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抗战时期中国作家的战争体验既揭露了无数生命消亡中侵略者人性的彻底丧失,也揭示了战争的强制力量将侵略的屠杀和旧中国的虐杀结合在一起而造成的人生、人性的摧灭,更警醒于日本殖民战争同化的恶果。而当中国作家面对战争的摧灭力量时,他们始终关注的是死亡呈现的生命体验,从而在较深的程度上抵及了人性、自我的毁灭,并将之视为人类战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韩国文学评论家李在铣指出“现代小说的发生论之起源为6.25战争”,战争与南北分断是韩国现代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大背景。韩国著名女作家朴婉绪的处女作《裸木》,表达的不仅仅是战争夺走了人的生命、破坏了建筑物那么简单,而是将人的心理也都荒废掉了。作家通过否定现实告诫读者战争毁灭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同样摧毁了人的心理。  相似文献   

3.
对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题辞“伸冤在我 ,我必报应”做了全面论述。第一部分追溯题辞的来源 ,提出作家托尔斯泰宗教道德的渊源 ;第二部分论述了题辞对整部小说的切入 ;第三部分论述了托尔斯泰后期创作批判热情与宗教道德观念的同时提升。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元素与欧美文学的接受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托尔斯泰的名著被反复翻译,说明人们对这位大文豪的推崇。另外,许多著名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夏衍等都撰文介绍托尔斯泰。这些伟大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正是塑造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人物。再者,中国现代作家中受托尔斯泰影响的人很多。我们对托尔斯泰情有独钟主要是中国文化元素的作用。第一,托尔斯泰的人民性合乎中国知识分子的治世理想;第二,托尔斯泰符合我们对圣哲的期待;第三,托尔斯泰具有追求真理的"天问精神",即质疑精神,生命不息,追问不止;第四,托尔斯泰主义与儒家思想有本质上的契合。  相似文献   

5.
有岛武郎与托尔斯泰,尽管一个在日本,一个在沙皇俄国,而且时代相差50年,但是他们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托尔斯泰一生完成了许多杰作,他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风靡全球,历久不衰。研究它的思想,著作,生平的作者遍及全球,人才辈出;有岛武郎身为画家,小说家,生在东京,是大藏省官僚的长子,自学习院高等科辍学后,进札幌农学就学,壮年因生父及妻子之死的震撼,加入笔耕行列,中年自杀,结束了的生命,作为日本白桦派文学兴盛期的重要作家之一,发表《一个女人》、《该隐的末裔》等20篇不朽的杰作,是大正小说的一座丰碑。事实表明:有岛武郎与托尔斯泰尽管生在两个国度,却同样誉满全球,虽一个中年夭折,一位高龄。可是,都是世界文坛上永不陨落的璀璨巨星。  相似文献   

6.
“天使”与“妖妇”是男权社会中在男性作家笔下经常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塑造了娜塔莎和艾伦这一组相互对立的人物形象。这两种形象都体现了男权社会的男性们对女性的期待、仇恨、恐惧和丑化,是不真实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女性的男权中心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7.
"天使"与"妖妇"是男权社会中在男性作家笔下经常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塑造了娜塔莎和艾伦这一组相互对立的人物形象.这两种形象都体现了男权社会的男性们对女性的期待、仇恨、恐惧和丑化,是不真实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女性的男权中心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8.
陈老师:蓝月,你最崇拜的作家是哪位?蓝月:托尔斯泰!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仅长篇巨著就有三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们学过他的《穷人》。陈老师:你指的是出生于1828年,逝世于1910年的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吧?他是很  相似文献   

9.
在沈从文的作品里,人并不表现为一个个的个体,而是消融于集体之中,当生命个体与客观现实发生冲突时,生命形式最终走向毁灭。从作家本人坚守理想的文学阵地而遭受重重挫折亦可见此意识体现。  相似文献   

10.
探索的道路     
托尔斯泰在其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都在探求生命的意义.从安德烈、彼埃尔、列文和聂赫留朵夫,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由"生"的困惑到"生"的解惑的过程,以及他由寻求自己灵魂幸福到为别人活着的探索道路.托尔斯泰晚年的出走则是他在生活中最后完成了探索的道路.在托尔斯泰毕生的痛苦与困惑中,我们看见作为俄罗斯人独有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早期创作与俄罗斯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瞿秋白早期文学创作活动与俄罗斯文学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认为瞿秋白在接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时 ,显示了人格的矛盾 ,一方面他注重外在的行动 ,另一方面却迷恋托尔斯泰主义。瞿秋白在具体创作中 ,借用托尔斯泰等作家的表现方法进行文体实验 ,在“五四”文学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眼于19世纪后期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创作,对其不懈的探求精神、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声音的处理、结构特色以及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其与传统现实主义、现代派文学的联系或区别,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了托尔斯泰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作为俄罗斯19世纪最出色的文坛巨匠之一,他所创作的作品,离不开他自身的宗教思想,在宗教对文学产生着影响的同时,文学也对宗教教义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因为宗教和艺术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宗教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性格特征,而托尔斯泰对宗教情有独钟,在自己的作品中宣扬宗教思想,或者借助于宗教教义塑造人物形象。本文从宗教思想、文学形象、爱情观以及托尔斯泰主义几个方面对他浑然天成的文学艺术风格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14.
本篇着重研究了托尔斯泰开端创作的四个方面一、隐示作品主线的聚焦点;二、接纳历史背景的切入口;三、透露作者倾向的闪光点;四、确定艺术风格的起程点."万事开头难",托尔斯泰创作开端的经验对我们具有深刘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文章着重分析了普列汉诺夫与托尔斯泰艺术观点的不同。一方面认为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极易造成对艺术理解的偏差;另一方面主张对托尔斯泰的观点作更广义的理解,即托尔斯泰所谓“感情”,包括喜怒哀乐等心理感情,但又不局限于此,我们还要注重从其中发现“诗性”。   相似文献   

16.
探索的道路     
托尔斯泰在其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都在探求生命的意义。从安德烈、彼埃尔、列文和聂赫留朵夫,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由“生”的困惑到“生”的解惑的过程,以及他由寻求自己灵魂幸福到为别人活着的探索道路。托尔斯泰晚年的出走则是他在生活中最后完成了探索的道路。在托尔斯泰毕生的痛苦与困惑中,我们看见作为俄罗斯人独有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7.
试图从托尔斯泰对艺术本质的探讨,来发掘他为何把艺术的本质界定为情感的交流与传达,从而比较其情感论文论与浪漫主义情感论文论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巨匠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 ,本文以该小说为切入点 ,从史诗描写、心理分析、艺术对比、拱形结构等多个角度 ,展现了托尔斯泰创作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人物心灵的辩证法,再现出人的心灵的真实,托尔斯泰经常采用以下几种艺术描写方法:把人物的生活经历划分为几个阶段,通过不同生活阶段的不同心理活动,写出他们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运用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式的内心语言,创造人物的内心独自;通过一连串的心理细节,反映人物心灵发展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