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志庄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04-508
纵横比较分析了蔡元定八十四声旧图和朱载靖八十四声新图,诠释了蔡元定六变律和朱载墒的变音理论。在对两图以现代音分数、全音数、相对波长、音程系数等作出数据分析对比后,用得出的直观、明确的数据释解了朱栽墒的《论有变音无变律第十二》。 相似文献
2.
张志庄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
采用历史钩沉和资料对比分析的方法,评述了朱载堉《立均第九》之序言,周伶州鸠、京房、陈仲儒、王扑之均准理论;剖析了朱载堉取四家之说所涉人物、音乐论述等问题;说明和列举了朱载堉新制律准各弦定音、各徽位律名等;诠释了朱载堉《立均第九》的具体内容;得出了朱载堉制作的律准是世界上第一件建立在十二平均律理论基础上的弦乐器。 相似文献
3.
黄勇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1):50-54
清代数学家安清翘在音律计算方面有重要的成就,明确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建立了正确的公比概念。而明代律学家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算法,实质上是中国传统的勾股算数方法,并没有清晰的公比概念,也没有建立起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因此,安清翘与朱载堉的音律计算法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4.
郜林涛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0(1):102-103,106
唐代文献流传至今的大多是书面语,具有明显口语色彩的佛经文献却保留了大量当时的口语材料。相对来说,经、律、论三藏中,律典(特别是广律)的口语化较为明显。《根有律》也同样有这个特点,值得研究者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谭维智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2):95-100
自康德提出自律理论以后,自律在道德教育中既得到了欢呼,又受到某种程度的针砭。自律理论本身对道德规范的依赖性,使其难以达到真正的自由境地。道家的老庄认为道德本质上是自然而然的,从道德发展的起步时就无需任何形式的约束与规范,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不是对人心进行限制、约束,而是保持无为、无心,同时要超越规范,不刻意按照规范去行事,做到无律。只有在老庄这里,自律才成为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6.
张志庄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
通过对古琴徽位及律准徽位排列方法的解读,评述了朱载堉折纸取徽、古琴长度考辨、仲吕与十徽错位等问题。运用现代数学计算方法和公制度量,诠释了朱载堉算盘计算法及古度量尺寸,探讨了古琴徽位及律准徽位排列的律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曹魏太和年间,刚即位的明帝重修太学,让深谙儒家经典的人物担任教官和入主权力中枢.同时发布一系列诏令,发动统治集团内部关于律令变革的讨论.并将曹丕<典论>刻石,立于宗庙大门外,以曹丕在建国前后形成的立国构想作为指导律令变革讨论和新律修订的纲领性文件.最终修订完成了魏国法律--新律,完成了从曹操打天下到明帝治天下的统治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阮兴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6):68-72
《唐律疏议》"律疏"引礼入律,阐发律意,疏解律文律注,使儒家宗法伦理、等级思想融贯唐律之中,最终完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它丰富了律文的内容及法理色彩,建立起了一个律学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代律学达到了最高的水平,体现了中国古代律学的精华;同时,"律疏"又贯通律内不同篇、卷、条、款项,使之更加协调,并恰当调整律、令、格、式等不同法律形式之间的关系。"律疏"的这种律学功能是《唐律疏议》成为一部影响深远的律学巨著的重要因素。理会《唐律疏议》"律疏"的律学意义,实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特质与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9.
龙延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3):52-57
律藏中的广律因为是因事制戒,所以保留了许多佛教故事,但目前学界尚较少注意。本文以《摩诃僧律》与《四分律》为例,重点介绍了其中一些精彩故事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比较了这两部律藏中记述故事的异同之处,并简单分析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尹燕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00-103,120
《大清著作权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律,它虽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在内容上还是比较完备的。由于产生于清末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所以它有着鲜明的特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四川彭州方言语流音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绍林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1):27-30
语流音变是普通话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普通话水平。本文在方言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彭州方言语流音变的类型,归纳了彭州方言语流音变的特点,进一步总结出该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在语流音变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金欣欣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1):31-35
学术界关于《中原音韵》入声研究的一个方面,是探讨在《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通语中入声是否存在。入声消失说是影响很大、争论也很多的一种观点。其中,宁继福先生《中原音韵表稿》的论述最为细致,从八个方面做了论证。但是这些论证都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14.
汉语普通话的轻声是一种弱化了的音节 ,但是有一些轻声音节的读音却发生了反向的异变 ,即本文所说到的重音化。重音化主要表现在两类词上 ,一是音响度低的语气词 ,二是非词尾性后轻语词。轻声最初是作为一种语法手段出现的 ,这一语法手段的类化却超出了其本来范围 ,导致了一些音节读音与表意需要的冲突。语意上的强化需要直接促成了异变的发生。异变的结果是 :响度低的语气词向高响度转移 ;一些非词尾性后轻语词有从轻声中向外逃逸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古入声字在河南话与普通话中的调类分派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泽龙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0(4):102-106
河南话较之普通话字的调类存在不同 ,主要就是古入声字在二者中的调类分派不同。根据有关资料和语音实际统计 ,全部常用 80 0来个古入声字 ,分派不同的约占 50 .2 %。这主要是前者阴平居多 ,约占总数的 56.2 % ,而去声仅占 13 .0 % ;后者去声居多 ,约占总数的 4 3 .6% ,而阴平仅占 19.4 % ;当然二者其它各个调类所含古入声字也均有不同。从多种角度进行的比较研究 ,可以给人较为准确和清晰的认识。据此掌握住每一个古入声字的普通话声调 ,对河南人学好普通话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依据后字弱读与否,攸县皇图岭话的两字组可以分为非轻声两字组和轻声两字组。利用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分析攸县北乡皇图岭话的两类两字组变调现象后发现:轻声两字组的轻声后字主要通过声调扩散和缺省调值插入规则获得调值;非轻声两字组的前字经历了浮游调的脱落和曲拱节点下h特征的删除,后字的调域因重音音节的同化而调整。皇图岭话复杂的变调现象的根本成因在于左重型重音模式,而词重音的分布受词汇形态结构的制约,体现了形态影响音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吴红非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3):96-98
民歌《杨柳青》如按西方音乐曲式概念来分析 ,就音乐的旋律组成来看 ,似乎可认作起承转合四句体的乐段体。而在《杨柳青》的歌词中 ,明确的内容只体现于前二句中 ,后二句则是由固定的衬词组成 ,由衬词组成的衬腔正是我国众多民歌中极为普遍的一种歌体现象 ,是基本上相对固定不变的 ;前二乐句往往因歌词内容不同 ,充满了民间歌手的“即兴创造性” ,形成民歌中的主体部分 ,衬腔则是主体部分乐思的补充和情绪的渲染。由此 ,《杨柳青》的歌曲体结构应是一个带有补充性的衬腔体的民间二句体乐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