对伐吴及其失败的原因、刘备的托孤是英明人主的明智抉择进行了论证阐述。  相似文献   

13.
姜夔不但能作诗词,而且精研乐理,能创作乐曲。他的乐曲既能反映他独特的人品气质、内心情感,又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体现出声情韵律的高度统一。品味姜夔的众多词作,都具有清雅之韵,于婉约、豪放之外,自树一派。姜夔的词作在音阶、调式以及词调旋律、字调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音乐风格与其清雅之韵是一致的。此外,姜夔还善于用名贵的古曲、独特的自制曲来表达他一生中经历的情感的高峰体验。  相似文献   

14.
钱澄之文以载道的"情道"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创精神。他将国破家亡、妻亡子散的切肤之痛付诸笔端,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情道"一以贯之的散文作品,主要体现在怀念故国、经世致用、悼亡妻孥旧友等作品中,而其中又以悼亡妻儿的散文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15.
元人倪瓒在山水画领域,与其在诗歌领域取得的成就存在巨大反差。其诗、画颇存乖忤之处:诗多因袭,画重革新;诗爱“春”色,画喜“秋”景;诗色浓重,画意简净;诗之意象庞杂,画之意象单纯。二者诸多的忤悖,有助于我们认识更为丰满、完整的倪瓒形象。  相似文献   

16.
近代日本文坛新思潮派最为代表的作家——芥川龙之介,其文学作品多为短篇小说,尽管文字不多,情节简单,但其中所蕴涵的主题深刻,艺术水准高超。前期的创作主要是以历史事实为题材,映照现实,观察、解释人生,并以此为根基和载体,将自己的观点、思想及审美渗透到作品之中。后期的创作主要是根据其自身的经历、体会、感悟等,借助文学作品等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前途的失意与幻灭意识。芥川龙之介文学思想中有着浓厚的传统中国文化情结,他的中国之行与自杀标志着一个时代即日本大正时代文学的结束。  相似文献   

17.
由于对道家文化的接近与体贴,戴望舒在他一生的处世、为人、诗歌创作、择取西学的路径等方面有鲜明的独异性特征.戴望舒与道家文化的关联很深,老庄哲学、诗学、美学思想对他影响极大,并内化为潜在心理机制,影响着诗人的人生选择与诗艺追求.他在爱情生活中选择逃避、他的悲天悯人的忧郁气质、他钟情于死亡书写、独特的诗歌写作的运思方式、诗歌经典意象的营造等等,都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严复在其众多的著作与译著中,阐释了其政治、经济、哲学等各方面的思想。不可否认其著作中同样也渗透着强烈的人文意识,不管是其思想形成的前期还是思想趋于"保守"的后期,其人文意识都没有削弱。就严复的个人经历、著作中人文思想的表现以及人文意识存在的原因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陈与义是两宋之交的杰出诗人。他的诗、词创作在当时都有名气。他的诗、词创作既都具有多元化风格的一面,又有诗多纪实词多言情不同的一面。陈与义诗词互动首先体现在简斋词题材立意的诗化和创作技巧的诗化,这些是诗歌对词的影响和渗透;其次体现在简斋词对简斋诗流丽特点的影响以及简斋诗句化用词句等方面,这些是词对诗歌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英国农村发生了剧烈变化。社会变革不可避免地给哈代的诗歌带来悲伤忧郁色彩。然而,在悲观的表面,他的内心及一些诗作却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哈代不是一个绝对的悲观主义者,哈代的悲观主义具有双重性:哈代悲观主义的实质是其现实主义风格的再现;忠于现实,反应社会;从他的诗歌中可以体验到一种强烈而厚重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