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基本情况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北与宕昌相邻,东南与武都为界,西南与迭部接壤。“舟曲”系藏语,意为“龙江”,即“白龙江”之意相似,因江而得名。舟曲藏族主要分布在白龙江上游两岸和拱坝河(白龙江-支流)两岸。  相似文献   

2.
新坪藏族村位于白龙江上游宕昌县城东南部的大河坝风景区内,南以雷鼓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为界,东与武都县的坪垭藏族乡相接。全村现共有190户人家790余人,是白龙江流域藏区一个典型的纯藏族村落。新中国成立以前,当地人把居住在大河坝和官鹅沟的藏族统称为“西藩”,新坪藏族村被称为“藩坪”,这是源于当地汉族对藏族“藩子家人”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该地区延续了数百年的封建土司制度被彻底废除,“藩坪”也由此改名为“新坪”。  相似文献   

3.
白龙江流域藏族主要指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舟曲县,甘肃陇南地区的武都县、宕昌县等地的藏族.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白龙江流域谷地狭长,居住着10多万藏族人,语言属于康巴方言,当地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如歌舞艺术、宗教活动、语言文字、民族服饰、建筑文化等.相对于藏族中心文化来说,白龙江流域的藏族文化属于区域或边缘文化,但该区域文化却独具特色且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动态     
《中国民族》2013,(3):74-74
《甘南藏族民歌集》正式出版发行 日前,《甘南藏旅民歌集》正式出版。从2007年开始,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部门分成两个采风小组深入到县区村庄。对甘南藏族民歌进行全面收集。五年多时间一共收集了一千多首民歌.最终有780多首原创民歌被筛选出来.歌词全部用藏文记录并谱了曲。甘南藏族民歌结束“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有了确切的文字、视频记载。(甘肃省民委)  相似文献   

5.
茶,是牧区生活必需品,藏族群众对茶的需要甚至赛过糌粑,一天也离不了。“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这古老的藏谣唱出了茶在藏族人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在旧时代的漫长岁月里,茶成为统治阶级通过不等价交换,对藏民进行经济掠夺的重要物资。被称作“杀人魔王”的清朝驻藏大臣赵尔丰,甚至明文颁布“金沙江以西,唐古拉山以南不许种茶”的禁令,藏族人民喝茶之难,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6.
苯教是藏族的原始宗教,以万物为神灵,崇拜大自然。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境内依然存在着十二座苯教寺院,分布在白龙江两岸。这在安多藏区是独一无二、难得的原始宗教文化的珍贵遗产。早在公元八世纪后期,西藏灭苯信佛,苯教僧徒被流放到嘉绒(四)l[藏区)地区。嘉  相似文献   

7.
涂妍  鄢杰 《民族论坛》2003,(10):51-52
嘉绒藏族属于藏民族的一支,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嘉绒”是“东方嘉尔木察哇绒”的简称,意为藏区东部与汉区的结合部,世居此地的藏族被称为嘉绒藏族。嘉绒藏族世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的15个乡镇,总共有5万多人,长期以来与汉族、回族和羌族等民族杂居,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最近在藏民族地区的实地考察发现,嘉绒藏民族利用其特有的民居建筑———碉式藏寨———这一独特的人文资源,发展“民居接待”的特色旅游业。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增收方式的一次重大创新,是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民居接待产业化”发展模式值得推…  相似文献   

8.
罗莉 《民族学刊》2019,10(1):22-30, 102-104
雅安藏茶特指由四川雅安出产并主要供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饮品。自古以来,藏族人民“宁可食无粮,不可食无茶”,茶也是藏族人民的生命茶,藏茶成为藏汉民族团结的纽带。雅安藏茶即南路边茶是中国边销茶的一种,从唐朝时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历过兴起、繁荣、衰落、重生与再繁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雅安藏茶产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改革中完善成长。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雅安新型藏茶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9.
群加藏族乡是湟中县两个藏族乡之一,也是青海省贫困乡之一,全乡总人口2215人,其中藏族1296人,占总人口的56%。现有育龄妇女576人,已婚妇女367人。近年来,群加乡党委和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来抓。他们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采取算收对比,搞好宣传教育;健全各项制度,实行节育措施,使该乡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一个提高”、“三个下降”的好成绩。即节育率由1988年的86.4%提高到95%;出生率由1988年的13.8%下降到1989年的12.6‰;  相似文献   

10.
罗卜藏丹津事件后,为了削弱和硕特蒙古的势力,强化清朝中央对青海蒙藏民族的控制,清朝在政治上实行了蒙藏分治和“扶番抑蒙”的政策,其结果是经历雍正、乾隆、嘉庆到道光元年,青海蒙古族不仅人口锐减、牧地日缩,且民众流离失所,生活极度贫困;而藏族则人口与牲畜数量剧增,蒙藏两族从清初期的“蒙强藏弱”变为“藏强蒙弱”.为了拓宽生存空间,自嘉庆朝开始,居住在黄河以南的藏族各部就不断向黄河以北迁徙.这既冲击着清朝划定的“北蒙南番”的居住格局,也使蒙藏地区社会局势动荡不宁.那彦成基于当时情势,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经济封锁政策以保证青海蒙藏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藏棋是一种在藏民族中广为流传的棋类游戏,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藏棋种类众多,根据藏棋的布局、着法以及棋盘线路、形状等规格大致可以分为“夹棋”、“密芒”两大类型,二者间有着明确的区别;作为藏民族重要的文体活动,体现出无欲则刚、辩证的思想;从棋具、着法等层面看,围棋与藏棋间存有较大的相似度.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喜马拉雅》、《盐程万里》、《色戒》、《旅行者与魔术师》等国外新近有关藏族文化的电影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分析了藏文化意象在这些电影作品中的“刻板印象”。文章认为,当代藏文化电影作品延续了过去西方白人文化的“香格里拉”印象,在现代文化的“他者”之维上,继续加强了藏文化作为文化另类的形象塑造。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在藏族文化认同方面有双重影响:促进了藏文化的传播,同时又形成了藏文化未来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藏学界、民族学界对于藏族部落习惯法的三种观点进行剖析,进而论述了法、习惯法、习惯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改革是方向”的观点。为此,必须加快立法的步伐,正确贯彻“两少一宽”政策,充分认识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采取积极,稳妥措施,逐步推进改革,实现藏族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4.
李翎 《西藏研究》2003,(4):72-80
藏族的石刻可谓是藏文化的一个缩影 ,这种无处不在的“天堂符号” ,书写了雪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中大量佛教、苯教的石刻作品不仅是藏民族宗教信仰的反映 ,也是他们独特审美趣味的写照。本文从石刻分布、石材、用途、造像来源等八个方面介绍藏族的石刻艺术  相似文献   

15.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现有四个藏族乡。东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北连化隆回族自治县,南面和西面与黄南藏族自治州为邻。通用的语言是藏语、汉语、撒拉语。本文以比较和描写为研究方法,以青海循化一带藏族妇女服饰“果杰”帽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果杰”帽的特点及其历史渊源。文章初步认为藏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多样性的文化,既有其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藏族姓名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姓名探微旦正加藏族姓名文化是藏族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内容。研究藏族姓名文化现象,探求其一般及特殊规律,并加以总结、概括,使更多的人对其有所了解,从而加深对藏民族的认识,显然是有益的。一、藏族的姓藏族自远古就有姓。许多藏、汉文史料中不乏“四大氏族”(...  相似文献   

17.
公元7世纪中叶至8世纪末,唐朝、吐蕃、阿拉伯构成了整个亚洲的政治格局.吐蕃与阿拉伯的角逐,导致了藏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之后,藏传佛教的宽容和西藏宽松的社会氛围,使西域穆斯林陆续移民西藏,最终成为“蕃克什”(藏族穆斯林);而我国历史上,尤其是清代回族的入藏和清军的入藏,逐渐形成了后来的“甲克什”(汉族穆斯林).本文依据各种文献,以及作者的第一手调查材料,对西藏的这两种穆斯林族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这里所说的松潘话是指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地区的藏语。松潘县东与东南面跟绵阳专区的平武相连,北接南坪,西与红原相邻,西北与若尔盖交界,南面是茂县、黑水,境内居住着藏、汉、羌、回等民族,藏族人口约2万多。当地藏语称藏族为hpo~(?51), xha~(55) ku~(55)或xha~(55) wa~(31)则专指松潘藏人。全境地势高寒,四季不甚分明,居民以经营农业为主,兼从事牧业。中青年一般兼通藏汉双语,老年及妇女中一部分也能听懂汉语。《新唐书·吐蕃传》载:吐蕃疆域“东与松、茂、巂接……”。其中的”松、茂”即指今松潘、茂县等地区。历史上这里就是藏汉人民来往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原与藏区商贸交换集散的重镇。  相似文献   

19.
藏族农民工是藏族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和文化事像,他们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打破了流出地社会的封闭性,加速了流出地社会的变迁,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本文以白龙江流域一个藏族聚居社区新坪社区为视角,依靠翔实的田野调查资料,充分用运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流传在迭部、舟曲、宕昌等白龙江流域的80卷苯教文献进行了研究,不仅公布了苯教文献的目录,并对其类型、内容、特点及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