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分析社会经济系统运行机制入手,从社会需求、动力与制约等方面分析论述了应急系统生成和运行条件,探讨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形成及其与国民经济动员和应急功能整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灾区对应急物资的需求激增。当存量的应急物资无法满足灾区需求时,需要通过应急生产来筹集物资。基于国民经济动员可以实现危态下资源超常规供给的基本认识,结合应急供应链,研究应急物资动员链构建与优化的基本理论。通过研究,认为应急物资动员链是为保障应急物资的超常规供给,保障危态下应急物资生产任务顺利完成,利用国民经济动员机制构建的应急物资供应链。它具有需求不确定性、供给能力超常规性、系统结构动态性、一定的稳定性、政府主导性、高度协同性、同步性及时间导向性等特点。它由管理链和供应链组成,其中管理链包括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和协调主体,供应链包含供应主体。在应急物资动员链运行过程中,其会随着应急物资需求变化、参与主体的任务落实情况的变化以及灾害的演化进行动态性变化,并会通过应急物资动员链中的节点、路径及主体的动态性变化表现出来。根据以上基本理论,形成一套由管理链和供应链协调配合的应急物资动员链构建与优化流程。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集聚,城市运行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也为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城市应急避难所是完善应急管理、减少突发事件损失的重要措施。然而,我国立法中对应急避难所相关制度的规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避难所功能认识不清,责任主体混乱,技术性规范缺失,社会动员不足。为提高城市应急避难所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当从三个层面制定完善相关立法:第一,应当由上位法确立统一的应急机构,理顺各部门之间关系;第二,制定应急避难所专门立法,具体规定避难所建设与管理的相关事宜;第三,通过立法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为应急避难所功能的完善提供更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在对已有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公共危机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框架,从预警、决策、应急动员、心理干预、信息沟通上指导制订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将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纳入和谐校园的发展构建中,为高校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5.
以系统动力学建模为基础,通过政策试验和优化探索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使得在不同危机状态下采取不同的动员手段和动员准备,满足危机状态下对应急资源的需求。应急资源政策试验和优化的过程包括:构建动员潜力释放链系统动力学模型;确定动员政策规则和政策参数;在仿真平台上进行试验,确定目标值。研究表明:一个经济体系能否保证在不同的危机状态下呈现动员资源超常规供给能力而满足动员需求,取决于应急资源动员准备和应急资源动员手段等应急资源动员政策作用下储备和可转换资源能否顺畅地释放,各种生产要素能否呈现超常规的供给能力。加强应急  相似文献   

6.
基层应急社会动员是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支撑,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社会治理调档切换至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加强和完善基层应急社会动员体系和机制建设是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和重大疫情防控的内在要求。基于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场景,对基层应急社会动员的现实逻辑进行阐释与解读,对其工作机制与运作模式进行探索与梳理,运用大数据技术和多案例研究方法,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基层应急动员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完善优化策略,以期为基层应急社会动员的深入研究以及指导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弹性为动员链应对多种中断事件提供了新的可能。从主体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解释国民经济动员链的内涵,论证其与商业供应链的区别;阐述国民经济动员链弹性的本质,论证动员链弹性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理;从离散和连续视角提出动员链弹性的测度方式。研究发现:动员链和商业供应链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风险程度、需求模式、战略目标、构成要素和运作方式等方面。国民经济动员链弹性是动员链遭受中断事件影响和冲击后,有效应对中断事件的不确定性,并能快速恢复正常状态或者理想状态的能力。动员链弹性具有自组织特性,其作用过程主要包含检查、激活、响应和学习等环节。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规定的对突发事件的损失评估、原因评估、处置评估中,只有处置评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急评估;地方政府应急评估包括应急准备评估、应急执行评估和应急绩效评估三个类型,它们正好代表了应急能力建设的三个阶段;在分析了三种类型应急评估的实质、相互关联和各自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政府应急评估的政策框架;对于多数地方政府已具备实施条件的应急准备评估,设计了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于绝大多数地方还不具备实施条件的应急执行特别是应急绩效评估,也尝试进行了带有前瞻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应急动员物流实现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应急动员物流是动员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应急物流内涵及实现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以建立物流型动员中心和物流外包为核心的地方物流资源的利用模式、军队物流资源的利用模式,并重点研究常态和危态下应急动员物流与军队物流的对接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王琳 《国际公关》2023,(6):97-99
近年来,我国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各种风险隐患交织叠加,应急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挑战。而社区既是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场所,也是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前沿阵地,社区的应急应对能力直接影响到突发事件的应对程度,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全。目前,社区中存在着应急知识宣传不足、演练不全、应急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本文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1950年江苏高邮县血吸虫病急性爆发,政府相应采取了紧急应对措施.文章通过地方档案资料对此进行研究,阐述高邮县血吸虫病的发展过程和政府的紧急应对措施,进而分析建国初期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应急管理机制,对探讨我国的公共卫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不同突发事件中选取适当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是健全应急管理体制的关键。文章在综述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介绍应急办、指挥部、联防联控和联席会议四类应急组织体系的特征。以典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中心,比较分析各类应急组织体系在动员效率、决策科学水平与协调力度等方面的差异。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应急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正处在一个公共危机应对艰难而又关键的时期, 随着政府和群众公共安全意识的提高, 对公共安全的需求不断增长, 推动了应急产业的产生与发展。通过比较分析已有的应急产业概念, 提出了涵盖应急需求、应急过程、应急产品以及参与主体的应急产业新内涵及其特有属性。中国的应急产业仍是新兴产业, 产业概念界定不清、科技含量低、关键装备落后、产业结构失衡以及产业政策滞后这些问题都是产业发展的短板。在分析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自身情况提出两大推动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建议:夯实应急产业发展基础和创造应急产业发展动力。只有先从完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合理规划产业发展, 构建应急产业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这四方面打好坚实基础, 才能继续通过培育市场需求, 增强创新能力, 制定激励性政策, 培养应急人才和加强国际交流来创造产业发展的动力, 推进应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得以深入地实践,在此基础上建设覆盖全国的高效应急防范及救援体系已经成为当前非常急迫的建设目标.军地一体化应急物流建设能够在人员素质上更专业,物流调配上更快捷,物资管理上更统一.然而,军地一体化应急物流建设不能只是按简单的计划经济模式处理,而需要更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管理手段.目前军地一体化应急物流管理还较少有实际应用的研究.针对军地一体化下应急物资储备设施选址问题,首先以层次分析法来有效地分析应急物资储备设施选址的各种影响因素,形成不同的权重值;再考虑到包括军事及当地实际情况等各种相关约束,通过目标规划法进行二次选择,最终得到了较为客观的最优选址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在法治框架下建立紧急状态法制体系,是现代社会应对紧急状态的重要途径,紧急状态法制体系也因此成为宪政国家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宪法中关于紧急状态的条款;统一的紧急状态基本法;戒严法、公共卫生应急法等单行的紧急状态专门法;一般法律和国际条约中的紧急状态条款。  相似文献   

16.
国内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与平台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涉及到法制建设、政府危机管理体制、政府危机管理运行机制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对国内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技术条件、政策环境和存在问题的比较分析,提出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方式以及职能,并以系统的结构设置和功能图示揭示了其内在的运行机制,提出了构建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与平台的对策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7.
社会越发展人民对国家安全、主权、领土完整的需求就越强烈,只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才是霸权的坚实基础。经济动员作为国防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从理论上深入探索经济动员的内涵特征,有助于提高对国防动员、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的内在依存关系的认识,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