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发表了张天堡同志的论文《切语初探》(以下简称《切》文)。《切》文以较丰富的材料,说明了切语产生的历史及其性质、特点,阐述了切语与反切的关系,立论正确,分析细致,是一篇较好的文章。《切》文指出:“切语是社会上流行的一种隐语”,“是为了交流某些思想而应用的工具”,其目的“在于求义”,“许多行业、社团、秘密会党都能使用,许多村、镇,市民  相似文献   

2.
陈兰甫曰:“陆氏《切韵》之书,存于《广韵》之内,澧校定《广韵》切语,粗得陆氏体例。”(《切韵考·声类考》)陈氏系联《广韵》,考得其声类、韵类,而定其书名为《切韵考》,此以《广韵》为据而定《切韵》之声类与韵类者,陈氏以后,学术界对此均以为系创举而无异义。唯陈氏所定系联之条例,现代学者尚多异义。陈氏定系联反切上字之正例  相似文献   

3.
切语初探     
一切语,又叫反语或反切语,俗称切音语。切语是社会上流行的一种隐语(切口),从汉代到现代,都一直存在着。清代学者顾炎武说:“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这里说的“反语”,实际上就是古代切语。切语兴之于东汉,约在公元二十五年以后。黄侃引《世说新语·言语》(实为《世说新语·方正第五》,此处有误)“鬼子敢尔”注:鬼子名温休,温休者,温休为幽,休温为婚。此反语起于东汉中叶之证。”三国时期反语已经流行。《三国志·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童谣曰):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阎。”成子阁者,反语石子冈也。因为成阁反为  相似文献   

4.
自蒙古窝阔台时代起至清中叶康熙末年 ,曾盛演蒙古“倒喇剧” ,本文初探其概貌 ,以求方家斧正。一、诗词纪文所记“倒喇剧”概貌吴长元《宸垣识略》载 :“倒喇金 ,元戏剧名也 ,似俗而雅。”从名称上看 ,“倒喇金”蒙古语doolajin ,即歌唱者之意 ,亦有《译语》载记“倒喇黑赤”作参证 ;还有说“倒喇”是一种弹唱歌舞的 ,并认为此称已是明代弹唱人的代称。可见蒙古族入主中原后 ,其独具特色的剧种已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元代史料里却不见有此剧名。中国戏剧史也不载其剧名。明代竟陵派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曾详载明代北京风物。其云 :“…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唐中叶著名书论家窦暨的《述书赋》和窦蒙为该赋所作《注》及《语例字格》:一是《连书赋》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窦氏兄弟成书的概况;二是《递书赋》在书论史上的地位、成就和特色;三是窦蒙的《注》和《语倒字格》的特球体例,美学价值和原赋的血肉关系。  相似文献   

6.
自朱熹以来,学者考察《大武》的用诗,多把《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之语当作讨论的基准.其实,《左传》宣公十二年的“楚子之语”是对“武功”的解释,与《大武》乐章没有必然联系.因此,不能把“楚子之语”当作判断《大武》用诗情况的基准.考察《大武》的用诗情况应从《大武》的构成要件入手,《大武》乐是由《武》乐和《酌》乐组合、提炼而成:《武》乐表现的内容是武王伐纣,又名《武宿夜》,伶州鸠之语及出土编钟的铭文可资证明;《酌》乐即《勺》乐,重在表现周公平定天下和“周召之治”的内容.由此可以确定《大武》所用诗即《维清》、《武》、《酌》三首.  相似文献   

7.
一、考源《周易》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系辞》下)古义“市”即今集市贸易之义。因“行市”而得名的“市语”最早见于唐代,宋代曾慥《类说》卷四引唐代《秦京杂记》谓:“长安市人语各不同,有葫芦语、鏁子语、纽语、练语、三摺语,通名市语。”唐代诗人元稹《估客乐》:“亦解市头语,便无邻里情。”这是最早提到“市语”的诗文。对于市语的解释,《辞源》谓“市中所用的行话、隐语。如说斤为吉恩,说两为力盎之类,其法与反切略同”(新版第二册,页969)。说“市语”即“行话、隐语”,几  相似文献   

8.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高中第四册)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语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公子。这段文字是写林黛玉见贾宝玉之前的一次心理活动。其中的“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一句令人费解。如果从标点符号考虑,这一句应该不是林黛玉的心里话,但如果从后面的“心中想着”而论,则  相似文献   

9.
《史记》中的“骑”字,有两读:其一为渠羁切,支韵群母,止摄开口三等字。今音qí,为动词。《说文》:“跨马也”。其二为奇寄切,寘韵群母,亦属止摄开口三等字。今音jì,作名词。本文试就此二“骑”作初步考查,并对《绛侯周勃世家》中“将以下骑送迎”一语提出个人的管见。“骑”作动词,《史记》凡32例。主要作“骑马”义,即《说文》所谓“跨马也”。例如:  相似文献   

10.
《辞源》中"從"字cóng音下辖有疾容切、疾用切两个不辨义古音。借助《广韵》、《经典释文》对"從"字cóng音的注音、释义,能证明《辞源》中"從"字cóng音下的疾容切与疾用切是有区别意义作用的两古音,不应处理为不辨义,也不应与zòng音似用切简单归并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广州音说》是陈澧专门讨论广州话语音特点的一篇论文。从陈澧的生平经历可断定《广州音说》所据之"广州方音"正是当时的标准省城音,文章所讨论的语音特征,大致反映了19世纪初期至中期的广州话概貌。《广州音说》是陈澧在考证韵书切语过程中,以广州音为参照,"以隋唐韵书切语核之",逐渐积累形成对广州音特点的认识而成文的,其成文时间应为《切韵考》之后,大致与《东塾初学编·音学》同期或稍后。通过比较考察《广州音说》所列举"广州方音合于隋唐韵书切语为他方所不及者"的五项语音特征,发现广州话存在浊上变去的发展趋势。在共同语的影响下,广州话原读阳上调的浊上字先出现文读音,形成阳去阳上文白两读共存的过渡阶段,然后阳去调文读音逐渐覆盖阳上调白读音,完成浊上变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汉语的"八"来自高棉语的brat"别,分"、泰语brat"分";因为藏语的"数词八"brɡjad→brad与之"同音",因此,古羌人乃借用古越(夏)人、夷(华)人本表"分、别"之"八"来表"数词八"。当这些语言混合之初,brɡjad→brad与brat可能都存在,但当他们融合为汉语时,藏语的"八"纳入汉语底层语言越、夷语只有清塞音尾的语音结构系统,于是就成了-d→-t;-n,藏语的brɡjad"八"就成了《广韵·月部》"房越切"的"八"和《广韵·弥韵》"其辇切"的"件"、《广韵·弥韵》"符蹇切"的"辧"。这就是中国音韵学所谓的"月元对转"。各种语言混合过程中,数词"八"不同时地的读音又接近藏语表示分别的揿bjed(pa)、phjed(pa),人们又用""、"匹"等与藏语音义对应的字表示分别以示与"八"字意义的区别。藏语揿bjed(pa)"分别"、phjed(pa)"分别、匹",融入汉语后,同样纳入底层语言越、夷语只有清塞音尾的语音系统发生-d→-t;-n的变化,于是成了《广韵·薛韵》"皮列切"的"、别"、《广韵·质韵》"譬吉切"的"匹"和《广韵·文韵》"府文切"的"分",这就是中国音韵学的"质文(谆)旁对转"。  相似文献   

13.
汉语对西夏语的影响,无论语音、语法、词汇都极为深远。西夏人努力仿照汉语编著西夏语字书、词书和韵书。通过对《文海》、《五音切韵》两部西夏官修韵书与汉语韵书的比较分析,探讨西夏人主动学习汉文化,在充分吸收汉语元素的基础上,重构本民族文化典籍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1.“无恙”。课本注为“祝愿语。无疾病”。笔者认为不尽准确。《说文解宇》注:“羔,忧也。从心羊声,余亮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恙,忧。无恙,平安无事。《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咸知家门无恙’”。是故,“恙”注“忧”为妥;无恙,问候语。就是无忧愁,平安无事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郑光祖的爱情剧《(亻刍)梅香骗翰林风月》(以下简称《(亻刍)梅香》),很受历代曲学专家的注意。这倒并非它本身内容或艺术上有突出的成就,而是因为它和《西厢记》有着扑朔迷离的关系。明·王世贞说:“《(亻刍)梅香》虽有佳处,而中多陈腐措大语,且套数、出没、宾白,全剽《西厢》”。①清·梁延枬响应王世贞的观点,说:“《(亻刍)梅香》如一本小《西厢》,前后关目、插科打诨,皆一一照本模拟。”并列举两剧相同之处有二十条之  相似文献   

16.
吴嘉纪(1618—1684)字宾贤,号野人,江苏泰州人。他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多寓写故国之思,反映民间疾苦,内容比较充实;在艺术表现上,情真语切,专于用白描手法纪写时事,也独具特色。著有《陋轩诗》及其续集,近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辑佚诗,排印出版了《吴嘉纪诗笺校》。  相似文献   

17.
《尚书正读》是《尚书》研究中从训诂研究转向语法研究的发轫之作。曾运乾在书中对《尚书》倒语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曾运乾的语法观受到了前人的影响,体现了语序的三个功能,即制约句法结构、揭示词类活用、影响语用效果。此外,曾运乾的语序观还揭示了原始的思维形态。  相似文献   

18.
艺术夸张在我国的文艺评论中也叫增语、增文、夸饰、形容、豪句、激昂之语等等。王充《论衡·语增》云:“纣为长夜之饮,糟邱酒池,沉湎于酒,不舍昼夜。”又《论衡·艺增》有“《尚书》‘协和万国’”之言,还有“《诗》言‘子孙千亿’”之语。这些都是“增语”、“增文”。《文心雕龙·夸饰》说:“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角度探讨了《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功能。用社会语言学的标记理论和适调理论分析了《喜福会》中语码转换所揭示的主题思想:两种语码分别代表的权势与地位,折射出母女两代人对 中美文化传统和身份的不同态度和他们态度的转变。用语用学的顺应理论分析了作品中运用语码转换的艺术手段:填补英汉语言间的空缺、避免社会性的尴尬、刻画人物心理、反映民族特色、强化语气等。  相似文献   

20.
0.汉语里存在着大量四个音节组成的语言单位,一般称之为四字语。四字语是汉语所特有的,体现了汉语的民族特色。被誉为文学语言宝库的《子夜》就运用了大量四字语,使这部作品独具风格的语言艺术更富有魅力。本文试就《子夜》中联合式四字语的类型、特点和功用作一些讨论。为便于叙述,用 A、B 和 A、B 下加数码的办法代表四字语中的语素或词。1.1《子夜》中运用的联合式四字语约有626个,按其重叠与否以及重叠情况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下面四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