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03,24(6):81-83
梁章钜《楹联丛话》是中国楹联史上第一部联话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具有理论意义和价值的联话。它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凸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搜集保存了大量历代联作;二是对楹联的起源、演变作了有价值的考证;三是初步建立了楹联分类体系;四是对楹联作品的艺术美作了可贵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
研究中国对联的联语专著哪一部是最早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清人梁章鉅的《楹联丛活》。“古今诗词丛话,刊行于世者最夥,独联话则除梁章鉅《楹联丛话》外,不概见。”(陈方镛:《楹联新话》)这种意见很有代表性。然而,它并不是我国最早的联语专著。仅在《楹联丛话》中,梁章鉅本人就引用过两部书。  相似文献   

3.
徽州楹联作为楹联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徽州文化的物质载体.徽商用它来指导经商,形成了独特的徽商精神.徽州楹联文化中蕴藏着徽商独具特色的"徽骆驼"精神、诚信经营的原则、"贾而好儒"的文化追求以及坚守伦理的家族观念.通过徽州楹联文化看徽商精神,可以发扬徽商文化,挖掘徽商精神内涵,准确解读徽商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10,31(5):88-92
联话是以楹联这种文学样式为主要话语对象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文论体式,是我国传统文论整体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四大主要功能:一是辑录、保存历代联作;二是评论楹联作品的得失;三是介绍写作背景;四是考释文本。联话之体生成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在楹联创作走向繁盛的基础上直接受到历代诗话、词话及文话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公园。人们选取山水林木,修建楼台亭阁,书写楹联、绘画、雕塑……,来装点渲染景观,表现自己的情怀意念;以各种活动,既做观赏游乐的看客,又当显示心灵的演员。所以,她是一种文化现象。 兰州市的五泉公园,约有六个世纪的历史,她的兴衰变迁是兰州地区文化思想史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6.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08,29(1):114-116
梁章钜撰写的<楹联丛话>是我国古代美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理论意义和价值的联话著作.粱氏从不同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多元化的楹联审美标准,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审美标准是"工切"."工"是楹联形式上的要求,即对仗工整;"切"是楹联内容上的要求,即楹联内容与题目或者题咏对象切合.楹联的语言美主要表现为新、象、婉、隐四要素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中文信息》2008,(4):75-76
“水千条何如五池秀水,山万座岂比十四名山”,这幅楹联口气好大,说的正是五大连池山水。五大连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完整的熔岩台地和火山地貌,是我国火山最集中的区域。14座火山锥耸立在开阔的熔岩台地上。火山群有旧期喷发的12座火山,新期喷发的两座一老黑山口和火烧山。正是由于新期火山喷发,岩浆溢出,  相似文献   

8.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09,30(3):111-113
袁枚<随园诗话>中的"联话"在保存楹联的同时,创造性地运用诗学话语系统对楹联进行了理论上的言说,初步建构起联学的话语系统.其楹联理论以创新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运用"雅切"或"切"及"味"等审美标准来评价楹联;二是对楹联用典的看法;三是对楹联审美作用的认识.袁枚所做的工作,为"联话"这种文论体式的正式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2):92-96
清代楹联经历了从清初的体式齐备到中晚期全面鼎盛的发展过程。清初至清中叶发展态势较明代繁荣,但是从作者分布的社会层次、地域范围、作品留存下来的数量看,整个态势不能称之为蓬勃发展;道光、咸丰至同治、光绪时期才是清代楹联的全盛期。清代楹联作者时空分布可以说明清代楹联的演变历程、发展状况,以及历程状况后面的深层原因。清代楹联作者的地域分布范围类似于清代文学家地域分布的最大范围,在人数上,各地域的楹联作者数与其文学家数成正比。清代楹联兴盛在江南,是江南文风、学风、书法鼎盛、园林艺术发达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该文对2002年央视楹联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对句以及楹联史上一些绝对对句的优劣进行评价;作者认为:楹联发展史循从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过程,这是优秀的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向;联联无极限,其根本原因是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和意识形态的互为辅成的产品。  相似文献   

11.
简要的结论所谓山水文学,是指山水景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被纳入文学表现的领域,成为文学形象的主体,也就是以描绘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品种。根据这样的认识来考察我国山水文学的情况,对它出现和形成的时间,大体可以归纳如下——它滥觞于东汉,兴起于魏晋,成熟于南北朝。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在山水文学发展的进程中,晋代山水赋起着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汉代山水赋取代了诗文,山水诗文极少见。两晋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涌现了大量完整的山水诗文,而山水赋仍然处于领先地位,以它空前的盛况把山水文学推向繁荣成熟的阶段,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诸如作品数量的众多,描写题材的新颖,审美认识的成熟,山水形态的完整等,其成就是在诗、文之上的。  相似文献   

13.
在湖南长沙结束的全国首届“楹联文化与楹联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展出了一副特殊对联,上联是英文而下联是中文。据介绍,目前还没有发现第二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心境·意境──山水画创作的主导因素研究白晓军引子自然山水之美,被画家所感知并加以描绘,便产生了山水画。它不仅仅是自然山水景象的反映和再现,更是画家自我的表现和创造。山水画是自然山水景象与画家自我和谐地交融的产物。山水画家从一定的主观或思想情感出发,去...  相似文献   

15.
在《宜都记》中,晋人袁山松提出了中国山水审美史以及山水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命题———"山水惊知己",其中蕴含着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首先,"山水惊知己"以前所未有的敏锐和深刻,揭示了山水自然所具有的独特美感价值,表明山水审美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其次,"山水惊知己"指出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心物感通、心物交融、心与物游,它的产生是深刻体味对象,在对象中发现心灵、发现生命的结果。第三,"山水惊知己"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原理,即美必须和人事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美必定是主客观的结合,美的事物只有被具有审美眼光的人发现,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具有美的价值。第四,"山水惊知己"在理论上昭示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当代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青年楹联家,邹宗德楹联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艺术构思新颖,即使是平常的题材也有超奇的立意;二是有深厚的艺术蕴涵,常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三是风格上大气磅礴,豪气奔溢;四是富有文采;五是多警策之句。邹宗德所作楹联联律严谨,用语精工,浑成老到,其所佳者,可臻一流。  相似文献   

17.
曾几何时,外国朋友踏上中国国土,置身于中国的山水中。往往以其自身民族文化的“眼光”进行审视,无不感到中国山水的独特情调。说明中国的山水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不在于它有着不同于别国的地质构造,更多的乃在于内含的“文化味”。卢善庆先生《山水美与旅游》(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极其敏感而又准确地抓住这一大问题,经过多方论证,指出中国山水“是受到中国文化传统的支配与影响的”,其文化底蕴则是儒、道和佛禅。儒家强调山水景物的人情化和亲切感;道家强调山水景物的单一化与超脱感;佛禅揭示山水景物的赏心性与空灵感。三者对山水景物的影响,产  相似文献   

18.
<正> 山水是如何进入文化领域的,蕴含着丰富思想情感的山水文化意象是如何生成的?西塞罗认为,文化起源于敬神。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对于揭示山水文化意象的生成是很有帮助的。深入探索山水文化的源起,就会发现山水文化的源头在山水图腾信仰那里(此观点可见拙文《中国山水文化起源初探》,载《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6期》),而图腾感生神话中的山水则是山水文化的原始意象(即原型)。后世所赋予山水的丰富含义都是在这个原型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一初民在人与自然“生命一体化”(〔德〕卡西尔语)观念的支配下,将人的生殖功能赋予山水,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起源,于是便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山水图腾感生神话。对于图腾感生神话,人们有各种不同的猜想,这里不拟多说,我认为它是图腾信仰的派生现象。图腾信仰有一定的宗教仪式,在这些仪式上,初民以口语并伴以歌舞追忆祖先的来历,遂成口耳相传的图腾感生神话。  相似文献   

19.
<水经注>既是北魏郦道元撰著的一部优秀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山水鸿文.它在写景的同时,往往将抒情结合起来,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拟人山水,移情于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它之前的东晋南朝山水文中,也可见到这三种情景结合方式,<水经注>借鉴了它们的创作技巧,甚至有的地方还对其直接加以引用.  相似文献   

20.
名胜古迹是旅游观光的主要对像。评选名胜古迹和楹联,是旅游文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清两代南京曾评定出“金陵十八景”、“金陵四十景”和“金陵四十八景”,现在大都已湮没无闻了。为了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日益繁荣的旅游事业的需要,1984年春南京《周末》报、江苏电视台、南京园林局等七个单位举办了“金陵新四十景”景名和楹联的征集和评选活动。我本人有幸应邀参与了这一活动。作为全国范围内首创之举,其盛况是空前的,也确实评选出不少比较好的景名和楹联。但同时也有许多景名和楹联差强人意,难以传世。现在我试图分析和总结这次活动的经验教训,并评论其中部分景名和楹联,以作今后举办这类活动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