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湘楚文化对新时期湖南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昊 《船山学刊》2006,(3):52-54
湖南的地域文化——湘楚文化与新时期湖南小说创作有着难以分离的亲缘关系,形成了湖南小说创作明显不同的审美特征。具体而言,一是湘楚文化血液凝聚成的浓郁的浪漫风韵;二是“经世致用”学风哺育下的广阔的政治视野;三是边缘文化地位潜质中的执拗的乡土情结对新时期湖南小说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市场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形成了具有市场经济特色的各种文化现象。小说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已经深深打上了市场文化的烙印。新时期的湖南小说,面对市场经济的影响,较好地适应了市场文化下的人文意识和社会理念的变迁,既反映了湖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又与湖南经济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以“湘军”独有的品格叱咤当代文坛。湖南小说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其艺术地适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市场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先锋文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小说观念和小说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的;评论界对余华创作的探索性和先锋性所作的肯定性评价,也集中在对其创作意象的寓言性和象征性的研究和分析上。相比而言,对余华小说创作文本的生命内涵及其相应的文化内涵的解读与阐释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从生命意识入手解读余华的小说创作文本,我们发现,余华的小说自始至终表现出站在“沉默的大多数”的立场上认同某种“宿命意识”的创作自觉,“宿命意识”的文化认同与关注“沉默的大多数”的现实情怀相结合,构成了余华小说的深厚的人生关怀,这是余华小说创作在世俗化意义上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4.
彭巧燕 《船山学刊》2006,(2):154-156
湖南长沙本土作家何顿,在小说创作中,立足长沙,其作品的人物生活场景、娱乐方式、叙事语言等无不体现长沙地域风土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5.
论阿尔布都的东干文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东干文学史上的双子星之一的阿尔布都的小说创作,在整个世界华语小说中是独特的.他的小说具有东干文化的"百科全书"性质.他的创作题材多样,涉及东干人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悲喜兼备.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具有强烈的自我批判意识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继承意识.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丰富生动,语言鲜活,具有相当的典范性.  相似文献   

6.
刘登阁 《人文杂志》2003,(3):95-100
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地域、地理和人文环境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分析了中国小说中虚拟空间的特点 ,阐述了中国小说中存在的文化上的东西之争和南北之争 ,并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小说中折射出的自然观及自然意识。  相似文献   

7.
贵州作家具有自觉的文化意识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此种迹象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既是对此前贵州小说创作的一个突破,又奠定了90年代贵州小说发展的基础,意义重大.本文有鉴于此,特对80年代后半期的贵州小说作一回顾和论述.众所周知,1985年,文学界已经呈现出异彩纷呈,多元发展的态势.各种新的观念、新的手法涌入文坛,以至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之后,批评家们已再难找到一个恰当的语词来概括当时的文学现象.这一年,不仅以贾平凹、阿城、韩少功、李杭育、郑万隆等民族文化派作家的寻根小说崛起了、刘索拉、徐昆等人的新潮小说也在此时推出,市井小说、纪实小说、主体意识十分强烈的感觉派小说、自称“玩儿”的小说、性小说、乃至不打标点符号的小说等等,都已出现.这股迅猛发展的文学主潮,无疑地与当时掀起的“文化热”密切相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贵州小说作家以自觉的文化意识观照生活,使他们的创作获得了新的超越,并且将整个贵州小说创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张勇 《云梦学刊》2014,(1):104-108
冯骥才的小说创作包含了独特的中国文学现代性意义,是新时期文学回归和复兴“五四”文学精神的表征,也是冯骥才文化精英意识的体现。但冯骥才小说的民间文化定位表明了他对中国文学更深远的文化传统的回归,冯骥才的这种小说创作道路极具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迟子建早期小说创作与19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息息相关。1990年代,迟子建尝试"打开屋子"让她的人物走向外面的世界,使她的小说"温暖而略带忧伤"的人性意蕴获得了丰厚的文化底色。进入新世纪以后,迟子建小说创作表现出对生态文化的自觉,这种文学自觉不仅仅是她艺术上的成熟,也是她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小说创作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的因素,新的意向,新的风范和新的文本都不断地产生出来和变化开去,使湖南文坛显得纷繁驳杂。但是,我发现,其中最足以体现和标示湖湘文化之固有特色和湖南文学的地域个性的东西,仍然顽强而柔韧地保留着,仍然是最令人感到亲切的精神文化价值。而其中的核心元素,就是由来已久并且始终不曾褪色的乡土情结。 一、乡土眷恋 80年代湖南小说创作的令人振奋的“辉煌”是让人怀想的,其在新时期中国文学大格局中的“一枝独秀”,至今仍在过来人的心中温馨着。说实话.这10年来我…  相似文献   

11.
带有浓厚市井意识的市民文学创作在我国源远流长,池莉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市井风情小说的传统,站在市民的立场上来表现市井细民的日常生活,这构成了她小说中独有的叙述姿态、价值取向,谱写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市井风情画,充满了浓郁的市井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主题的小说在新时期文学中的迅速发展,启示了作家、评论家对文化小说质的规定性和内蕴的差异作全面思考。文化主题小说有许多层次和内蕴,文化形态小说是其中重要一种。关于这个话题既可以是理论的,也可以是实践的。而我的关于文化形态小说的话题,是从甘肃小说家柏原的创作切入的。一、从文化批判小说到文化形态小说的转变曾有评论家认为,文化主题的小说,是作家以自觉的文化意识去观照人类社会生活,从主观上力图表现  相似文献   

13.
先锋小说是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种极具创新意识、拥有着鲜明的超前性特征的特立独行的小说创作形式,它深受西方现代文学思潮以及中国意识流小说、寻根文学小学的影响,体现着对传统创作方式的颠覆.它的发展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基于九十年代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以及自身与生俱有的缺陷,先锋小说迎来了一系列的创作转型,文章针对当代先锋小说创作转型的多维化进行解读,在阐述了其历史发展流变过程的基础上,对其创作转型的原因与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从精神内容、人物塑造、艺术转型等维度深入探索了先锋小说创作转型的过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4.
宋代文言小说创作深受史传文学传统和史官文化精神的影响,具有明确的"补史"意识,遵循史家"实录"原则,发扬批判精神,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清代是白话长篇小说创作全面走向文人化的时代。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有了很大提高,且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特质。小说创作模式由原来的“世代累积型”转变为文人独创。文人创作使作品的主体意识大大加强,小说的题材更广泛,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更深切,小说的艺术品位也得到根本性提升。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学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千姿百态的文学园地中,各地的文学又呈现出互不相同的面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特色。文学中的文化特色既表现在各地文学的地方特征和独异的风格情调中,同时也表现在各地作家的价值观念、美学追求和文化意识上。这二者常常水乳交融地反映在一个地区文学的总体风貌中。如山东文学呈现出的齐鲁文化特色,湖南文学的楚文化特色,西北诸省区文学的西部文化特色,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新时期以来的河北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同样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现代女性革命小说丰厚的文化价值应该重新予以认识:虽然现代女性革命小说有其局限性,但是,该类小说的创作在促成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女性传统和创作模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形成了现代女性的角色意识、现代女性的心态、现代女性的审美取向、现代女性的话语,对推动“五四”女性文学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生存意识”为视角,评析了抗战时期发生在整个中华民族生存危机中的小说创作。指出了抗战时期小说创作中群体生存意识的发展轨迹,理析了抗战时期小说创作中生存观念的嬗变与分野,是我们今天对过去时的抗战小说的再认识与再评价  相似文献   

19.
吕逸新  房伟 《兰州学刊》2008,(7):193-196
王小波的小说以其强烈的启蒙意识、先锋性技术探索,以及对中国90年代悖论性文化语境的深刻理解,成为了90年代以后中国小说创作的一个"异数".其小说既不同于先锋小说强烈的历史解构性,又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意识形态局限,而是在"反乌托邦"的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一次汉语小说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严歌苓(1959-)是目前北美华文文坛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新移民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作品屡次在国内外华文文坛引起轰动,值得进行个案分析和深入研究.本论文以跨文化的研究视野,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女性主义批评、精神分析等方法,探讨严歌苓小说在创作题材、女性形象、叙述模式和美学意识等方面的演变和拓展,对作家如何将海外生活体验转化为文学艺术创作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揭示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严歌苓小说创作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以寻求海外华文文学新的"汉语诗学的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